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六)教育终身化

面对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世界各国认识到:一次性学校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之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并在某个方面有所创新。当前,世界已处于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是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必由之路,除此别无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审美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美术、美学、哲学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形成了 “大美术”。美术从单纯的观赏进一步走向多元化,趋于实用,贴近生活,每天都有新的美术内容、样式、手段等出现,是人穷尽一生也不能学完的。因而,提倡美术的愉快学习、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教师的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往以职前教育为主的师范教育已开始发生功能性的扩展,逐步将教师的职后教育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使教师不断地得以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自己成为高 “敬业素质、教学素质、科研素质”的21世纪所需要的 “可持续发展”的教师。

总之,以创造、创新为特征的新时代美术教育将得到新的发展,面对成倍增长的知识、激荡的网络文化思潮、社会需求的终身教育等等,美术教育应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积极加入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循环中去,以求得健康、迅速的发展。并适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学科方向、教学内容,立足本土,面向世界,使新世纪美术教育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为有创造、创新能力的人才,迎来美术教育的新辉煌。

四、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顺应世界美术改革的发展趋势,200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新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一次规模很大的变革,它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的制定不只是简单地对我国旧有教育模式的扬弃,而是一次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决策。

(一)了解新课程特点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很宽广的背景———全球化的背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深受后现代教育观、多元文化以及网络化教育等的影响,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参阅新课标的主编———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尹少淳的文章 《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与美术课程构建的对策》可清晰地看到新课标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情意性明显加强

以往的美术教育过多地偏向了科学理性,寒性太甚,以至于正在窒息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兴趣。情意性的加强目的是使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更趋浪漫表现性。这种情意性体现为一种暖性和活性,对应着人的情感、直觉,并与兴趣发生关联。因此,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应在不失学科知识基本完整性的前提下,更多地注意和强调美术教学的情意性。

人的行为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情意行为;另一种是意志行为。所谓情意行为指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的过程基本上同一,或者说过程不被目的过分约束,这种行为给人的是轻松、愉悦和舒适。而所谓意志行为则极大地受到目的的左右,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须运用自己的意志强迫自己完成一些行为,即使这是一种己所不欲的行为。所以,意志行为通常给人带来的是紧张、艰涩和痛苦,一旦目的达到后却能给人带来比情意行为更大的愉悦。

毫无疑问,美术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意志的行为。换句话说,要学好美术不运用自己的意志恐怕是不行的。但中小学美术学习对学生的升学、谋职的影响微乎其微,学生要运用强大的意志力迫使自己努力去学习美术的可能性也就不大,除非是那些天生对美术就有着极大兴趣的学生。因此,美术学科要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应该注意使之与学生发生兴趣关系,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这的确再一次让我们认识到情意性动势的合理性。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是我国所有公民在中小学阶段所必须接受的。因此,全体性应该说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基本属性。在基础美术教育中,使全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的正是情意性。

2.人的目标得以强化

学科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二是人的目标。 这两个目标体现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但以往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是知识目标,而忽视人的目标。而且,由于不适当地强调知识目标的难度,以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实,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具有终极的意义。就整个基础教育而言,应该将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并将人的目标放在首位。

那么,现代美术学科的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们可以糅合两者来设定美术的学科目标。

(1)培养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法,在运用美术媒体的过程中体会表现的乐趣。 (2)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 (3)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4)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3.教学内容要求弹性增强

美术学科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丰富,所以,对美术的学科知识我们必须慎加选择。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美术课程中,分类是不同的,大体上有这么几种方式:美术创作、美术史、美术评论和美学 (美国);表现和欣赏 (日本);美术知识、美术创作和美术与生活(我国香港);表现、鉴赏和实践 (我国台湾);绘画、工艺和欣赏(我国大陆)。

尽管这些分类的方式不同,但所涵盖的学科知识大同小异。相同的包括绘画、印制、工艺、设计、雕塑、建筑和欣赏等,相异的包括书法、摄影等。

应该说,这些学科内容的涵盖大体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要降低其要求和难度。教学内容要求应体现出一种弹性,让学生主动地选择。我们知道,学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群体,一种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其中的一些学生肯定是不公平的。所以,教学内容的要求应该具有一种弹性,尽可能地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这种弹性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体现出来:一种仍以一般层次的学生为参照制定教学内容要求,同时降低较差学生的要求和向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一级的内容要求;另一种是根据一般学生和较差学生之间的某种程度制定教学内容要求,同时向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对而言,后一种方法可能更值得提倡。因为它在整体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能让大多数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4.内容组织的逻辑淡化与节奏变化

