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重点整理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1.何为药剂学?制剂学和调剂学?
①药剂学是研究剂型和制剂的处方设计、配置理论、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等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的科学。
②研究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理论的科学为制剂学;研究方剂的配置技术和理论的科学为调剂学。
2.何为药物制剂和药物制剂、给药系统?
任何一种药物,在供临床应用前,都须制成适合于治疗或预防应用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这种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
药物制剂是指具体药物按某一种剂型,根据药典或国家标准制成的供临床应用的药品。 给药系统是新剂型、新制剂的总称。 3.药物剂型的分类?
①按物理外观形态分: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气态剂型。
②按分散系统分: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状液型、混悬液型、气态分散型、固体分散型、微粒型。
③按给药途径分:胃肠道给药剂型、注射给药剂型、呼吸道给药、皮肤给药、黏膜给药。 4.现代药剂学的进展?
①第一代为简单加工供口服与外用的汤剂、酒剂、灸剂、条剂、膏剂、丹剂、丸剂、散剂。②第二代为片剂、注射剂、胶囊剂与气雾剂等。③第三代为缓释、控释给药系统。④靶向给药系统。⑤自调式或脉冲式给药系统。
5.何为药典?及药典基本情况?
①药典是国家记载药品规格和标准的法典,是一个国家药品生产、检验与使用的依据。 ②中国药典(Ch.P.),为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其中自1963版分两部,自2005版分为三部,一部收载中药及中成药,二部收载化学药,三部收载生物技术药物
③美国药典USP;英国药典BP;日本药局方JP;欧洲药典EP;国际药典 6.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试验规范包括? ①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②药品安全试验规范(GLP),③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④药物供应管理规范(GSP)
7.何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凡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配置、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称为处方药;
患者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称为非处方药。
第二章 药物剂型和制剂的设计
1.药物制剂和剂型的重要性?
①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②可改变药物的作用速率;③可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④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⑤可产生靶向传递作用;⑥可影响疗效;⑦可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2.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①根据临床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确定剂型。如口服给药要求药物在胃肠道内吸收良好,制剂具有良好的释药、吸收性能,避免或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克服或降低药物的胃肠道和肝首关效应,具有良好的外部特征,方便使用;而注射给药、皮肤和黏膜部位给药
等也需要不同的要求。
②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给药途径确定剂型。如溶解度、稳定性等。 3.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安全性,②有效性。③可控性,④稳定性,⑤依从性 4.药物制剂的处方前研究的主要任务?
①获取原料药物的相关理化参数,如溶解度和pKa,分配系数、熔点和多晶型,吸湿性和表面特性,粉体学性质。②测定其动力学特征(生物学特征);③测定与处方有关的物理性质;④测定原料药物和普通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5.何为溶出度和释放度? ①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出介质中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②释放度系指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释放介质中释放的速率和程度。
6.影响制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①处方因素:PH的影响,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溶剂的影响,离子强度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②外界因素:温度的影响(Arehenius指数定律,书45),光线的影响,空气(氧)的影响,金属离子的影响,湿度和水分的影响,包装材料的影响。
7.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①改进稳定制剂会生产工艺:制成固体剂型(直接压片工艺或干法制粒工艺),制成微囊或包合物,制成包衣工艺。
②制成难容性盐。
8.稳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影响因素试验(强化实验)(去包装)---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②加速试验(带包装);③长期试验(带包装)。
第三章 药剂卫生
1.何为药剂卫生?
药剂卫生是指药物制剂微生物学方面的要求及达到要求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2.药剂中的微生物来源和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①来源包括水、空气、其他(原料、容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等)。
②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致死温度)、pH(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影响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改变生长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可给性及有害物质的毒性)、氧化还原电位、辐射(紫外辐射、电离辐射等)、水分、渗透压、超声波(使细胞破裂)、重金属及其化合物(汞、砷、铜)、有机化合物(苯酚、醇、甲醛)、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碘、氯及氯化物)、表面活性剂、染料、化学治疗剂。
3.何为洁净级别?
