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茶与社会
第一节 茶政与茶法
▲ 一、茶税与茶法
茶法一般包括茶税、贡茶、榷茶、茶马互市的有关上谕、法令、规定和奏
章等内容。
茶政是有关对茶的栽种、储运、经销、榷税、缉私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内容包括茶业政策的制定,茶业管理机构的设置,茶税的征收管理,流通体制的建立等。 (一)唐代税茶制
◎我国茶之征税,始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史称“初税茶”。 随后,改为 “定制”,并相继设立“盐茶道”、“盐铁使”等官职; ◎太和九年(835),改税茶为榷茶专卖;
◎宣宗大中六年(852),制订“茶法”12条,严禁私贩。 (二)宋代榷茶制
●至宋代,茶法更严。实行“榷茶制”,还有“交引法”、“三税法”、“四税法”、
“贴射法”、“见钱法”等,国家专卖。
●后又经元、明、清,改“榷茶制”为“茶引制”。
(三)清代以后自由经营
清咸丰以后,将“茶引制”改为征收厘金税、茶捐,民间逐步恢复自由经营。
二、茶政、茶法的内容
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茶政和茶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榷茶制”与“茶引制”
? 榷茶,即茶的专营专卖。 这一政策始于中唐文宗太和九年(835)。 ? 北宋初,宋乾德二年(964),真正实施。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废榷禁,改行通商法,时榷时废,到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 ,又恢复榷制。政和二年,蔡京推出“政和茶法”。 ? 元、明、清代榷茶制度,基本袭用宋制。
? 清嘉庆以后,原引制渐废,茶税始变为厘金、茶捐。至咸丰末年同治初年,榷茶制除个别地方尚保留某些形式外,其余全部消失。
(二)贡茶
●贡茶是指古代地方进贡给皇室专用的茶。据晋代《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时,茶已作为巴国贡品向周武王纳贡。贡茶起源于西周,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隋炀帝杨广推动王公贵族饮茶之风。
●唐大历五年(770),在浙江长兴顾渚山设贡焙,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贡焙;贡茶从李唐王朝开始形成制度。唐代贡茶,以早为贵,以蒸青团饼茶为主,有方有圆,有大有小,品目有10多种,最有名的是江苏宜兴的阳羡茶、浙江长兴的紫笋茶和四川雅州蒙顶茶。
●宋代,贡茶制沿袭唐制。贡茶地区达30余个州郡,约占全国产茶70个州郡之半。宋太祖首先移贡焙于福建建州的北苑;贡茶主要是大小龙凤团茶,品目多达41种 ,制作精致 。
●元明,贡焙制有所削弱,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园,定额纳贡制仍照实施。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官焙,罢龙风茶,散茶兴起。
●清代前期,虽然采取历代产茶州定额纳贡制,但到中叶由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增长,贡茶制度则随之逐渐消亡。清代出现了许多历史名茶,如龙井茶,碧螺春、老竹大方茶等。
▲▲(三)茶马贸易(又叫茶马互市)( p42)
▲茶马互市,见之于唐,成制于宋。它是唐、宋至清代时,官府用内地的茶在边境地区与少数民族进行以茶易马的一种贸易方式。不过,它的作用与意义则要远远超过贸易往来,实是一种法制。
? 茶马交易见之于唐,成制于宋。始于唐肃宗时期(756-761)。至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正式开始了商业性的茶马交易,并未形成一种定制。 ? 熙宁七年(1074),于川、秦分别设立茶司和马司,专管茶马互市之事,茶马交易成为定制。
? 南宋绍兴初,改设为都大提举茶马司。南宋时,有八个地方设有茶马互市,
即四川五场、甘肃三场。
? 茶马互市政策到了元代,因蒙古族不缺马匹,暂告中止,买卖茶改用银钱和土货交易。
? 到明太祖洪武初,又恢复茶马交易。
? 清初继续推行茶马交易,且发展较快。康熙四十四年(1705),西宁等地茶马交易停止;雍正十三年(1735),甘肃茶马交易停止,茶马贸易在中国历史上画上了句号。
茶马古道专题
一、茶马古道来历、概念和含义
▲▲1. 茶马古道的定义
特指藏、川、滇三省区范围内数千年间,因茶马互市而兴起、发展的由藏
汉民族马帮、背茶工和商贩开辟的的民间商贸通道。
