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作”的界定,当然,这种界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企业、一个组织里的员工、职工、职员,要服从组织、企业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的界定,而且要认可它的变化。
另外,员工还可以自己给自己增加一些“本职工作”的内容,只要不违背企业或组织的大原则,自己还可以在企业内“找一些对企业生存发展有利的事做”。
也有人把本职内外的工作与份内、份外的工作联系起来理解,认为,本职工作是份内的, 非本职工作是份外的。
三、真正认知本职工作
(一)从《题西林壁》说起
我们每天都在做本职工作,无论是哪一个行业、哪一个职业,无论是高、中、低层,还是一线员工的本职工作,天天见,天天做,天天在本职工作岗位上。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一定真正认知我们所从事的本职工作。
南宋大散文家、大文豪苏东坡,虽然学问做得越来越好,但他的官却做得越来越小,是由于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还是与宋神宗的改革主张不对路,我不去评论,但他的学问与官位确实是呈反比关系。
一天,苏东坡来到庐山游玩,见庐山风景如画,诗兴大发,准备在庐山题一首诗。但是, 前人在庐山留下的诗句太多了,有写风景的,有抒发情怀的,有情景交融的,要超过前人很难, 而且很易重复。但是,苏东坡毕竟是大文豪,他毕竟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席,他还是在庐山的西林壁题了一首诗,名为《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妙就妙在既写了风景,抒发了情怀,又情景交融,最大的妙处在于它的哲理性,为什么不认识庐山,是因为我们身处庐山之中啊!
是因为我们在本职工作的“庐山”之中。我们天天在干本职工作,我们都是在本职工作的庐山之中,对本职工作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
让我们站在本职工作认知本职工作,更让我们跳出本职工作认知本职工作,就既在庐山之中看庐山,又跳出了庐山看庐山,就认知了庐山的真面目了。
(二)员工能够真正认知
员工要真正认知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仅仅是“跳出庐山”,还有根本性的事要做。
要深知我们所干本职工作的本质、实质、目标、目的,而不是为了干本职工作而干本职工作。比如,我们教书的,就应该知道,目的是育人,它是一种育人活动,根本说来,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就是教书以育人为目的,想方设法教好书,育好人,这才算把我们的本职工作认知了。
要真正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才会对本职工作有感情,热爱才会才会了解本职工作,真正认知本职工作,熟悉本职工作,领悟到干好本职工作的真谛,才会对本职工作负责任,对本职工作才有热情、激情,才有可能做好本职工作。
要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逐渐真正认知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开始接触本职工作大多数人都对本职工作认识不清,认知不深刻,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真正做好了,做出成绩了,持续地做好了,持续地做出业绩了,我们就可以说, 我们真正认知我们的本职工作了。
第三章:大智大情做好本职工作
*自动自发、自觉自愿执行 *人际关系决定执行优劣
*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落实 *智商情商支撑人际关系
一、执行力与智商情商
第 16 页 共 60 页
(一)、执行与执行力的案例分析
第 17 页 共 60 页
在分析这个案例之前,先对“案例分析”本身作一个说明。美国人搞的 MBA---工商管理硕士,其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案例分析”而不是一般性的理论教学。后来,又有一个 MPA, 就是公共管理硕士,也是强调案例分析教与学。
什么是案例?过去发生过的事例。 故事是不是案例?真实的故事当然是。寓言故事是不是?也可以是。 虚构的是不是?也可以是。 虚构的是不是?也可以是。
美国一些特别著名的大学的案例教学,就有一些是虚构的,有的也是故事,但是,它有教育意义,它是现实生活、学习、工作和管理中大量存在的,它们应该是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有几个步骤,有一种“五步法”,是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案例叙述; 第二步,案例提问; 第三步,案例分析; 第四步,得出结论; 第五步,提出建议。
有人也把四、五两步合为一步,叫“四步分析法”。 1. 案例叙述
在一个组织里,张科长叫部下小王去购买复印纸。张科长:“小王,你去购买复印纸。” (这是张科长对部下小王布置工作任务。它可能是小王狭义的本职工作,也可能是属于“直接上级交办的其他临时性的工作”)
工作任务布置后,就会有很多种情况发生: ①第一种情况。
小王:“张科长,我不去。”
小王不愿去,不执行。这种情况在一个组织里很少见,但是,的确就有。
公开地对抗上级的指示,公开地不执行上级的工作安排,在任何组织里都是很少的,除非小王不想在这个组织工作了。
结果,张科长可能继续问小王不去的原因,然后做工作让他去;也可能小王没有任何理由就是不去,张科长无奈,要么向处长反映,要么处理小王,要么另派他人去,要么自己亲自去买,复印纸总得有人去买呀。
②第二种情况。
张科长:“小王,你去买复印纸。”
小王:“张科长,为什么叫我去而不叫小李去?”
