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对比
分析
赵俊立,马伟琳,宋媛媛(许昌市中医院外五科,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摘要:探究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将164例胆结石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经开腹手术治疗,再比较两组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平均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出院时间,且镇痛泵应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预后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荐。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6(027)011 【总页数】2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手术;胆结石
胆结石是临床普外科常见疾病,其发病与饮食、胆汁停滞、饮食有直接关系。由于胆道的特殊性系统解剖,胆结石患者通常会选择手术治疗,临床传统主要采用开腹手术,但会严重损伤患者机体,且术后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1]。随着微创技术不断发展,临床上更为广泛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确切。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2年7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4例胆结
石患者中,男91例,女73例,年龄为40~72(52.3±1.7)岁,病程为1.2~11(5.4±1.4)年。全部患者均经CT或B超诊断,且符合胆结石相关标准。排除具有严重脑、心、肺等重要病变,恶性肿瘤,肝外胆管或肝内结石、合并胆囊炎的患者。随机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2例,且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首先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保持平卧位,且头与脚高出15°左右,身体左斜倾20°,选择肚脐下1cm处作为穿刺点,剑突下1cm处穿刺点为主穿刺点,并选择右腋前线0.5cm处、肋缘下右锁骨中线0.5处做操作孔行辅助治疗。建立气腹,分离胆囊动脉,分离胆囊管后将其牵引胆总管,可先不切断,以防胆囊肿小结石到胆总管中,需在近端用钛夹夹住。再经逆行剥离胆囊,后需采用电凝方法止血。在胆囊底部牵拉暴露出胆总管,穿刺确定后对胆总管前壁戳孔,纵行剪开约1cm后,将纤维胆道镜戳孔放置右锁骨中线,后插入胆总管内取出结石。若远处小结石难以取出,可在胆总管远端处插入输尿管胆管,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取出结石。若结石较大可直接采用石钳在剑突下切口处取出。然后经胆道镜检查的,确定结石已取净,防止T管,将胆总管切口缝合,向T管内注水,观察缝合处是否渗漏。于小网膜处放置引流管,并从右腋前线戳孔处引出,经右锁骨中线肋缘下戳孔处引到体外。术后6周后患者经B超、T管造影方式检查,确定胆总管下端无结石残留物后,将T管拔出。对照组经开腹手术治疗,首先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患者右肋缘下或右腹直肌开腹做4~5cm小切口,后探查胆囊、肝脏、胆总管及周围组织情况,条件允许后顺逆结合将胆囊切除,再将残端胆囊管缝合,清理腹腔后缝合。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时间、镇痛泵应用、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机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结石彻底清除;有效: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机体各项指标显著改善,结石消除率>50%;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结石清除未满足上述条件。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的形式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手术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41.3±7.3)ml,(52.1±5.2)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出院时间分别为(11.1±4.2)h、(1.8±5.4)h、(5.4±1.3)d,且镇痛泵应用率为40.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胆结石为临床较为常见的胆道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厌食油腻性食物、腹部疼痛。尤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渐提升,且发病逐渐趋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