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音乐的翅膀
《西方音乐赏析》这门课,是在艰难的选课道路上的无奈之
举。初时,对这门课没有任何兴趣,觉得所谓音乐赏析,还不如坐在家中带着耳塞享受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何苦坐在教室中听那些老掉牙的西方音乐。但经过这一个学期课堂的洗礼,对这门课已经大大改观。就如,开学第一堂课,老师对大家说:“不管你们为什么选择这门课,是迫于无奈还是兴趣所在都不重要,既然坐在这个教室中,何妨不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听上一两曲,或许你真的能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大学就像一个社会的投影,每个学生犹如社会的一员忙碌于学习、考证、各色各样的活动,每天也是朝九晚五,四处奔波。然而在这样看似充实的大学生活中,心却越来越来浮躁,越来越茫然,经常想不明白自己奋斗的意义何在。每当怀着茫然而浮躁的心情坐在音乐教室里,老师拉上窗帘,关掉所有的灯,在黑暗中静静感受音响传来的各种乐器的合奏,心随乐动,刹那间豁然开朗,心情不再郁闷烦躁,觉得在那段时光中可以抛却所有的烦恼,静静聆听,什么都不想,又似乎什么都想开了。
至此,才感觉似乎有那么点明白音乐的魅力了。古语有云“凡音之起,由心生也”,音乐能给听者带来的强烈精神共鸣。“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对音乐的理解,实
际上就是情感与情感的碰撞,用自己的心情去体会音乐的律动才称的上欣赏音乐。有位哲学家指出:为了感受上帝的存在,你必须去信仰他;音乐也是如此。
在欣赏西方音乐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即使没有音乐专业知识,我们照样可以欣赏音乐、享受音乐。这些基本常识在老师课堂的讲解中,我逐渐有了些许了解,包括: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音乐的风格、流派及其特点,著名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著名的指挥家和演奏家等等。
课堂上,我们欣赏了许多西方音乐泰斗们的作品。在这之前,听过一些著名的音乐家演奏的曲子,像贝多芬和李斯特,他们是我比较喜欢的音乐家。贝多芬的音乐给我的感觉不仅有深层的内涵,还有华丽的外衣。还有李斯特,很喜欢他那种狂傲不羁的放纵,出乎意料的轻快和柔缓。他的音乐多变而又振奋人心,曾深深地吸引了初次聆听的我。有人评价说,李斯特是“钢琴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叫人眼花缭乱,而李斯特的钢琴演奏技巧同样出神入化。
除了欣赏各种各样的演奏会,老师还播放了几部十分经典的音乐剧,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音乐之声》。这部作品已经在不同的场合看了不下三遍,但当大家一起坐在黑暗中重温经典时,仍然被剧中所蕴藏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深深触动。这部音乐剧,全局贯穿着优美悦耳的歌声,加上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清澈的湖水、清脆的鸟鸣……到处洋
溢着自由北方、快乐温暖的氛围,再加上有趣的故事、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难以忘怀。在我看来,音乐剧就是一个感情宣泄的舞台,它是社会的侧面写照,我与音乐剧的距离就像我和社会的距离,离音乐剧近了,那么离真实的社会也就近了。
尽管对音乐的专业知识还不了解,但听了一个学期的西方音乐,我觉得中、西方音乐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西方音乐体现的不但是高贵阶层的情调,也有低层阶级的朴实。这与中国古典音乐不谋而合。就两种文化下的古典音乐来说,都有对神秘的探索,让人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展开想像。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它就好像一门语言,是最高境界的对话。对于西方音乐赏析我的认识还很狭隘,只能谈谈这些,也许以后随着我阅历的丰富,我会了解的更多,认识的更深。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西方音乐有了一种向往,似乎有点明白当年冼星海只身前往巴黎学习音乐的热忱。西方音乐赏析这门课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特别适合我。因为学的是会计,每天在一堆数据中苦苦思索,整天扎堆在会计分录,经济分析中,很是枯燥繁琐,觉得就像回到了高中,体会不到大学的轻松。而这门课就像在紧张忙碌之余,浇灌我心田的一壶清水,让我的心情有一种久违的宣泄。音乐对全人类乃至所有生物都是一种财富,一种精神财富,只有好好珍惜它,人类才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