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特色文化品牌发展之路
——中共成安县委书记李永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指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既能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成安县立足本地实际,坚持走好“立、挖、扶、托、用”五步棋,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品牌文化,努力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是“立”,明确文化定位。就是确立什么样的文化作为当地的主导文化,这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根本问题,也是方向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做到挈领提纲,纲举目张。主导文化可以从历史文化中找寻,也可以从现代文化中萃取。应该说,一个地方经过上百年的历史沉淀,文化大抵是有的,而且经过历史的演变和民族的迁徙与融合,往往还不止一种文化。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的定位,即把什么文化定位为当地主导文化。大体而言,一个地方的主导文化必须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当地的文化生活风貌,必须符合当代社会大多数人们的价值观取向,必须代表当代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简而言之就是,代表地域特征、群众喜闻乐见、迎合时代发展。文化是文明、是教化,对待文化的态度要严谨,要负责,既要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又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于成安而言,我们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历
史文化资源,确定了“厚德、红色、禅宗、楹联”四大文化体系:一是打造“厚德成安”。所谓厚德,就是民风淳朴、与人为善,心胸宽广、重公轻私,亲商惠商、致富安全,孝敬父母、邻里和睦。成安民风民情淳朴厚实,打造“厚德成安”要充分发挥文化精神的引领作用,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倡导以德服众、互助合作、雅量容人,使全县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二是打造“红色文化”。依托毛主席亲到成安视察,邯郸战役烈士墓群等红色历史资源,结合“棉海粮仓”,打造“红色成安”。三是打造“中国禅都”。以二祖寺、匡教寺为依托,加强对禅宗文化的挖掘、包装、宣传、推介,打造“中国禅都”。四是打造“中国优秀楹联文化县”。充分利用“中国楹联文化县”这一国字号品牌,进一步弘扬楹联文化,高标准设计建设楹联文化一条街和楹联文化广场,逐步形成内涵丰厚、特色浓郁、独具魅力的成安文化品牌。这四张文化名片各具特色,每一张文化名片都可以彰显成安的形象,都可以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二是“挖”,找寻文化精髓。就是充分挖掘文化中地积极的、可继承的、能为我所用的文化精髓。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批判、不断扬弃的过程。毋庸讳言,我们的传统文化并非全是精华,也有很多需要批判的东西,或需要正确理解的东西。《礼记》是由成安人戴德戴圣叔侄编纂整理的,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伦理思想,这也是我们提倡的“厚德文化”的重要思想源泉,打造“厚德文化”,就是要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优良
传统,帮助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打造“禅宗文化”,不是要我们接受二祖慧可的禅宗思想,而是要大力推介他精诚内发、身体力行,大力推介他为求法而“雪中断臂”的不懈信念,大力推介他为传法而“舍身取义”的精神气概,大力推介他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在打造“红色文化”上,就是要学习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积极革命家的那种深入基层、注重调研、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就是要学习当年成安“河北大寨”的奋力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就是要学习李青云、乔瑞生等先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豪情。这都是我们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县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地方文化底蕴和人文魅力的文化名片。抓住了这几点,就是抓住了成安文化的精髓,就是抓住了成安文化的灵魂,也只有抓住了这几点,成安的文化事业才会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才会切切实实地抓出实效。 三是“扶”,理顺文化脉络。文化属于意识范畴,文化产业也有别于其他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更加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强力扶持。一要科学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做强文化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性强的详细发展规划,分若干阶段加以推进,远、中、近期规划相结合,处理好轻重缓急的关系,逐步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坚决克服急躁、盲动倾向。为此,成安县将红色文化和禅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纳入了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出台了《成安县关于文化资源综合开发的决定》,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原则、开发重点及鼓励开发的优惠政策。二
要加大投入。资金投入不足往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县财政在支出预算中要通盘考虑、予以支持。同时,积极争取项目和外援资金,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投身文化产业建设,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我们在毛主席纪念馆项目建设上,就是既有财政资金的支持,又有社会集资,还有争取的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正是多措并举,才有了项目的成功。三要培育人才。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归根到底是人才。人才从哪里来?一靠引进,二靠培养,引进是手段,培养才是根本。我们要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文化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队伍。四要创新机制。创新是文化产业永葆活力的动力源泉。要积极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近年来,成安县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县机构改革和宣传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加大投入夯基础,整合资源促繁荣,因地制宜求发展,优化组合上水平”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成安县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文化行政管理服务机构,为全县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
四是“托”,做强文化产业。就是找好依托,找好载体,通过现有及复原某些历史景观,将一些既孤立存在,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同种文化串联在一起、整合在一起,从而将文化做成产业,进而做大
做强。打造“红色成安”,就是通过规划设计“万亩棉花丰产方”种植区,复原“红井台”景观,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圈”;积极申报“毛主席视察成安纪念馆”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抗日纪念馆搬迁重建工程;对“河北大寨”何横成村及红十五军军长李青云故居、成安第一个党支部创建者乔瑞生故居进行考察发掘,规划建设烈士故居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打造红色成安品牌,做强红色文化产业。推广“中国禅都”品牌,就是要以投资16亿元的佛教禅宗二祖生态文化园和投资3亿元的禅宗匡教寺建设为契机,利用5年时间,建成集理佛、法事、文化、旅游观光、学术研究等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并以此在全国乃至东南亚国家宣传推介“禅宗成安”文化品牌,促进成安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另外,以影视艺术为载体,积极推出反映成安红色文化和禅宗文化的《伟人与成安》、《成安禅宗》等专题纪录片,积极筹拍电影《慧可大师》,加强对外宣传,提高成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是“用”,共享文化成果。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城乡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发展文化、繁荣文化的最终目标也在于此。成安县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通过建设和用好这些平台,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加大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了数字化影院、青少年活动中心、乒乓球训练中心、人民广场等一批文化基
础设施,并在县城内建成了8个大型综合文化广场和20多处精品文化小游园,为群众的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场所。二是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建设。在乡镇建设高标准文化站,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每个乡村都有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化活动阵地。三是注重加强专业文艺协会建设。近年来,成安县专业文艺协会蓬勃发展,先后成立了诗词楹联协会、书法协会、作家协会和摄影协会等12个文化协会,我们通过各种协会,把相同爱好的人聚集一起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寓教于乐、文化乐民、文化惠民。目前,全县已有160多个村参与到书画村创建行列之中,进一步激活了全县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