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模型是以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即使资本产出比是可变的,整个经济也可以持续稳定的增长。
假设: ①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资本产量比是可变的,从而资本劳动比也是可变的;③规模报酬不变,但资本或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④完全竞争,工资率和利润率分别等于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1)总量生产函数:Y=F (K, L)。 其中,K是资本,L是劳动。由于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点,令y?KY,k?,f(生产函数可以写成 y =f(k) k)?F(k,1)LL(2)资本积累:
人均资本存量的变化:△k=s ·f(k)-δk 。其中s ·f(k)=i表示人均投资量,δ为折旧率。当资本存量不发生变化,即△k=0时,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我们用k*来表示。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当资本存量初始水平低于稳态水平,投资大于折旧。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存量会增加,与产量一同增长,直至达到稳态水平。反之,当资本存量的初始水平高于稳态水平,投资小于折旧,资本存量会减少,同样会走向稳态。一旦资本存量达到稳态水平,投资等于折旧,资本存量水平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储蓄率是稳态资本存量水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如果储蓄率高,经济将有较大的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产量水平;如果储蓄率低,经济将有较少的资本存量和较低的产量水平。但储蓄率的增长只影响收入水平和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对长期内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影响。可见,资本积累本身不能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
在选择稳态时,政策的制定者的目标是使社会各成员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他们关心的是能够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数量,有最高消费水平的稳态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表示为k**。黄金律稳态的条件是MPK=δ
(3)人口增长:
引进人口增长这一因素以后,工人人数的增长导致人均资本量减少。资本积累的增量可以表示为△k=sf(k)-δk-nk=sf(k)-(δ+n)k。nk表示人口增长对人均资本存量的影响,n为人口增长率。(δ+n)k是使人均资本存量不变所必需的投资量。在稳态中△k=0,i*=(δ+n)k*。
在有人口增长的稳态中,由于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不发生变化,总资本量和总产量也按人口增长率n的速度增长。但当人口增长率提高时,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减少,这解释了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现象。人口增加同时还影响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是k*是这样一种水平,在这一水平上有MPK=δ+n
(4)技术进步:
纳入技术进步因素以后,生产函数变为Y=F (K, AL)。其中A是劳动效率,AL效率劳动,该新生产函数表示Y决定于资本K的数量和效率劳动量AL。假设是技术进步造成劳动效率以某种固定速度增长,劳动效率增长的速度为λ,由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是n,每单位劳动的效率收入的速度增长,效率劳动的增长率是n+λ。此时,索洛模型的方程为
。引入技术进步时,一旦进入稳态以后,人均产出量以λ的速度?k?sf(k)?(?n?)k增长,总产量以n+λ的速度增长。
人均产量的长期增长率决定于劳动放大型技术进步的速度,技术进步是外生的。由此可以得出推论:如果各国经济都采用相同的技术,各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将趋于一致。这种趋同在发达国家的增长经验中已有所表现,它是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推断。
3.AK模型
AK函数:Y?AK是一个不存在要素报酬递减的最简单的生产函数。其中,A是反映
6
??
生产技术水平的正常数,Y是产出,K看作是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的广义资本。除去新的生产函数,该模型沿袭了一切索洛模型的其他假设。
将AK生产函数的总量形式化为人均量形式:y=Ak。将它带入索洛模型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公式, 可以得到AK模型的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公式:
?sfk(k)。由于s、A、n、δ独立于k,所以只要sA>sf(k)/k,该模型????(n??)?sA?(n??)kkksA?(n??)中所有的人均变量均以相同的速度?增长。此时,任意人均资本存量都是k?*AK模型的稳态。
结论:(1)AK模型可以在没有技术进步,外生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保持长期的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2)AK模型中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等,较高的储蓄率、较低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可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3)AK模型认为不存在不同经济趋向一致的趋势。 4. 简述波特的竞争发展阶段理论?
