(2)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定
①测定的方法:雌雄同株的植株可采用测交或自交两种方法进行测定,雌雄异株的植物和动物可采用测交的方法进行测定(不适用自交的方法)。
②判定方法:若后代出现隐性性状,则该个体一定是杂合子;若未出现隐性性状,则该个体最可能是纯合子。
特别提示:
在判定显性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时,测交是最可靠的方法,自交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
2.纯合子与杂合子的遗传
纯合子能够稳定遗传,其自交后代不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其自交后代还会发生性状分离。
六、基因分离定律题的解题思路 1.性状显隐性的判定 (1)根据定义判定(杂交法)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那个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那个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例如,A×B→A,则A为显性性状,B为隐性性状;A×B→B,则B为显性性状,A为隐性性状;A×B→A和B,则无法判定显隐性性状,若需判定可再让A或B自交进行判定。 (2)根据性状分离进行判定(自交法)
性状表现相同的两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新性状,则该新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具有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例如,A→A和B,则A为显性性状,B为隐性性状;若B→A和B,则B为显性性状,A为隐性性状;若A→A、B→B,则A、B均为纯合子,据此无法判定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若需判定可再让A与B杂交进行判定。
特别提示:
对于具有多对相对性状的个体,需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加以判定。 2.基因型的判定
(1)正推法——由亲本基因型推子代基因型
首先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配子的种类,然后分析其后代的基因型。 (2)反推法——由子代表现型推亲代基因型
首先根据亲本的表现型写出能够确定的基因——基因填充法;若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出现,则双亲中必然都含有一个隐性基因——隐性突破法。 (3)根据分离定律中的规律性比值判定
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Bb),即Bb×Bb→3B-:1bb。
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Bb×bb→1Bb:1bb。
③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是显性纯合子,即BB×BB或BB×Bb或BB×bb。
④若后代只有隐性性状,则双亲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即bb×bb。 3.遗传概率的计算——分解相乘法
先计算出亲本产生每种配子的概率,再根据题意用两种相关配子的概率相乘,相关个体的概率相加。 〖达标自测〗
1. 下列有关纯合子和杂合子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纯合子的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C.纯合子中不可能含有隐性基因
( A )
B.杂合子的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D.杂合子的双亲中至少一方是杂合子
2. 用黄色公鼠a分别与黑色母鼠b和c交配,在几次产仔中,母鼠b产下的子代为9只黑
鼠和6只黄鼠,母鼠c产下的子代全为黑鼠,则亲代a、b、c中为纯合子的是
( B )
和c
和b
D.只有a
和c
3. 在鼠的杂交试验中有一种显性致死现象,黄毛鼠只能杂种传代。某黄毛鼠与黄毛鼠交配
共产生黄毛鼠28只,灰毛鼠12只,则该杂交后代中致死个体出现的概率为 ( A ) %
%
%
( B )
4. 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中,能够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的表现型之比为3:1 测交后代之比为1:1
产生的配子之比为1:1 的基因型之比为1:2:1
5. 右下图所示为白化病的遗传系谱图,若图中个体Ⅲ2与有病的女性结婚,则他们婚后生育
有病男孩子的概率是 4 3 8 6
【自我校对】
一、(一)1.自花 闭花 纯种 2.区分 稳定 一种 同一 不同 (二)花蕾期 雄蕊 自花 干扰 杂交 干扰
二、特别提示:①显性 隐性 性状 ②显性 3:1
三、(一)1.遗传因子 不会 不会 一种 显性 隐性 2.成对 相同 不同 3.分离 一个 4.随
Ⅰ12 Ⅱ12
( D )
正常女性 正常男性 患病女性
Ⅲ12
机 (二)1.雌、雄生殖器官 雌配子和雄配子 随机结合 :2:1 3:1
四、(一)隐性 (四)杂合子 分离 配子 特别提示:观察和分析 推理和想像 演绎推理 实验假说—演绎法
五、同源 等位 同源 等位 等位 分开 特别提示:①同源 相同 相对 ②一 后 六、(一)性状 基因 (二)1.很大 基因 表现 表现 基因 2.控制 影响 基因型 环境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课标定位】
1.概述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材回归】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特别提示:
①亲本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粒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粒形是另一对相对性状。 ②F1的性状表现为显性,即粒色中黄色对绿色为显性,粒形中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③F2的性状表现:
