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思路的探索(精)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思路的探索【内容提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分析二元结构形成原因和城乡差别发展过程,并概要分析国外经验,说明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我国应以继续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作为动力,以“农民非农化转移、新农村(含小城镇建设、农业现代化”为内容,以区域协调机制为手段,分区域、分阶段、分重点,稳步强化区域互动、缩小城乡差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争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 一、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

二元结构并不是中国近代才有的国情。在国外,发达国家大都经过城乡不平衡发展阶段,对于发展中国家,钱纳里对100多个国家进行统计指出城市化水平与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成高度相关关系;库兹涅茨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收入不平等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产业相对国民收入(部门收入比重与部门人口比重的比值;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乔根森、托达罗等对很多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之间、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进行了分析;罗斯托对经济增长不同阶段的产业特征和发展动力进行了分析。以上分析都说明出现城乡收入差别等二元结构经济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另一方面从我国历史上看,我国封建社会只有少数城市,因为农业发展水平决定其能够供养的城市人口非常有限,城市作为封建行政中心对农村具

有很强的支配权,从而城乡生活水平长期差别很大。 1.城乡差别到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总体上一个国家城乡经济发展的规律可以用弗里德曼和我国陆大道等人提出的区域空间结构四个阶段理论进行说明:

第一阶段即前工业化阶段:区域经济比较匀质分布,存在少量互不联系的经济中心,每个中心与各自的周边农村地区内部互动,而中心之间并无等级关系。这一阶段

陆大道指出通常农业占绝对优势,城乡之间缺乏联系,总体经济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受内外部各种因素刺激,若干地区率先获得发展动力,经济率先发展,形成对周边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区域经济中心,随后产生集聚效应,周边资源不断向该中心流动,形成若干极核式发展。这一阶段发展主要发生在城市,城乡开始出现互动,但城乡差别开始扩大。

第三阶段是工业化阶段:伴随经济中心的形成,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域中心对周边的支配、扩散等影响力不断提高。区域中心与外围区域形成中心-外围体系,同时外围体系内部也根据接收经济中心扩散的程度随距离产生过度地带和边缘地带。另一方面多个外围区域形成经济共振交叉,引发新的经济中心。从而区域中心与区域中心之间形成复杂化和有序化。陆大道指出这一阶段将形成多核发展的经济迅速增

长格局,边缘地区开始得到开发。城乡差别部分地区可能得到缓解。第四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进入较高水平,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中心—外围互动日趋明显,极化—涓滴效应进入后期,涓滴效应超过极化效应,中心-外围的边界日趋模糊,最终区域实现空间的经济一体化。陆大道指出这一阶段技术对资源的运用水平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都比较高,城市群之间与城乡之间达到了高水平的稳定。

2.城乡差别发展及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学解释

那么对于以上这种从低水平平衡、到城乡差别、城乡差别扩大和最后进入高水平平衡的内在经济动因是什么呢?那就是区域发展增长极理论和极化理论、区域间依赖理论、中心-外围理论、阶梯推进理论、极化-涓滴效应理论、区域间相互依赖理论和新贸易理论。

首先,区域内由于不同区位的资源禀赋不同、对本区位内外资源支配能力不同和区位条件不同,从而导致了若干地区具有率先发展的优势;进而这种率先发展为该区位带来支配地位、乘数效应和因果循环累计效应导致极化发展。这种极化发展的

首要动力是技术创新的区位要求、产业区位集群和企业区位选择。技术创新一般和一个地区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对发明的奖励和科技市场化的投入紧密相关,从而和该区域经济总量水平紧密相关,因此具有在发达地区极化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企业和产业发展中,企业会寻求共同的基础设施费用分摊,寻求共同的产业配套和企业之间的互动,从而出现企业集群,通

常发达地区具有更优越的集群条件;最后不管是外资企业在进入一个国家时,其市场、生产和研发对区位选择具有优先选择高等级城市的规律,同时不管对于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其总部选择具有伴随发展不断向更高等级城市迁移的规律,从而促进发达地区的发展。因此伴随发展,外围地区与中心形成一定程度的类似宗主国—卫星国的区域体系。以上说明经济发展首先具有不断导致城乡不断扩大的经济规律。

其次,伴随经济发展,对于一些产业和企业来说,优先发展的区位的扩散因子的影响逐渐大于集聚因子的影响,比如租金和劳动成本等商务成本的上升、交通状况的恶化导致经济效率的下降和环境恶化引起的区域宜居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伴随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市场容量也不断扩大,交通不断改善,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地区政策也不断优化,从而其区位吸引力不断提高,因此就出现了弗农的产业/产品从创新地不断向外围地区迁移的等级阶梯迁移现象,最终涓滴效应大于极化效应,中心地区和外围地区由于资源要素和市场形成更加紧密的关系。另一方面,根据新贸易理论,在产业迁移和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周边扩散过程中,一个区域中心与其他区域中心之间,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因此可以说最高级别的区域中心最后不再是依靠对其他区域的掠夺实现发展,而是只有依靠新的产业创新创造新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只有依靠通过融入与其他最高等级的区域中心实现互动来实现发展。因此进入这个阶段后,区域中心对外围地区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一种经济引领作用,从而实现城乡的一体化。

3.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借鉴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思路的探索(精)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思路的探索【内容提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分析二元结构形成原因和城乡差别发展过程,并概要分析国外经验,说明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我国应以继续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作为动力,以“农民非农化转移、新农村(含小城镇建设、农业现代化”为内容,以区域协调机制为手段,分区域、分阶段、分重点,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vilc3q4sx55mbv23rb17u3cm9b9nu004n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