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学情分析
初中时期,学生们就已经对词有所接触,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并且学习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因此,通过知识迁移可以很好地完成本词的初步阅读任务。但是,在“意象”,“语言品析”,“情景关系”,“知人论世”等方面的学习仍需老师的引导。作为高中第一课,建立初高中知识的连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让学生初步接触思维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中年时期的作品,时值1925年,中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已经全面爆发。赶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毛泽东,途径长沙,故地重游。中年毛泽东,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站在橘子洲头看“万类霜天竞自由”,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不由得发出了“谁主沉浮”的“问天”之慨。也正是这种胸襟、气度方能于寒秋之时写就壮怀篇章。所以本篇的“情境关系”,以及吞吐天地的胸襟就成了探究品读的重点。
课前准备
上课的前一天布置任务,让学生结合工具书,自主阅读《沁园春·长沙》,扫清文字障碍后,结合自己的认识,经过学习小组讨论,每组提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在卡片上。
经过整合,得出以下几条具有代表性或特色的问题: 1、这首词属于小令、中调,还是长调? 2、《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有何不同? 3、为什么“鹰击长空”一句用“击”而不用飞呢? 4、这首词写了秋天湘江的哪些景色?
5、作者在上片以问句结尾,问”谁主沉浮”有什么用意吗?那他的意思是让谁来主宰盛衰呢?
6、了解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首先要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请问这首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完成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作者为什么先写景后抒情?若直接抒情岂不更能突出文章中心? 8、《沁园春》中作者为何把秋天万物写得生机勃勃?为何不写春夏两季,这样不是更能体现出生机勃勃吗?何况他的题目是沁园“春”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自主学习了《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了本小组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品味文本,共同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师:首先,我找不同小组的代表,读一读这首词,检查一下大家对文本的熟悉情况。
生1读(舸字读错音调)生2读(断句不当)生3读(初具情感,略显生涩)
师:读好一片文章,要不错字,不掉字,不漏字,不改字,要读准句读,读出感情。我们还需要多加练习。
多媒体投影:1、这首词属于小令、中调、还是长调? 师:谁来说一说词从字数多少的角度来分类应该是怎样的?
生讨论,小组代表回答:58字以下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师:我们初中学过《沁园春·雪》《如梦令》等,大家还记得词的相关知识吗?
生讨论,小组代表回答:词有词牌名,如“沁园春”,词牌名决定词的曲调,以便分为上下阕。
师:那位同学上来写一下“阕”这个字? 生1、生2上讲台,其中第一同学写成了“阙”。 师:哪一个正确啊? 生:第二个正确。
师:这两个字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赶紧查阅工具书。 生:阙,宫阙;豁口、空隙。阙,一曲终了。
师:词的上下阕,应该指的是一曲终了的意思,应该用“阕”。
师:多媒体投影问题2,同是以《沁园春》为词牌名的词,他们之间有何不同?
生:他们的曲调应该是一致的,但内容和抒发感情上可以不同。 师:下面让我们认真准备,诵读《沁园春·长沙》的上阕。 小组之间交流,生生听读、互助。 师:请小组代表诵读这首词。 4名学生代表,分别诵读。
师:这次在读音,断句方面同学们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家觉得还有没有要提高的地方?
生(齐):有。 师:那些地方呢? 生:感情不够充沛。 生:少了点气势。
师:是不是要带点“劲儿”? 生:对。
师:为什么要带点“劲儿”呢?应该带怎样的“劲儿”呢?
生:这里的景色描写都很壮观、开阔,所以读的时候也要读出开阔的感觉。
师:哪些语句写的壮观、开阔?
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让我们慢慢来品析。“万山红遍”中那些字让这个句子显得壮观开阔。 生:“万”,“遍”。 师:这两个字体现了什么?
生:山多,连绵,壮阔,有视觉冲击力。 师:“层林尽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