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当血液流经下图所示的组织后,下列关于毛细血管A、B两端成分发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该组织为大脑细胞,运动时毛细血管A端的氧气浓度低于B端 B. 若该组织细胞为肝细胞,饭后毛细血管A端的血糖浓度低于B端 C. 若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寒冷时毛细血管A端的TSH浓度低于B端 D. 若该组织为胰岛A细胞,饥饿时毛细血管B端的胰高血糖素浓度低于A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若该组织为大脑细胞,运动时毛细血管A端的氧气浓度大于B端,故A错误。若该组织细胞为肝细胞,因为流经肝细胞时能形成肝糖原进行储存,所以饭后毛细血管A端的血糖浓度高于B端,故B错误。若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因为垂体细胞会分泌TSH,所以寒冷时毛细血管A端的TSH浓度低于B端,故C正确。若该组织为胰岛A细胞,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所以饥饿时毛细血管B端的胰高血糖素浓度高于A端,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代谢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 2.下列各项疾病,由激素分泌失调引起的是( ) A. 色盲和甲状腺功能亢进 C. 呆小症和白化病 【答案】D 【解析】
色盲是遗传病,A错误;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B错误;呆小症是由于缺乏甲状腺激素引起的,白化病是遗传病,C错误;侏儒症和巨人症分别是由于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和分泌过多引起的,D正确。
- 1 -
B. 夜盲症和肢端肥大症 D. 侏儒症和巨人症
3.关于动物激素调节,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定向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起作用 B.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C. 内分腺分泌的激素不能调节这个内分泌腺本身的活动 D. 血糖平衡的调节中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抗利尿激素是随着血液运输的,其运输不具备定向性,A错误;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B错误;内分腺分泌的激素也可能调节自身的活动,如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可以促进性腺的分泌活动,C错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
4.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复杂的调节机制,如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c代表促甲状腺激素,c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b的分泌 B. X代表甲状腺,d的主要靶器官除图示外还包括垂体、下丘脑等 C. 图中e在下丘脑合成,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 D. 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促进皮肤血管舒张,使散热大于产热 【答案】B 【解析】
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代表促甲状腺激素,d代表甲状腺激素,d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激素b的分泌,A错误;X代表甲状腺,激素d即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因此激素d的主要靶器官除图示外还包括垂体、下丘脑,B正确;图中e为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C错误;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促进皮肤血管舒张,增加散热,但散热量与产热量仍然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
- 2 -
5.下图是关于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曲线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图表示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B. 乙图表示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C. 丙图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变化 D. 丁图a点时注射的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 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A错误;
B. 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B错误; C. 随着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正确;
D. 注射抗利尿激素,内环境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尿素含量升高,D错误。 故选:C。
6.下图中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3 -
A. ①②③三种化学物质中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
B. 若②为氨基酸,经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共要穿过5层生物膜
C. 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
D. 人进食1小时后,毛细血管内的胰岛素含量会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小肠是消化道,①→②表示物质的消化过程;②→甲表示营养物质进循环系统,通过血液循环进行运输;②→③表示营养物质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
【详解】A、由图可知:①→②表示物质的消化过程,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A正确; B、氨基酸经过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至少需要经过小肠上皮细胞(2层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共要穿过7层生物膜,B错误;
C、CO2是细胞呼吸产生,所以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内,C正确;
D、人进食1小时后,由于消化吸收,使得血糖含量迅速上升,超过正常范围,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含量上升,使得血糖恢复正常值,D正确。 故选:B。
7.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
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4 -
A. 图甲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b、a点 B. 图甲中③(神经中枢)内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
C. 图乙中CO2浓度最高处在⑦,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 D. 图乙突触小体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根据图甲中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①代表感受器,②代表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代表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图乙中⑥是轴突末梢,⑦是线粒体,⑧是突触小泡。兴奋在突触间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递到突触后膜。
【详解】A、因为同一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元之间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d点后,兴奋会传到c和e,A错误; B、图甲中③(神经中枢)内有3个完整突触结构,B错误;
C、图乙中⑦是线粒体,是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O2浓度最高,该结构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C正确;
D、图乙突触小体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D错误。 故选C。
8.正常人的体温能维持在37℃左右,是因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为37℃,若“调定点”改变,体温将随之改变。流感病毒侵入某人机体后,机体发热至39℃,持续一段时间后自动恢复正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由37℃升至39℃的过程中,机体汗腺分泌减少 B. 体温由37℃上升至39℃以后,体温调定点开始上升 C. 体温由39℃降至37℃的过程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 D. 体温恢复正常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体温由37℃升至39℃的过程中,说明体内产热大于散热,所以机体汗腺分泌减少,A正确。体温由37℃上升至39℃以后,体温不再上升,说明体温调定点变为39℃而不再升高,B错误。体温下降过程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C正确。体温恢复正常是神经—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