波特在《各国的竞争优势》一书中,将各国“竞争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要素推动的阶段,波特认为大多数国家目前仍停留在这一阶段,只是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取得优势;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以大规模投资为特征,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物化为物质资本,分工和专业化已高度发展。随着闲暇和收入的增加,消费日益多样化,教育水平开始大幅度提高,信息积累速度加快,人口转变已经完成,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工业化国家已进入了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的发展阶段。按波特的判断,只有美国和前西德已进入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必须做出调整以提供创新的环境,个人价值受到尊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学术交流和学术机构的运营、人力资本的高度积累、一般性爱智活动的普及、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教育回报率的增加,所有这些因素都已具备。波特似乎认为这是发展的最高阶段;第四阶段是衰落阶段或财富推动的发展阶段。财富积累到特定水平,人们从专注于生产性投资转向非生产性活动,生产率下降,经济停滞,消费不能相应节制而引起长期通货膨胀。波特认为,英国正处于这一阶段。
第四章 1. 结合实际谈谈哪些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绩。
(1)生产要素严重短缺。一国拥有的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存在性状,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和持久性。如果一个国家从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起步,它将长期居于在这两方面具有较佳禀赋的国家之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却普遍面临资本不足、劳动者素质较低等问题,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停滞又导致了物质资本积累不足,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许多发展中国家爱要素使用效率及生产率的低下。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必须依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本来就面临生产要素紧缺,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样,经济增长越发显得吃力,无法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结构性弱点。经济的持续增长还依赖于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一国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等都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结构性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农产业部门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无法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二是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初级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较低,贸易条件经常受进口国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且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三是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内需求结构畸形。
7
(4)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全球化进程将各国都卷入了同一个系统中,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国际间思想和技术的扩散不断加快。这种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发展中国家的外国投资迅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的问题,对于其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本国生产率,并且以出口作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率。与此同时,全球化国际间经济的相互影响对于经济增长也有负向作用,它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稳定。
(5)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正确的政策导向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有步骤地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使得经济逐渐走上持续增长的道路。另一方面,健全的制度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公平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环境。
(6)其他外部因素。除去上述种种因素,如地理因素、环境因素与政治因素等其他一些外部因素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存在着很大关系。 2.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即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1)粗放型经济增长给我国带来能源、原材料紧缺问题。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以很高的物耗率为特征,长此下去,在中国并不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下,经济增长必定难以持续。并且,高物耗造成能源、原材料紧缺,使这些产品的价格呈强劲上升趋势,给经济增长带来成本过快上升的压力。 (2)粗放型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以经济的水平扩张为主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而更趋严重。由此而形成的结构性瓶颈,一直是中国经济正常发展的突出障碍。
(3)粗放型经济增长重视产品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品牌和款式,往往导致大量的产品滞销,并带来资金占用等一系列问题。
(4)在粗放型增长中,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不断增加信贷规模与货币投放的压力,从而加大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压力。
随着经济总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问题会更多更大,转变增长方式已势在必行。如果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今后国际竞争将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不改变增长方式,一个国家将难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贫困性循环:该理论是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其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的“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资本形成:在经济层面,凡用于生产、扩大再生产或者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都可以成
8
为资本。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就给资本形成下了定义,他认为,资本形成即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以一部分用于工具、机器、交通器材、工厂及设备等各种可用来增加生产效能的物质资本的生产。如果社会总劳动力和社会资本总量按一定比例增长,因而人均资本总量不变,我们称之为资本宽化。
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它能够表示衡量生产效率变化或衡量全部投入量的节约。增长核算假定有一个把经济中的产出与劳动和资本投入相联系的总量生产函数,利用这个生产函数,可以度量增加投入对产出的贡献,而不能被投入增长解释的残差能够度量要素投入生产率的增长。这个残差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残差。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知识增进、知识应用时滞的变化、资本存量调整、资本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等。
