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骨架材料---要求对药物的扩散阻力不能太大,使药物有适当的释放速率;骨架稳定,药物能稳定的滞留;高温高湿条件下,保持结构和形态的完整;对皮肤没有刺激性,最好能黏附于皮肤上,如聚硅氧烷、聚乙烯醇。
②控释膜材料---包括均质膜(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硅氧烷)和微孔膜(聚丙烯拉伸微孔膜)。
③压敏胶---要求满足初黏力T<黏合力A<内聚力C<黏基力K,如聚异丁烯类压敏胶、丙烯酸类压敏胶、聚硅氧烷压敏胶。
④背衬材料和保护膜---背衬材料如聚氯乙烯、聚乙烯、铝箔、聚丙烯和聚酯。保护膜如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和聚酯等。
9.膜材的加工及改进方法包括?
加工方法包括挤出法、压延法。改进方法包括溶蚀法、拉伸法和核辐射法。 10.给药制剂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①根据生产设备与材料供应情况,确定经皮给药制剂的剂型,设计给药系统的结构。②以体外释放试验与体外经皮扩散试验为依据,筛选给药系统处方组成,如药物储库的组成、高分子材料和压敏胶等。然后按选择的最佳处方制备样品,进行药效学试验及毒理学试验(皮肤刺激性与过敏性),制定质量指标,如鉴别实验、含量测定、含量均匀度、释放度、释药面积大小指标及粘着性能等。③进行加速稳定性试验,除了含量、释放度和稳定性外,还应注意经皮渗透促进剂、渗透速率和粘着性能的稳定性。④设计和完善生产工艺,制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完成长期存放过程中的稳定性试验。
11.经皮给药制剂的主要处方包括?(见书456)
①复合膜型经皮给药制剂:背衬膜、药物储库膜、控释膜、黏胶层、保护膜。 ②充填封闭性经皮给药制剂:背衬膜、药物储库、控释膜、黏胶层、衬板。 ③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制剂:背衬膜、铝箔、药物/聚合物基质、衬板。 ④粘胶剂分散型经皮给药制剂:背衬膜、药物储库、衬板。
第二十章 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1.何为缓释制剂、控释制剂?
①缓释制剂:系指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地增加患者的依从性的制剂。
②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对应的普通制剂相比,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地增加患者的依从性的制剂。
③迟释制剂:包括胃滞留、小肠迟释和结肠迟释制剂。 2.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①对半衰期短或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使用方便。②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③可以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疗效。
3.缓释、控释制剂的临床意义? ①保持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②使药物口服后延迟到肠内释放,避免在胃内失活,从而使对胃酸不稳定的药物可以口服给药。③使药物口服后延迟到肠内释放,避免对胃刺激,减轻或避免了那些虽有疗效,但易刺激胃部的药物额不良反应。④经皮下或肌内注射给药以及透皮吸收的缓释、控释制剂,可以避免肝的“首过效应”,使药物缓慢释放吸收。⑤使药物定位释放,从而使药物在适当部位较长时间停留并按要求释放一定量的药物,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或达到增加局部治疗的目的。
4.何为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及分类? 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是指药物和一种或多种惰性固体骨架材料通过压制或融合等特定工艺制成的固体制剂,具有片剂、微丸、颗粒剂等形式。分为多孔型骨架片或无孔型骨架片。
5.骨架片的分类及机制?
①不溶性骨架片---常用材料包括乙基纤维素、聚乙烯、聚丙烯、聚硅氧烷、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释药机制主要是药物的溶出与扩散。可以通过改变以下参数来改变释放速率:药物在骨架材料中的原始浓度,药物的溶解度,骨架材料的孔隙率,骨架材料的曲折因子,组成骨架的高分子材料种类。
②蜡质骨架片(溶蚀性骨架片)---常用材料包括硬脂酸和硬脂醇、巴西棕榈蜡、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③亲水凝胶骨架片---常用材料包括羟丙甲纤维素、海藻酸钠、Cabopol、羧甲基纤维素钠、聚氧乙烯等,机制包括溶蚀、溶胀和溶剂扩散。
6.何为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释药机制及分类? 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系指通过包衣膜来控制和调节药物释放速率和行为的一类释药系统。
药物的溶出有三个限速步骤---水分经膜渗入片心;片心中的药物溶出或溶解;含药溶液经膜向外扩散。药物的释放速率与药物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和水化层中的扩散系数成正比,与水化层的厚度成反比。
分为渗透泵制剂、微孔膜包衣片、膜孔释小片、肠溶膜控释片、膜控释小丸。 7.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的包衣膜的处方组成?
①常用的成膜材料---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聚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的包衣材料(水不溶聚合物的胶乳或伪胶乳、微粉悬浮液)。
②包衣溶剂包括水、醇类、酮类、酯类和氯化氢类。
③增塑剂、致孔剂、抗黏剂、其他(着色剂、消泡剂、稳定剂) 8.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的制备方法?
