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版)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婴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在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

不仅与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幼儿的情绪情感与社会性交往、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密切联系,幼儿的情绪情感正日益摆脱同生理需要的联系,而逐渐社会化,其社会性交往、人际关系对儿童情绪影响很大,是左右其情绪情感产生的最主要动因。

2.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一个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第二类,儿童对教师微笑;第三类,儿童对小朋友笑。这三类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性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的。该研究所得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次数比较见下表:

表1 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比较

年龄 1岁半 3岁 自己笑 次数 67 117 % 55.3 15.62 对教师笑 次数 47 334 % 38.84 44.59 对小朋友笑 次数 7 298 % 5.79 39.79 总数 次数 121 749 % 100 100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从1岁半到3岁,儿童非社会性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会性微笑的比例则不断增长。

3.情感表达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些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会化。

表情的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言语表情。

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一般而言,辨别表情的能力一般高于制造表情的能力。

(二)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1.丰富

所谓情绪的日益丰富,可以说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其二是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这一点在前面的情绪的分化中已经涉及,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少数的几种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分化、增加。 (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例如,2~3岁年幼的儿童,不太在意小朋友是否和他共玩,而对幼儿,小朋友的孤立、不和他玩,以及成人的不理,特别是误会、不公正对待、批评等,会使幼儿非常伤心。

2.深刻化

所谓情感的深刻化是指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如,年幼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是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来源,而年长儿童则已包含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情感逐渐深刻化?

要点总结:主要是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幼儿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发展是情感体验逐渐深刻化的基础和前提。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案例分析】

1.小班幼儿入园的录像片段

2.当妈妈离开时,某3岁幼儿哭着要妈妈,这时,阿姨给他一颗糖,孩子拿着糖高兴地笑了。 3.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高兴地拍起桌子来,周围的孩子也会跟着拍,而且情绪也和第一个拍桌子的孩子一样兴高采烈。一个小朋友喊:“叔权好”、“阿姨好”,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喊;一个小朋友拉着叔叔的手,亲眼地表示要和叔叔一块玩,其他小朋友也会围上来,做同样的表示。

思考与讨论:上述几个案例中分析和总结幼儿情绪调节方面有哪些特点? 1.情绪的冲动性

幼小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婴幼儿往往由于某种外来刺激的出现而非常兴奋,情绪冲动强烈。儿童的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他用过激的动作和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

随着幼儿脑的发育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即在成人要求下,由于服从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幼儿晚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所参加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2.情绪的不稳定性

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短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但是,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仍然是不稳定、易变化的。婴幼儿的情绪不稳定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情境性。婴幼儿的情绪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

易感性。所谓受感染性是指情绪非常容易受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

幼儿晚期情绪比较稳定,情境性和受感染性逐渐减少,这时期幼儿的情绪较少受一般人感染,但仍然容易受亲近的人,如家长和教师的感染。因此,父母和教师在幼儿面前必须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3.情绪情感的外显性

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于外,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

儿童调节情绪的外部表现的能力的发展比调节情绪本身的能力发展得早。

婴幼儿情绪外显的特点有利于成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但是,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以至情绪本身,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主要依赖于正确的培养。同时,由于幼儿晚期情绪已经开始有内隐性,要求成人细心观察和了解其内心的情绪体验。

三、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回忆与思考】高级情感有哪些?在幼儿园见实习过程,你观察到幼儿有哪些高级情感的表现?

(一)道德感

先学前期幼儿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

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

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

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二)理智感

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对一般儿童来说,5岁左右,这种情感明显地发展起来,突出表现在幼儿很喜欢提问题,并由于提问和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同时,幼儿喜爱进行各种智力游戏,或者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下棋、猜谜语、拼搭大型建筑物等等,这些活动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有助于促进理智感的发展 (三)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有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已经倾向于注视端正的人脸,而不喜欢五官零乱颠倒的人脸,他们喜欢有图案的

纸板多于纯灰色的纸板。幼儿初期仍然主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等产生美感。他们自发地喜欢相貌漂亮的小朋友,而不喜欢形状丑恶的任何事物。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比如,对拖着长鼻涕的样子感到厌恶,对于衣物玩具摆放整齐产生快感。同时,他们也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活动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案例分析】下列案例中分析幼儿心理表现,她们分别属于哪一类高级情感?有什么特点? 1.在中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的“告状行为”。如:“老师,强强又打佳佳了。”“老师,明明推了我一下。”