金融抑制:麦金农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造成“金融抑制”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际利率还可能是负值,导致人们追求实物形式的积累,最终使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减少。麦金农认为,如果要使积累以货币形式进行,就必须保证货币不会贬值,并有收益。其收益可以用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差来衡量。这个差越大意味着收益率越高,反之则相反。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是,这个差值太低,甚至为负数,因此,人们不愿持有货币,储蓄和投资自然难以提高。为什么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差较小甚至为负呢?只能解释为,要么是利率被压低,要么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也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这就是所谓“金融抑制”。
金融深化:所谓金融深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资产存量规模大、品种多、期限种类的情况。肖则从金融深化的角度分析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金融浅化,金融资产与国民收入之比不合理,利率不能准确地反映投资替代消费的机会等,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金融浅化是金融抑制的结果,它压低了国内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从而使金融资产的需求受到抑制。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货币当局对控制名义货币量乏力,反高利贷心理,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抱有怀疑等等,而采取金融抑制战略。利率被人为地压低,一方面抑制了储蓄的增长,刺激对实物资产的追求;另一方面由于借贷成本低廉,使得一些边际收益很低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刺激了不合理投资的增长,降低了储蓄的使用效率。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发生了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减少了劳动力的就业,这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肖认为,推行金融深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在金融深化的经济中,随着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范围和规模的扩大,金融资产与物质资产之比不断上升;金融资产的积累将主要来自国内储蓄,从而减少了对财政收入和国际资本的依赖;金融市场的扩展和多样化将增强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优化投资结构创造条件。金融深化的结果将进一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二、问答
1.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你对西方学者的各种资本形成理论有何评价? 所谓资本,就是用于生产、扩大生产能力及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及其载体,都是资本.资本的形成涉及储蓄,投资,资本积累,资本的大量形成,就是增加储蓄,储蓄增加,能够形成大量投资,投资增加,促进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会增加供给,提高收入,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规模就会扩大,市场容量增加,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进而扩大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使经济得到发展.当然,大量资本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的发展,这还需结合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和技术状况以及人力资源等.
在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本的强调由来已久。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详细的考察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由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实行劳动分工,资本主义的企业家必须具有一定的资金。这些资金就是亚当·斯密所谓的资
9
本存量。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劳动分工会得到扩大。因此,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二战以后,西方的学者继承了重视经济增长中资本作用的这个传统,产生了许多资本形成理论,如著名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些资本形成理论对发展经济学中的资本形成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发展经济学中的几种资本形成理论:
(1)“大推进”理论 这是罗森斯坦-罗丹提出的关于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他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础设施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否则是不能建成这些设施的,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同时,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这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阶段。他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上,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带来外在经济效应。(必须)
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实践,人们对“大推进”理论提出置疑,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通过全面、大规模的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资本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而且大规模投资本身的“规模”就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量。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增长与投资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基础设施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必然导致一定要全面大规模的投资,反而应该是逐步分阶段地来完善。赫西曼认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稀缺的资源是资本,因此,不管政府怎样干预,实现“大推进”理论所主张的通过大规模投资实现经济各部门平衡增长是不现实的。赫西曼的关联效应认为由于产业的关联,一个产业的增长会带动预期有关联的产业的成长。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利用有限的资金来发展有利于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
(2)“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莱宾斯坦在《经济落后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必须)
莱宾斯坦列举要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第一,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因为企业必须保持一个最低的生产规模,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一个企业为了生产产品,必然要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等,因此,一个产业的存在就要求与它有依存关系的其他产业的存在。第三,当一个国家处于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最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将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人口出生率并不随之下降,反而可能有所上升,结果是人均收入水平并无提高。因此,必须通过大量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
莱宾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循环中,其国民经济中内在的推动力量过小。低下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它们即使不断增加投资,而终难超越收入水平低下的束缚,资本形成的规模都小于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这种低收入均衡陷阱难以冲破呢?莱宾斯坦用提高收入的力量和压低收入的力量的冲突来说明。他认为,经济增长中所存在的这两种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因为这两种力量受不同因素支配。提高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决定的,压低收人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人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