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高中语文 第08课 咬文嚼字(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0

第08课 咬文嚼字(第1课时)

1.作者作品

朱光潜(1897—1986),中国 、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代表作有 《诗论》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文学》等。 2.文体知识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文艺随笔很注重内容的 ,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 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锱铢( )镞( )岑( )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 .........

1.美学家 《文艺心理学》 《西方美学史》 2.知识性 趣味性

3.Zī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jiè zǐ

1.如何理解“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段话?

这是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明自己对“咬文嚼字”观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表述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锤炼语言的典范。“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一句中,“有时”一词用得很有分寸,其中隐藏着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赞同,也指明一般人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2020 “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一句中,“通常”表明一般情况下;“不很好”的“很”字也用得恰当之极,“不很好”不是“不好”,只是程度上达不到“好”的标准。接着作者用“但是”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一字”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之坚决,用词之准确。 2.“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这段话有何含意? 这是议论文中少见的一个极富哲理又极富文采的语句,这句话与其说是谈文学创作,不如说是谈思想与认识。 我们先看这句话在语言表述上的特点:这句话先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把“联想”与“习惯”,“习惯”与“熟路”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然后笔锋一转,指出“熟语”的危害——“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而这两者的对比是多么鲜明。 作者这句话是阐述“联想”在创作中的作用,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的思想与认识,不也是常常喜欢走“熟路”吗?常常喜欢走熟路的思想,只能把生活引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3.文章列举了哪些例子来分析论证作者的观点? 例子 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的一句话。 王若虚对《史记》李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广射虎一段的修改。 “推敲”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观点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4.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的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2020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晕车(yùn) B.咀嚼(jué) C.没镞(zú) D.岑寂(cén)

红晕(yùn) 嚼舌(jiáo) 斟酌(zhuó) 付梓(zǐ)

轮外圆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咬文嚼字(jiao)

细嚼慢咽 (jiáo) 蕴藉丰富(yùn)

清沁肺腑(qīng)

锱铢必较(zī zhū) 尺牍宣言(dú)

2.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玩索 B.因缘 C.俗滥 D.胸襟

剥琢有声 点铁成金 推陈翻新 不即不离

斩截 鲁莽 流涎 凝练

刻苦自励 清沁肺腹 索然无味 锱铢必校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 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 ,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 B.虽然 C.虽然 D.所以

必须 必需 必须 必需

表现 表示 表现 表示

透彻 精确 精确 透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媒体的价值在于运用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推动各种文明在相互交流、包容、借鉴中共同提高,全面促

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B.第25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

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C.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

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D.改变重在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的素质教育的关键。

5.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文学是艰苦的事

②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 ③你不能懒,不能粗心

④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020

⑤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⑥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⑦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⑧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A.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B.②④③⑤①⑥⑧⑦ C.①③⑤④②⑥⑦⑧ D.②①③④⑤⑥⑧⑦ 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B.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

C.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D.他就是行将陨落的彗星,光华四射。

7.根据下面的意思,为《咬文嚼字》杂志创拟一则广告词。

我好,我优秀,你却不订不看,当然是你的错。而如果我办得不好,无啥看头,甚至枯燥无味,那当然是我的错误喽。我们说,优秀来自自信,自信才会出优秀。《咬文嚼字》是深知此理的。

广告词:

8.古今中外,有很多名家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使用量词来传情达意。请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的量词“痕”“点”“芥”“粒”中任选两个分析其妙处。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在西湖中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

2020

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1.本文开篇引述了郭沫若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和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的修改,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2.作者第二段中引用《水浒》里的文字多余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0高中语文 第08课 咬文嚼字(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 图文

2020第08课咬文嚼字(第1课时)1.作者作品朱光潜(1897—1986),中国、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代表作有《诗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文学》等。2.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uaua5onri570pk9t8239nplx1m54t00an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