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

修养”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一贯传统,先秦诸子百家中有关“修养”的理论非常丰富。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 道家:老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一、何谓“国学”?

古人没有“国学”的概念。

他们认为,学问不是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服务的;而是为一切可能意义上的人,为全天下服务的。

(一)“国学”概念的形成

源于日本: 日本明治维新后出现了“国学”,其概念带有强烈的中心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

引入中国: 甲午战败后,中国人到日本学习,将“国学”概念引入国内,从而被广泛接受。

“国学”概念的提出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区别开来。所谓“国学”,即中国固有的学术,或研究中国固有学术的学问。

(二)“国学”的几种概念 1泛指中国传统文化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功、太极、京剧、黄梅戏、书法等似乎都可以纳入“国学”的范畴。

泛指的意义 专家:一般不认可 民间:较为认同

2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学术

影响较大的概念: 基于中国过去传统学术思想的观念,将“国学”理解为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学术。

3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学术思想

狭义的概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同时将诸子百家的学问看成是依附于儒家思想的边缘学问。

马一浮:国学是以六艺或经学为核心的学问。

章太炎:国学是以“经史子集”为核心的古代学术思想体系。 方克力:国学是“经史子集”及其相关的学问。

钱穆:国学指几千年来中国古人思想学说和体系的总称。

二、何谓“修养”?

(一)从文字学角度进行分析

先秦时期并没有“修养”一词,只有一些跟其意义相近的概念。 修”字打头的词:修身 修己

养”字打头的词:养身 养气 养性 养勇

1. “修” 说文解字:“修”是形声字,该字下面的三撇在甲骨文中指头发、发须。

因此它的本意是指,把头发梳理得很整齐。 2. “养” “養”,形声字,从食羊声。上面是个羊,羊年的“羊”,代表它的读音,下面是繁体字食物的“食”。“养”的本意是以食物来供养。 3.“修”和“养”的区别

“修”和“养”的区别在于:“修”是一种强制性的人为改变;而“养”是尊重事物成长规律和法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一种改变。 4. “修养”的含义

均指对对象的一种改变,但改变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区别。 “修养”,是指对人的改变,既包括强制性的、人为的改变,也包括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充分尊重和理解自身生命成长的法则、规律。

(二)从思想史角度进行分析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儒家经典《大学》是一本以“修养”为核心的书,该书在讲“修身”时,曾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比喻君子修身养性的过程。

朱熹借鉴该观点,指出“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 朱熹认为所谓的“修养”,就好比是加工一个人的人格和行为方式,需要反复地切割、打磨和修理。

2. “治气养生之术”

荀子在《修身篇》里面提出来的“治气养生之术”。荀子的“修身”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修养”,指的是治气和养心。 治气养生之术;“治气”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要进行改变。“养心”是指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世界、精神世界出了问题,要擅于治疗它,滋润它。 三、“修养”的必要性

(一)气质之偏“气质之偏”指的是,每个人的性格、考虑问题的偏好、癖好有所不同,而这种偏好或癖好可能具有片面性,会给自己带来某种负面影响。 (二)心理疾病

所谓“心理疾病”,就是人的心理不健康。一项调查表明,中国职场员工患有比较严重心理疾病的人数占到了25%左右。

中国每年自杀的人有60多万,是世界平均自杀率的三倍。

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个人的特殊经历:家庭环境、成长环境、个人情感的失败、事业的失败、学 业的打击。

医治心理疾病,最好的心理医师是我们自己。从养心的角度来讲,“修养”就是让人的心理从有病的状态得到滋养,让本来不健康的心理得到正能量。

假如我们愿意彻底地冷静下来,自我反省、自我分析,我们就能找到医治自己心理疾病的最好办法。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养心之道”。 (三)环境压力

生活在高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

在过于急功近利和浮躁的社会面前,我们容易迷失自己。

“修养”的重要性在于,让我们暂时放慢脚步,在忙碌的环境中安静下来,好好面对自己;让我们在泰山压顶般的挑战面前,保持一颗冷静的心。 (四)贪婪之心

在成长的道路上, 我们可能会因疏忽、麻痹,环境的误导等导致对自己或他人认识不足,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暴露自己的贪婪之心,并在无意中伤害到他人或自己。

修养,最重要的功夫就是“自省”和“慎独”。假如我们对人性的堕落、丑陋看得更深刻,也许在跟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更加清醒、理智地去面对问题。

古人讲“修身”理由;儒家经典《大学》当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养是决定我们人生是否活得幸福、精神是否保持健康、生命是否实现自身意义与价值的前提条件。

四、“修身”八条目

出自儒家经典——《大学》:格物、诚意、致知、齐家、治国、正心、修身、平天下

(一)外王

“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

所谓“外王”是在外部世界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或得到了他人的认可与好评。 外王的“王”字,按照汉代学者董仲舒等人的解释,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所以“王”字贯通天、地、人。