锅包衣法、空气悬浮流化床包衣法、压制包衣法和热熔包衣法。 9.何为渗透泵型控释制剂及分类,释药机制?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是以渗透压作为释药动力,以零级释放动力学为特征的一种释药系统。主要分为单室和双室渗透泵片。
释药机制主要是渗透活性物质和药物溶解后在片心内形成渗透压很高的饱和溶液,产生渗透压,只要片心中的药物浓度保持不变,即可获得恒定的零级释放速率。
10.双层渗透泵型控释制剂的处方组成?
包括含药层和推动层(主要由促渗透聚合物构成,遇水膨胀机制)。 11.缓释、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方法?
①体外评价---体外释放度试验(转篮法、桨法、小杯法),取样点至少为3点:第一点为开始取样点(0.5-2h),用于考察药物是否突释,第二点为中间的取样时间点(3-5h),用于确定释药特征;最后取样点(累计释放量>75%),用于释放量是否基本完全。
②体内评价---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试验(单剂量给药+多剂量给药)、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应试验(单次给药双周期交叉实验+多次给药双周期交叉实验)。
12.何为微丸及特点?
微丸亦称小丸,为球形或类球形,基本上都是基质骨架型实体,一般是药物溶解、分散在球形或类球形骨架中或吸附在骨架上的实体小球,直径通常为0.25-2.5mm,主要用于口服。
特点为:①提高生物利用度---能将一个剂量的药物分散在千百个微小圆形隔室中,用
药后药物质点广泛分布在胃肠道黏膜表面,使药物吸收完全;②通过几种不同释药速率的小丸组合,可获得理想的释药速率,达到预期的血药浓度,并能维持平稳的、长时间的有效浓度,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对胃粘膜的刺激等不良反应,对治疗窗狭窄的药物尤为适用;③释药重现性和一致性良好---因为微丸释药行为是组成一个剂量的多个小丸释药行为的总和,所以个别小丸制备上的缺陷不至于多整个制剂的释药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④体内的吸收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由于粒径小,受消化道输送食物节律影响小,所以药物在体内很少受到胃肠道排空功能变化的影响;⑤可由不同药物分别制成微丸而组成复方制剂,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⑥在微丸表面包衣制成缓释或定向缓释制剂的工艺比在片剂中表面包衣易行可靠,可避免片剂等包衣不均匀而引起药物冲漏等危险;⑦微丸的粒径均匀,流动性好,不易压碎;⑧能掩盖某些药物的不适味道。
13.微丸的类型及制备方法包括?
类型:①骨架型微丸;②膜控性微丸;③膜控和骨架技术相结合制成的微丸。
制备方法:①包衣锅旋转-滚动制丸法;②挤压-滚圆制丸法;③离心-流化造丸法;④流化床制丸法;⑤其他---球状成形机制丸法、液体介质制丸法、振动喷嘴微成形技术制丸、喷雾干燥法、喷雾冻凝法等。
14.微丸质量的评价指标?
①粒径;②圆整度;③堆密度;④微丸内部结构;⑤脆碎度;⑥含水量;⑦释放度等。 15.何为微囊及特点?
微囊是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囊材)作为囊膜壁壳,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囊心物)包裹而成的直径在1-5000μm的药库型微小胶囊。
特点:①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②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③防止药物在胃肠道内失活,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④使液态药物固体化,便于制剂的生产、储存和使用;⑤减少药物的配伍变化;⑥形成缓释或控释药物;⑦使药物浓集与靶区;⑧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和稳定性。
16.囊材的一般要求及常用材料?
一般要求:①性质稳定;②有适宜的释药速率,或有定位释放的性能;③无毒,无刺激性;④能与药物配伍,不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含量测定;⑤由一定的强度和可塑性,包封率高;⑥有适宜的黏度、渗透性、溶解性等。
常用材料包括①天然高分子囊材---明胶、阿拉伯胶、海藻酸盐、壳聚糖、蛋白类;②半合成高分子囊材---多为纤维素类衍生物,如羧甲基纤维素盐、醋酸纤维素钛酸酯(CAP)、乙基纤维素(EC)、甲基纤维素(MC)、羟丙甲纤维素(HPMC);③合成高分子囊材---聚酯、聚合酸酐、聚氨基酸、聚乳酸(PLA)、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等。
17.囊材的制备方法包括?
①物理化学方法:单凝聚法---在一种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使得囊材的溶解度降低并使囊心物凝聚成囊的方法,常用的凝聚剂有强亲水性电解质(硫酸钠或硫酸铵等)和强亲水性的非电解质(乙醇、丙酮等);复凝聚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带有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囊材发生静电作用结合而凝聚成囊的方法;溶剂-非溶剂法;改变温度法;液中干燥法等。
②机械法:喷雾干燥法;喷雾冻凝法与流化包衣法; ③化学法:界面缩聚法;辐射化学法。
18.微囊中药物释放的机制及影响释放的因素包括?