2.以下是一位母亲与3岁半儿子的对话,妈妈问:“天天,这几天在幼儿园有什么进步?”儿子回答:“王老师说了,我开始会自己穿衣服了。”妈妈继续问:“还有哪些进步?”儿子说:“王老师说了,我越来越有礼貌了。”;“王老师说了,我吃饭不挑食了。”。

3.一个5岁的幼儿常常喜欢拆卸玩具,拆了又拼,拼了又拆。

第三节 学前儿童情感的培养

【案例讨论】 案例陈述:

方方离开自己的座位向门口跑,随即方方又退回了自己的座位,一副瘪着嘴欲哭的表情。 妈妈推门进来,抱起方方。 “奶奶呢?奶奶” “奶奶在家呢。”

“不要不要,我要奶奶接!”方方哭了。 “奶奶的脚扭了,不能走路,妈妈带你回家。” “没有,没有,我要奶奶来带我!!”边哭闹边推妈妈。 妈妈耐心地讲着。 方方越哭越厉害。

面对越来越多的家长,妈妈一脸尴尬。终于,妈妈失去了耐心。“你不想跟妈妈回家就一个人呆着,我走了。”妈妈生气地放下方方,装着要离开。

方方哭得更厉害了。

束手无策的妈妈满脸祈求地望着站在活动室门口的班教师。 分组讨论:

1、如果你是方方的老师,你该怎么做?

2、教师如何消除幼儿消极的情感,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 ?

教师的做法:

老师走到方方身边,轻轻地拍着方方,拥抱到怀里,边给方方擦眼泪边说:“方方乖,方方不哭,让老师来帮助你,好不好?”“好”方方抽抽搭搭地说。

“方方现在很伤心吧,你告诉老师,是什么事情让方方这么伤心呢?”这话问到了伤心处,还没等老师说完,方方又大声地哭了起来,“我不要妈妈带我回家,我要奶奶带我回家。”

“噢,老师知道了,方方每天跟着奶奶,最喜欢奶奶,幼儿园里呆了一天,最想见到奶奶,是不是?”这可说道了心坎儿了。“是”

“妈妈说,奶奶的脚扭了,不能来带方方了,我们先跟妈妈回家,快点见到奶奶,好吗?” “不要不要,奶奶脚没扭,早上是奶奶送我来的,我要奶奶来带。”

“噢,是这样。那我们先给奶奶打个电话,老师也想知道奶奶的脚到底怎么样了,好吗?” 方方在老师说出“打电话”开始,嘴巴里就不停地答着“好,好”,同时,哭声停止了,情绪也慢慢地平静下来了。

老师带着方方打电话。方方对着电话说着,脸上阴转多云。 来到妈妈身边,脸上竟有了笑容,“快回家看奶奶!” 妈妈如释重负。

幼儿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婴幼儿的情绪受周围环境气氛的感染。别人的情绪因素使他们在无意中受到影响,可以说,婴幼儿情绪发展主要依靠周围情绪气氛的熏陶。

1、保持和谐的气氛

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竞争的环境,使人容易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这对儿童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家庭中要有意识地保持良好的情绪气氛,布置一个有利于情绪放松的环境,避免脏乱、嘈杂,成人之间要互敬互爱,家庭成员之间也要使用礼貌用语,并努力避免剧烈的冲突。

2、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正确对待幼儿的依恋,对孩子的情绪发展有重要意义。母亲在给孩子喂奶时,就要同时注意与孩子的感情联系。有的母亲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把喂奶过程只当作事务性动作,这不利于孩子的情绪发展。

分离焦虑或不能从亲人那里得到爱的满足,可能导致婴幼儿情绪发展的障碍,其不良影响甚至会延伸到日后的发展。孩子初次入托或上幼儿园的时候,是分离焦虑容易加剧的时期。这时,孩子不但较长时间离开亲人,而且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哭泣和不安是经常发生的。父母和老师的态度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的师生情,主要在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幼儿需要得到教师较多的注意、具体接触和关爱,特别是教师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比如,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很愿意搂着老师,让老师摸摸头,亲一亲。有位老师规定:谁做得好,就让他多骑一次“大马”(骑在老师的腿上),小班幼儿很喜欢争得这种奖励。大班幼儿更多注意老师对自己的态度。

(完整版)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婴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在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不仅与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uy0a83xzs862m61dk4v721et5ixox005k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