A.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即黄色:绿色=3:1,圆粒:皱粒=3:1。 B.两对相对性状之间发生了自由组合,共有4种性状,其中黄色皱粒、绿色圆粒是不同于亲本性状的重组类型。
④孟德尔进行的其他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也都得到了上述同样的结果:不同对的性状之间发生了自由组合,F2中4种表现型的分离比接近于9:3:3:1。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在对自由组合现象进行解释时又作出了以下假说:
1.豌豆的粒色由一对基因(Y、y)控制,粒形由另一对基因(R、r)控制。
在产生配子时,每对基因彼此分离,不同对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每对基因的分离和不同对的基因自由组合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3.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F2黄圆(315粒)绿圆(108粒)黄皱(101粒)绿皱(32粒)
9:3:3:1 F1黄圆
P纯种黄圆×纯种绿皱
♂(♀)♀(♂)
P纯种黄圆(YYRR)×纯种绿皱(yyrr) 配子YRyr F1YyRr(黄圆)
→F1配子→YRyRYryr YR
F2
yR Yr yr YyRR黄圆 YYRr黄圆 yyRR绿圆 YyRr黄圆 YyRr黄圆 YYrr黄皱 yyRr绿圆 Yyrr黄皱 YYRR黄圆 YyRR黄圆 YYRr黄圆 YyRr黄圆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一)实验设计
让杂种子一代(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二)测交的理论结果
(三)测交的实验结果
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都得到了黄圆、黄皱、绿圆、绿皱4种表现型的豌豆,它们之间的数量比均接近于1:1:1:1。 (四)结论
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是一致的,从而证明了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基因之间是自由组合的。
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第二定律,也叫做自由组合定律。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孟德尔所说的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特别提示: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五、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测交后代YyRrYyrryyRryyrr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1:1:1:1
配子YRYryRyryr
测交杂种子一代(黄圆)×隐性纯合子(绿皱)
YyRryyrr
1.正确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2.在对生物的性状进行分析时,首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再对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即采用了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3.应用了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即按提出问题→实验→假设(解释)→验证→总结规律的科学实验程序而进行。 【要点突破】
一、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及验证 1.发现问题——F2的性状表现分析
(1)就一对相对性状而言,黄色:绿色=3:1、圆粒:皱粒=3:1,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各自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即各自独立遗传。 (2)两对相对性状的组合是随机的:
3/4圆粒→9/16黄色圆粒
3/4圆粒→3/16绿色圆粒
3/4黄色 1/4绿色 1/4皱粒→1/16绿色皱粒 1/4皱粒→3/16黄色皱粒
(3)F2的性状分离比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2.提出假说——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不成对的基因自由组合。
YyRr yr yr YR Yr YR yR 成对的基因分离不成对的基因自由组合成对的基因分离
(2)就一对相对性状而言,控制粒色的基因型及比例为YY:Yy:yy=1:2:1,控制粒形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rr=1:2:1,说明控制每对性状的基因相互独立、互不干扰。
3.演绎推理——测交的理论结果
若让杂种子一代(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杂交——测交。由于杂种子一代可产生等比例的YR、Yr、yR、yr四种配子,而隐性纯合子只产生yr一种配子,因此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应为YyRr(黄圆):Yyrr(黄皱):yyRr(绿圆):yyrr(绿皱)=1:1:1:1。
特别提示:
测交实验的应用:①可测定F1的基因组成;②可测定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③可判定子一代(F1)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和不同性状的成对基因的行为。
4.测交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是一致的,从而证明了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基因之间是自由组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