机制:①扩散;②囊壁溶解;③囊壁材料的降解、水解或酶解。
影响因素:①微囊的粒径;②囊壁的厚度;③囊壁的物理化学性质;④药物的性质;⑤附加剂的影响;⑥工艺条件;⑦pH的影响;⑧溶出介质离子强度的影响。
19.微囊的质量评价?
①形态与粒径的测定;②微囊中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③微囊中药物的释放速率测定;④微囊的载药量与包封率;⑤有机溶剂残留量;⑥突释效应。
20.何为口服定时给药系统,包括?
口服定时给药系统是根据时间药理学及时辰药动学原理,定时释放有效剂量药物的新剂型;包括渗透泵定时给药系统、柱塞型定时释药胶囊(由水不溶性胶囊壳体、药物储库、定时塞、水溶性胶囊帽)、包衣脉冲系统(释药机制包括衣膜的溶蚀或膨胀控制释药时间、衣膜的破裂控制释药时间、衣膜的pH敏感性控制释药时间、衣膜的渗透性控制释放时间)。
21.何为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目的是,及包括?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是指口服后能将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部位,以速释或缓释、控释释放药物的剂型。
目的:①改善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其在胃肠生理环境下失活;②治疗胃肠道的局部疾病,可提高疗效、减少剂量、降低全身不良反应。③改善缓释、控释制剂因受胃肠道运动影响而造成的药物吸收不完全、个体差异很大等现象。
包括胃定位释药系统(胃漂浮给药系统、胃内膨胀给药系统、生物粘附给药系统)、小肠定位给药系统、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可避免口服药物在消化道上段被破坏或释放,而在人体结肠释放药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包括时控型、pH敏感型、生物降解型、压力控制型)
第二十一章 靶向给药系统
1.何为靶向给药系统及分类? 靶向给药系统,一般是指经某种途径给药后,药物通过特殊载体的作用特异性地浓集于靶部位的给药系统。
按药物分布的程度,分为4级:一级TDDS是将药物输送至特定的组织或器官(如肝);二级TDDS是将药物输送至特定组织器官的特定部位(如肝中的肝癌部位);三级TDDS是将药物输送至病变的细胞内(如肝癌细胞);四级TDDS是将药物输送至病变部位细胞内的特定细胞器中(如细胞核)。
按靶向给药原理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及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2.靶向制剂的靶向性评价指标?
相对摄取率、峰浓度比、靶向效率、综合靶向效率。 3.何为脂质体,特点及给药途径?
脂质体是由脂双层组成,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称。
特点是①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②长效性;③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④降低药物毒性;⑤提高药物稳定性;
给药途径包括静脉注射、肌内和皮下注射、眼部给药、肺部给药、经皮给药、鼻腔给药、口服给药等。
4.脂质体在体内与细胞作用的过程包括? 吸附、脂交换、内吞、融合。 5.制备脂质体的材料包括?
①中性脂质体---磷脂酰胆碱、鞘磷脂、烷基醚磷脂酰胆碱类似物、磷脂酰乙醇胺。 ②负电荷磷脂---磷脂酸、磷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肌醇、磷酯酰丝氨酸、双鲸蜡磷脂酸。、 ③正电荷脂质---硬脂酰胺、胆固醇衍生物。 ④胆固醇---调节脂质体的流动性。
⑤长循环膜材---神经节苷脂、聚乙二醇。 6.脂质体的制备及分离方法?
①制备方法包括薄膜法、逆向蒸发法、复乳法、熔融法、注入法、冷冻干燥法、表面活性剂处理法、离心法、前体脂质体法、钙融合法、加压法。
②分离方法包括透析法、离心法、凝胶过滤法。 7.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①形态、粒径及其分布;②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③渗透率的测定;④药物体内分布。 8.何为纳米粒?
纳米粒是指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载体材料制成的、粒度在纳米数量级(1-1000nm)的固态胶体微粒。
9.何为微乳及形成理论?
微乳是一种由适当比例的表面活性、助表面活性剂、水和油自发形成的各向同性、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
形成理论中有一种是混合膜理论:助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大混合吸附膜的表面压,使维持负界面张力。
10.主动靶向制剂包括?
①修饰的药物微粒载体---微粒载体的化学修饰(如形成长循环制剂)、抗体介导的微粒载体(制剂与抗体的结合可以使吸附,也可以是共价结合)、受体介导的微粒载体(常用配体为糖蛋白、脂蛋白、转铁蛋白、多肽类、激素、叶酸)。
②前体药物---普通前体药物、器官亲和性化合物的应用、药物-大分子共轭物。 11.物理靶向制剂包括?
磁性药物制剂、动脉栓塞靶向制剂、热敏性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