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word学案
【内容标准】
明白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把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要紧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依照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非所问案,并学会用观看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地评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要紧思想
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定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填空及问答:
1、作为思想家,他提出 和 的学说,作为教育家他开创了中国古代 之风,他的言论被编纂成 《 》 一书,儒家的“六经” 、 、 、 、 、 。 2、孟子提倡 提出了 “ ”的思想 。荀子强调“ ”,指出 ,提出 “ ”的重要思想 。 3、道家学派以 “ ”的 “ ”为世界的全然,以“ ”、“ ”
为处世的方法。老子的学说包蕴了 思想 ,他指出事物具有 的规律 。他期望的社会是 “ ”
4、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是什么?李悝变法的内容有哪些?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什么?商鞅变法的要紧内容?
5、墨家学说的主旨是什么?墨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墨家的奉献要紧表现在哪里?什么是墨子的“三表”?墨子建立的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有哪些? 新授:
补充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要紧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期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说明。因此,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显现的社会缘故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专门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现在的“百家争鸣”局面的显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缘故: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进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定会显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能够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专门地礼贤下士;“士”们也期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进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进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显现的
明确: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制造和构成的。
明白得: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辩证关系 (3)“百家争鸣”的要紧流派和要紧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要紧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生平介绍: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因此,孔子开始用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庞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进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2、孔子的思想:
(1)“仁”和“礼”的学说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一书,“仁”字的显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爱护周朝的“礼”
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闻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确实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那个地点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制度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专门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进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进展。(引入当今世界文化遗产“曲阜三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在今天世界上的阻碍,同时,也可借此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物的爱护意识。还能够用谈话法与学生交流在语文课上学过的《论语》的有关篇目)
(3)《论语》和“六经”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进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形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进展作出了重要奉献 3、孟子的思想
(1)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2)孟子的思想:
引导学生看史料归纳其要紧思想:有关孟子的思想,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性善论(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尊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尽管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仁政(孟子的政治思想要紧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进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假如统治者实行仁政,就能够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假如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君轻民贵(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进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闻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4、荀子的思想
(1)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2)荀子的思想
引导学生看史料归纳其要紧思想:有关荀子的思想,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性恶论 (荀子什么缘故说“人之性恶”呢?荀子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劳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音乐,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可不能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君舟民水”的观点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确实是闻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阻碍专门大,为后来历代有知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显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制天命而用之”重要思想 深入讨论“礼”的思想
有关“性善论”、“性恶论”的说明:“性善论”、“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一辈子实践的进展而进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探究: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思想家 思想比较 同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孔子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 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二、老庄之学
1、完成下列有关的基础知识
(1)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该学派认为世界的全然是什么?处世方法是什么?
(2)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老子思想中包蕴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表现在哪里?老子对人类社会的进展抱有什么态度?
(3)天下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是庄子提出的什么思想? 2、老庄之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阻碍?
3、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只是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明显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三、法家思想
1、完成下列有关基础知识
(1)法家改革思想特点和社会根源?
(2)李悝变法的内容有哪些?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什么?商鞅变法的要紧内容?在变法的政治实践中战国法家逐步形成了哪些派别? (3)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谁?他还提了哪些主张?
2、法家如何论述改革的意义的?我们应当如何样认识这种思想的价值? 答:“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事异则备变”,通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进展。这种改革的思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表达了进步的历史观。
3、韩非还主张实行法治,要求 “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