2. “茶马古道”的来历
?1990年木霁弘等学者命名——《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
?“茶马道”之名古早有之(汉代称“蜀身毒道”、“唐蕃古道”,明代称“古茶马路”,清代称“九尺道”)
?茶马古道源于茶马互市,见之于唐,成制于宋,盛于明清。
?茶马互市:唐宋至清代,官府用内地产的茶叶在边境地区与少数民族进行以茶易马的一种贸易方式。
▲3.茶马古道的历史内涵(作用)
?经贸之道——茶马交易大通道
茶马交易大通道。1000多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藏区,是藏区茶叶补给的生命线,又将雪域的山货特产运到内地
?滇藏川茶文化传播与交融的通道。
这条通道开辟了西藏饮茶的先河,推动了饮茶风尚在西藏的普及和传播,促进了沿途二
十多个少数民族饮茶风风俗和茶艺茶道的形成的传播。
?文化之道
这条道路更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和连接汉藏等多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纽带,千百年来,不仅是汉、藏之间,藏族与西南其他少数民族乃至藏族内部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均在这里默默地、不间断地进行着。
?安边定国之道——治藏、安藏之道。茶叶成了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质,直接影响国力军力的强弱,也间接成了控制少数民族的利器。
?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文明古道——第二条“丝绸之路”。 ?可开发成为世界顶级的旅游绝品。
二、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 (一)茶马古道的成因
1、西藏的饮茶的历史
?据《西藏政教鉴附录》记载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 。
?史学家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记载:“在安史之乱的三十多年里,汉族茶叶传入吐蕃”。(图:酥油茶 )。
2.“茶马互市”产生与茶马古道的开通
(二)茶马古道的发展历程
●民族古道、盐运古道和马帮古道→茶马古道 ●西汉时期形成“牦牛道”——最早的川藏茶马古道
●唐代:形成唐蕃古道,朝庭以茶、丝织品等物与吐番交易,在陇(陕西)、蜀、洮(甘肃)、岷一带出现官方开办的市易区。茶马贸易处于初级阶段。
●宋时:朝庭正式建立“以茶易马”的互市制度,茶叶输藏成为政府一项重大国策。 ●元代: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使茶马古道成为控制边疆的通道。 ●明代——茶马贸易最为发达的历史时期。
实施“以茶制边”政策。制订了一系列健全“茶马互市”贸易的措施,并建立巡视监察制度。 ●清代
?茶马互市内容更加丰富 ?滇茶也开始大量输藏
?雍正十三年(1735年):停止茶马贸易。
▲三、茶马古道的历史线路
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道路群,主要有三条线路: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唐蕃古道),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而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
?青藏线兴起于唐朝,发展较早;而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其后影响最大,最为知名。
▲四、茶马古道的开发利用价值
1、弘扬茶文化,促进茶旅游
茶马古道可以开发成为世界顶级的旅游绝品; 2、体现茶马古道辉煌历史和陆路交通伟业
★了解干百年来茶马古道发挥的重要作用,感知茶马古道的险峻和独具一格的地理单元;
★领悟先民开凿茶马古道的艰辛与伟大;
★体会茶马古道在历史上承担内地与藏区贸易、汉藏民族文化沟通的纽带功能; ★理解汉茶藏马在历史长河中的崇高地位和特殊价值及其对整个藏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3、 展现沿线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文化遗产
展示古道的文化遗产和开放藏区风土民俗,体会古道丰富无比的文化意蕴。追寻古代商旅的足迹,感受人生的真谛。
第二节 茶与宗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