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精讲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含解析)岳麓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课时作业(十四)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选择题

1.马克垚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落后得多。”可见,“集约化农业”的主要特征是( ) A.自给自足 B.广种薄收 C.集体耕作 D.精耕细作

2.近年在河南省发掘的9000年前贾湖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这表明( ) A.我国农业起源于本地区

B.当时南方的稻作推广到中原,改变北粟南稻格局 C.当时本地先民生产生活比较先进 D.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3.围绕下面两幅图片的讨论,学习小组得出的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图:图中的犁可据实际需要控制耕地的深浅 B.上图:此耕作方式随井田制的出现而出现 C.下图:图片素材源于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 D.下图:这种犁结构完备,可改变牵引点的高低

4.据下面示意图,你认为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无论石器晚期的集体耕作,还是后来的小农经济,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生产力 B. 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 D.政策导向 5.“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则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唐朝均田制遭到破坏

B.唐朝小农的兵役和徭役沉重 C.唐朝的租佃关系发展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6. 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来看,上述观念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C.不利于工商业资本的积累 D.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7.苏轼曾论述:“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借贷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官府减轻农民负担 B.地主致力民间赈济 C. 产生租佃经营方式 D.租佃关系日益发展

8.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9.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 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 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

10.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个体手工业 11.《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 ) A.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B.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C.江西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D.政府对官窑瓷器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12.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该表格说明了( )

职业 自耕农 佃农 手工工场 商人 和地主 占总人 口比重 24% 36% 主和雇工 30% 10% A.手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新的经济形态 B.官营手工业退居次要地位 C.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D.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

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困布,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材料四 《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佰,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 14.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器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课时作业(十四)

1.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理解能力。材料中“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粮食生产,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是精耕细作。故选 D。

2.C [解析] 河南发掘出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等不能说明A、D两项,而中国古代南稻北粟格局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从出土的石磨盘、磨棒、石铲等磨制石器以及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本地生产生活比较先进,答案为C项。

3.D [解析] 上图中的犁的辕是直的,A错;井田制出现于商代,上图反映的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错;下图曲辕犁出现于唐代,C不正确;D符合曲辕犁的特点。

4.A [解析] 表中“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属于生产力发展状况;“集体耕作”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铁犁牛耕”属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男耕女织”属于生产关系发展的范畴。据图示可知反映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故只有A符合题意。“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图示中的概念不符,排除B、C;“政策导向”在图示中没有体现,排除D。 5.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从材料中“三男邺城戍”可知兵役沉重,依据“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可知徭役沉重,故选B项。A项中“均田制”、C项中“租佃关系”、D项中“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6.C [解析] 材料提供了当时社会的有钱人家纷纷买田置地的史实,从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是不利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这种现象使资本主义的发展缺乏充分的资本积累,故选C。 7.D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置庄田,招佃农”“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等信息可知,宋代租佃关系日益发展,租佃关系相当普遍,二者的相互依附关系也日益增强,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8.A [解析] 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减少。

9.C [解析] 题干现象是因古代中国的商业发达,这些产品都远销至欧洲,但A项“开始大量”无法体现;C正确;B、D两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10.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的理解能力。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供应皇室贵族日常生活用品,不以市场为目的。故选B。

11.B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产品用于皇室、贵族消费,不在市场上流通。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A项说法错误,由“命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说明B项正确。C、D两项无法体现。 12. A [解析] 材料中的职业包括“手工工场主和雇工”,这说明当时已出现了雇佣关系,这说明当时的手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新的经济形态——资本主义萌芽。 13.(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3)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鲁国实行初税亩,率先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析] 第(1)问“农夫……”和“妇人……”是关键信息,“特点”应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2)问从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的原因上归纳其地位;据“稳定小农”与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关系上归纳其作用。第(3)问从私田的大量开垦到初税亩的规定,再到商鞅变法的有关土地规定上归纳即可。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精讲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含解析)岳麓版

课时作业(十四)[第14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选择题1.马克垚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落后得多。”可见,“集约化农业”的主要特征是()A.自给自足B.广种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vk2f1mlgq83uyx9681999g5n13tny00us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