洁净级别是指每立方英尺中粒径≥0.5μm的粒子数的上限,如100级是指每立方英尺中粒径≥0.5μm的粒子数不超过100个。我国现行的空气洁净度划分为四个级别,100级、10000级,100000级和300000级。
4.何为灭菌、灭菌法、灭菌制剂、无菌、无菌操作法、无菌制剂、消毒、防腐? ①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芽孢的过程。所应用的方法或技术称为灭菌制剂。
②采用灭菌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称为灭菌制剂。 ③无菌指在物体或任一给定的介质中,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
④无菌操作法指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利用和控制一定条件,使产品避免微生物污染的一种操作方法或技术。
⑤采用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为无菌制剂。
⑥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上或介质中的病原微生物。 ⑦防腐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亦称抑菌。 5.何为D值、Z值、F值、F0值?
①D值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的灭菌时间,表示微生物的耐热常数。 ②Z值是指杀灭细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要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要提高的温度。
③F值是指在一定的灭菌温度下,给定的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下给定的Z值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常用于干热灭菌。生物学意义为---在一定温度下,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④F0值是指在一定灭菌温度、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一般要求F0>8min,但实际过程(考虑到安全系数)为F0>12min。
6.无菌操作技术包括? ①物理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火焰灭菌法(适用于耐火焰材质)、干热空气灭菌法(由于干热空气穿透力弱,所以干热灭菌法采用的温度一般大于湿热灭菌法,如250℃灭菌45min以上)
2)湿热灭菌法---热压灭菌法(高压饱和蒸汽,115℃(67kPa)、30min;121℃(97kPa)、20min;126℃(139kPa)、15min。)、流通蒸汽灭菌法、煮沸灭菌法、低温间歇灭菌法。
3)射线灭菌法---辐射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表面灭菌)、微波灭菌法。 4)过滤灭菌法
②化学灭菌法:1)化学气体灭菌法、2)药液灭菌法 ③无菌操作法 ④无菌检查法
7.影响湿热灭菌法的主要因素为?
影响湿热灭菌法的主要因素包括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蒸汽性质、药物性质好灭菌时间、介质的性质。
8.使用热压灭菌柜时应该注意? 注意事项包括①必须使用饱和蒸汽,②使用前必须将灭菌器内的空气排尽,③灭菌时间必须由全部被灭菌物体温度真正到达所要求的温度时算起,④灭菌完毕后,应避免灭菌柜内的压力骤然下降。)
9.常用的防腐剂包括?
①苯甲酸和苯甲酸钠。②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商品名为尼泊金类;对真菌的抑制作用强,但对细菌弱;在酸性溶液中作用最好;在水中较难溶解。③山梨酸---对真菌和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特别适合含有吐温类的液体制剂的防腐;吐温类对本品虽然也会产生络合而降低防腐能力,但在常用0.2%浓度下,仍有强大的抑菌力;在空气中久置易被氧化,遇光氧化加速,在水中尤为不稳定。④乙醇。⑤苯扎溴铵---又称新洁尔灭,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⑥其他---醋酸氯已定(醋酸洗必泰)、30%以上的甘油(与渗透压有关)。
第二篇 液体制剂
第四章 液体制剂概论
1.何为液体制剂?
液体制剂是指化学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所制成的内服或外用制剂。液体制剂的分散相为固体、液体或气体药物,分散介质也称溶媒。
2.液体制剂的分类?
①按分散系统分:均相分散体系(低分子溶液、高分子溶液)、非均相分散体制(溶胶分散体系、粗分散体系)。高分子溶液和溶胶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一般统称为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
②按给药途径分类:内服液体制剂、外用液体制剂。 3.液体制剂的特点?
优点---①药物的分散度大,接触面积大,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②给药途径多,可用于内服,也可用于皮肤、黏膜和腔道给药。③便于分取剂量,服用方便。④可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
问题---化学稳定性差,药物之间容易发生作用而致减弱或失去原有的效能;以水为溶剂易发生水解或霉变,非水溶剂的生理作用大,成本高,且有携带、运输、储存不便的缺点。
4.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①溶液型液体制剂应澄明,乳浊液型或混悬液型制剂要保证其分散相粒子小而均匀,振摇时可均匀分散。②浓度准确、稳定,长期储存不变化。③分散介质最好用水,其次是乙醇、甘油和植物油等。④制剂应适口,无刺激性。⑤制剂应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⑥包装容器大小适宜,便于患者服用。
5.流变性的测定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①粘度的测定,②稠度的测定。流变学在软膏剂中的作用最为重要。软膏基质选择、处方设计、含量均匀性、稠度、涂抹性、附着性等均与流变性有关。
6.何为表面活性剂,及其结构特点?