什么叫做“贯通天、地、人”? 如果你的所作所为不仅让自己得到了幸福和快乐,也让全世界或者说所有跟你行为有关的那些人和对象能够从中受益,就是“贯通天、地、人”。

(二)内慎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相当于“内慎”。 格物指研究事物。 致知“知”通“智”,指获取智慧。 诚意指意念、动机的一种诚实、实在。 正心指端正自己的心态。

修身可以指以上四个条目的总称。

王阳明曾说过,“八条目者一条目也”

《大学》中“修身”的八个条目是指一种逻辑上的层次关系,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概念。 五、“修养”的九大范畴

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敬、谨言、致诚

方朝晖在《儒家修身九讲》一书中,结合现代人的实际情况对古人“修身”

的思想进行了探讨,并概括出“修养”的九大范畴。 (一) 守静

所谓“守静”,是指恪守自己内心之间的平静。人心如水,倘若不能彻底安静下来,就不可能变得透明,也就不能看清自己和别人。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人心如果静不下来,就不可能保持高度的清醒和理智,就不能够致远,走得更长远。

1人心如果静不下来,就不可能保持高度的清醒和理智,就不能够致远,走得更长远。

“半日读书,半日打坐” 儒、佛、道三家都提倡“静坐”、“静养”

古代的士大夫,特别是宋代以来的儒家士大夫们,在“静坐”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功夫。

代表性学者:朱熹

古代学者:李延平 陈 怡 曾国藩 近代学者:钱 穆 梁漱溟 郭沫若

例子:曾国藩静坐 清朝末年的大学者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写道,“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即不管多么繁忙,他都会保持半个时辰的静坐和静养。 2“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在清华大学开“儒家经典导读”课程时,让学生集体静坐。(效果颇佳,多受欢迎。)

启 示:如果我们学会静坐,学会守静,静下心来面对自己,就能发现人活在世界上静下来的时刻是多么的美好。

(二)存养

“存其心,养其性”

存其心指一个人在麻木或忙碌的时候,不明白自己活着的真正意义,他的心迷失了方向,从而不能“存其心”。

养其性培养自己的性格,培养自己的身心世界。 “存养”,从根本上来讲,是要求人们学会把生活本身当成目的,把生活的每一个片断、每一段时间都当成记忆来追求。

1.为什么我们不会养生?

例子:温州著名企业家王均瑶先生,白手起家,创造了诸多商业奇迹,但因疯狂工作操劳过度,后又延误病情,38岁英年早逝。

近年来,英年早逝的现象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清华大学一位36岁的讲师,猝死在在自己家中。 肖亮中学者因工作过于繁忙和劳累,导致英年早逝。 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46岁英年早逝。

原因分析:我们现代人过于忙碌,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常年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将谋生的手段——工作,当成生命的全部意义,颠倒黑白,忽视了自己真正的需要与追求。 2.“动息皆有所养”

北宋学者程颐: 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

指用心气来检验自己。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摸摸自己的胸口,感受

一下自己的心气是否平和。

程颢:“动息皆有所养”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要让自己得到滋养,不仅仅是身体、生理世界需要滋养,心理世界、精神世界也同样需要滋养。

(三) 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它要求每个人都能充分地面对自己。

实际上,我们最大的敌人往往是我们自己。是否能够克服自己、战胜自己,也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

弗洛伊德早在一百年前就提出过有关“认识人”的问题,他把人的意识世界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意识

第二层次 浅意识/无意识 第三层次 下意识 案例:

受家庭屈辱和阴暗环境的影响,容易使人产生自卑心理,以至于长大后不能够包容别人的批评,不能够和他人正常交流。

他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只是在一种自卑心理的支配下,本能地开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

他揭示了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复杂,并将人的意识世界比作大海中的冰山一角,而无意识世界恰恰是冰山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庞大机体,下意识则是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地带。

为什么要“三省吾身”? 提醒人们认识自己的艰难

我们从小到大在一种环境下生活,容易养成一种思维定式和思维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思维定式的例子

在南亚国家的一些家庭中,一头重几千公斤的大象仅用一根细小的铁链就能将他们困住,且安心圈养在家中,不必担心它们会挣脱逃跑。这与大象从小养成的思维定式有关。

大象的例子告诉我们:人需要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和习惯。但应该怎样来突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就是“自省”。

(四)定性 所谓“定性”,是指一个人处变不惊的能力,即无论面对什么突发事件或强大的压力,都能够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淡定,不会轻而易举地受到诱惑,乱了分寸。 1. 淡定

6岁的孩子见面都会说:

“什么都是浮云,要淡定。”

“淡定”一方面是指处变不惊,另外一方面指一个人只有看淡了很多东西,才能够处变不惊。

程颢曾经写过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叫《定性书》,教人怎样才能够做到处变不惊。

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

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修养”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一贯传统,先秦诸子百家中有关“修养”的理论非常丰富。诸子百家: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一、何谓“国学”?古人没有“国学”的概念。他们认为,学问不是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服务的;而是为一切可能意义上的人,为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u8nd9qo0n58u602x74s2b61z97lf1017j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