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只是潜台词:“为什么一定要我去?难道我就软弱一点?就好指派一点?”
的确,小李也可以去,但领导已经安排小王了,小王却推脱。也许小王有正当理由,但是, 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却推脱。
小王还是没有去。
张科长无奈,要么向处长再反映,要么处理小王,要么另派他人去,要么自己亲自去买, 复印纸总得有人去买呀。
③第三种情况。
张科长:“小王,你去购买复印纸。”小王:“张科长,我去不了。”
这里,小王是愿意去的,但是,有一千、一万个理由表明去不了。这些理由,有的是正当的,但也有很多是不正当的,不成其为理由。
有人说得好,想争取办成一件事,要找一万个借口;要想不去干一件事,只找一个借口就行了。
世界上最好找的不是朋友,而是借口!
张科长无奈,要么向处长再反映,要么处理小王,要么另派他人去,要么自己亲自去买, 复印纸总得有人去买呀。
④第四种情况。
张科长:“小王,你去购买复印纸。”小王:“好的,我去。”
愿意去,但是,后来没有去,“口惠而实不至”。
第 18 页 共 60 页
张科长无奈,要么向处长再反映,要么处理小王,要么另派他人去,要么自己亲自去买, 复印纸总得有人去买呀。
⑤第五种情况。
张科长:“小王,你去购买复印纸。”小王:“好嘞!”
态度好,答应去买,也买回来了。买了 3 张复印纸回来了。 张科长:“小王,怎么搞的,只买 3 张,我们要 30 打呀!”小王:“科长,您没有说买多少嘛。” 张科长摇头。 小王感到委屈,又去买。 小王又买了 30 打。张科长:“小王,怎么搞的,我们要 A4 的复印纸,怎么买 A5 的?” 小王:“科长,您没有说买什么型号。”张科长又摇头。
小王感到委屈,又去买。买了 30 打 A4 的复印纸,每打 60 元。
张科长:“小王,怎么搞的,怎么是 60 元一打,应该买 50 元一打的呀!”小王:“科长,您没有说买多少钱一找的。”
小王感到委屈,又去买。买了 50 元一打、A4 的 30 打复印纸。
张科长:“小王,怎么搞的,买个复印纸,怎么这么长的时间,需要一周吗?”小王一周才买回来,科长又说他了。
小王解释说:“科长,您没有说多少时间内买回来呀!”
张科长气得发抖,直摇头,埋怨小王:“现在的员工,办事能力太差了,执行力太差了。”小王气得直发抖,直摇头,埋怨上司:“现在当官的,能力太次,也不讲清楚,害得我跑 了好多趟!”
2. 案例提问
为什么张科长和小王相互埋怨?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 案例分析
①前面四种情况主要是小王做本职工作的职业资格、职业素质问题。第五种情况中,张科长和小王的埋怨都是不应该的。
相互埋怨,一是他们双方的情商都有问题,二是本来双方在这件事上都有责任。 ②问题的症结就在对本职工作的执行力上。科长是有责任的。
科长既是决策者,也是工作任务的布置者、下达者,同时,也是一个执行者,显然,他的工作布置、下达是不清晰的,让部下的确有难办之处。
再有,对小王的不执行,科长就束手无策了?就事必躬亲,自己都去做了?一次可以,两次可以,多次怎么行?低智商啊!
还有,小王的执行力素质和能力这么差,科长应该有培训不力的责任。当然,小王更是有责任的。
主要是小王对本职工作执行的态度、能力问题。
不能一味埋怨上司,员工的上司有可能工作布置得不完全,因为事实上,上司也不可能把什么事者布置完。一方面,员工小王有责任问清楚上司布置的工作任务,便于执行;另一方面, 上司如果没有布置清楚,员工有时也不便再问,怎么办,就要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你可以了解一下复印室,平时里都是买多少打复印纸,一般多长时间消耗多少;需要什么型号的;什么价位的;多少时间买回来,是不是等着用;等等。这些东西,小王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
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培训员工的工作自觉性;提高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提高员工的执行力。 4. 结论与建议
做好本职工作是一全员行为;提升执行力也是一个全员行为。 要对管理者和员工都进行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执行力的认真培训。要着力提高员工和管理者做好工作、提高执行力的智商情商培训。
第 19 页 共 60 页
(二)执行与执行力认知
第 20 页 共 6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