使液体表面张力急剧下降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为一种两亲性物质,亲油基和亲水基。 7.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1)肥皂类---可溶性皂盐(一价皂,包括月桂酸、棕榈酸也称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不溶性皂(多价皂,包括脂肪酸的钙皂等)、有机胺皂(如硬脂酸三乙醇胺,广泛用作软膏剂的乳化剂)
2)硫酸化物---包括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又称月桂醇硫酸钠)、鲸蜡醇(十六醇)硫酸钠、硬脂酸(十八醇)硫酸钠;主要用于外用软膏的乳化剂、片剂的润滑剂和增溶剂。
3)磺酸化物---如二辛基琥珀酸磺酸钠(商品名为阿洛索-OT);具有渗透剂、起泡性、去污力。
②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化物,主要用于杀菌和防腐,如苯扎氯铵(洁尔灭)、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③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随着介质的pH不同,可变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卵磷脂(磷脂酰胆碱)、人工合成的氨基酸型(在等电点时会产生沉淀)和甜菜碱型。
④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商品名为司盘(Span),为混合物,亲油性较强,为水/油型辅助乳化剂。
2)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商品为吐温(Tweens),为混合物,为亲水性表面活性剂,为油/水型乳化剂。
3)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如卖泽(Myrij);4)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苄泽(Brij)
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合物---泊洛沙姆,对皮肤无刺激性和过敏性,对黏膜的刺激性小,毒性也比其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小,可做静脉注射用的乳化剂。
6)其他---脂肪酸的蔗糖酯、蔗糖醚等。 8.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①物理化学性质:
1)形成胶团---临界胶团浓度(CMC)为开始形成胶团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的强弱是以亲水亲油平衡值来表示的,HLB值越高,亲水性越强;1-3消泡剂,3-8水/油乳化剂,7-9润湿剂与铺展剂,8-16油/水乳化剂,13-18去污剂,15-19增溶剂。
3)克氏点---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升高到某温度点后溶解度迅速增大,此温度为克氏点。对于同系类表面活性剂,碳链越长,克氏点越高,CMC越小。昙点---某些含有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到达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变为混浊,甚至产生分层,而当温度低于此温度时又可恢复澄明,这种有浑浊变为澄清的现象称为起昙,又称起浊;出现起昙的温度称为昙点。
②生物学性质: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可能增进,也可能降低);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变性失活);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溶血作用:吐温20>吐温60>吐温40>吐温80);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最小。)
9.表面活性剂在制剂中的应用?
①增溶剂---原理为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团的结果。②润湿剂;③乳化剂,④起泡剂和消泡剂;⑤去污剂(13-18)。
10.影响增溶作用的因素?
①增溶剂的结构因素;②增溶剂HLB值;③被增溶药物的性质;④加入顺序;⑤增溶剂的用量。
11.液体制剂中常用的溶剂种类和性质? ①极性溶剂---水(为纯化水)、乙醇(20%以上即具有防腐作用,但是较水相具有药理作用、成本高、易挥发、易燃等缺点)、甘油(对皮肤具有刺激性,但含有10%的甘油没有刺激性)、丙二醇、聚乙二醇、二甲基亚砜(DMSO)。
②非极性溶剂---脂肪油、液体石蜡、油酸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 12.何为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
①溶解度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一定的压力下),在一定溶剂的饱和溶液中溶解的溶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极易溶剂、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和几乎不溶或不溶来表示。
②溶解速率是指在某一溶剂中单位时间内溶解溶质的量。 13.影响溶解度和溶解速率的因素?
①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极性;②溶剂的极性;③温度;④粒径与晶型;⑤加入第三种物质(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增溶剂、助溶剂)、pH。
14.增加溶解度的办法?
①制成盐类;②应用混合溶液;③加入助溶剂;④加入增溶剂;⑤分子结构修饰;⑥采用包含技术(如环糊精、分子胶囊)。
第五章 口服液体制剂
1.胃肠道的生理特点?
①胃;②小肠---大多数口服药物的吸收点;③大肠---直肠给药和结肠定位给药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