我们以往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组织逻辑的严密性,以学科知识体系代替教学内容体系,为求整体的逻辑严密而不惜牺牲非常有价值的具体教学内容。实际上,努力追求美术教学内容组织逻辑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其结果也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任何课程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其具体的实施环境和条件,设计再严密、再完整的课程,如果在一种分散的环境中实施,其严密性和完整性也将不复存在。美术课程所面对的正是这么一种分散的环境。美术课在小学每周为两节,在中学为每周一节,美术课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长的周期,而这个周期要进行众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校外和家庭的各种活动,学生的情趣和思维并没有独赐给美术。度过这一周期之后,当学生再次面对美术的时候,我们煞费苦心所设计的课程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还会存在多少呢?平心而论,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每名学生都会像专业人士一样成天思考的都是美术问题。既然再严密、再完整的美术课程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都将变得松散,那么我们苦苦地对之加以追求又有多少意义呢?与其如此,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具体课题的精心设计上,让学生在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均有所获。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当然,我们并非完全排斥教学内容组织中的逻辑,而是要淡化它。其实,大的逻辑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大的逻辑关系主要是一些前后关系,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必须是建立在另一些更为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的,不由此难以及彼,这种先后的逻辑关系不可缺少。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还必须注意将与意志相关联的指导性目标和与情感相关联的表现性目标交替地安排,形成节奏变化。

指导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美术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来的。指导性目标由一系列的指导性活动伴随,旨在通过练习活动发展技能。表现性目标则鼓励学生运用一定的技能实现自己的想象和表现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孤立地强调任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单纯地强调指导性目标,会沦于缺乏感情,形成单调乏味的技术训练状态;而只重视表现性目标,缺乏必要的技术发展,也会妨碍表现性目标的实现,导致挫折感。这两个目标就像一个拱门的两端,只有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在美术课程中,指导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应该有节奏地交替组织起来,而且这种节奏交替变化的时值间隔不宜太长。这是课程结构的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逻辑!

5.新美术教材的特点

课程构建的直观体现是教材,美术新教材突出了下面几个特点: (1)精选的知识内容与生动有趣的课题形式相结合

教材在适当注意美术教学内容大的逻辑关系的前提下,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每一课题的精心设计上。从学科的基础性要求出发,选择那些对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并将它们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新颖活泼、生动有趣的课题形式结合起来。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干巴巴只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容易让他们产生苦涩和单调之感;如果只让学生自由不羁地宣泄一通而一无所得,同样有违学科教育的目标。

(2)以突出学法统领教材编写

以往的美术教材,主要展示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既不体现教法,更不体现学法。教师的教法主要通过另编的教学参考书而获得。这样的教材不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人的目标的培养背道而驰。应该根据学生美术学习的规律,在每一课的设计中,展示学生思考问题、掌握技法的过程,即通过置疑、设问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思考接近正确的答案。要改变以往教材只重视演绎路径而忽视归纳路径的现象,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并更加重视归纳路径。演绎路径主要依靠的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提高,而归纳路径则强调由学生通过思考,主动地获取答案。因此,教师一般不要轻易地将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性质的书,提供更为详细的背景资料和参考答案。这样,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一致。

(3)加强弹性以适应不同的学生

教材要尽量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因此,教材在整体降低要求和难度的情况下,在每一个知识和技法内容上都设定具有一定级差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每名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其达到一些最基本的目标后,再鼓励他们尽可能地通过努力向高一级的目标迈进。这样,学生在达到一些基本的目标后,就能获得一种成功感,而如果想获得更大的成功感,则必须更加努力。从而也产生了一种激励机制,刺激学生的意志发挥作用。

(4)多种媒体的教材形式

现代教育受到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现代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也必须借助于日益发达的传媒。文字和图像是构成课本的一种基本的教材形式,但要加强信息刺激的多样性,获得特有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制作相应的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这些形式的教材的长处是具有空间感和动感,能展示一种事件和活动的空间维度和时间顺序,同时具有视听相结合的感官刺激性。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更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主动地选择信息和获取答案,有利于主动性的培养。

(二)明确课改方向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任何人都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只能在探索中行进,在改革的实践中边实践,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边总结,边进行理论探索与创新。努力实现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所要求的 “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1.转变教育观念

要实现美术课程改革目标,首要的是转变我们的观念,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置课程、编制教材、组织教学,从而做到淡化学科中心,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在下面一些观念上有所转变: (1)教育观

要求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要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通过美术学习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美术课程真正成为具有广泛教育价值的课程。

(2)教师观与学生观

主张教师与学生应体现平等、合作和互动的关系。教师应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应者。学生是具有情感、个性和有尊严的学习主体,其兴趣和经验是美术学习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学观

将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4)课程观与教材观

降低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难度,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这是美术新课程的观念。

主张拓展课程与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合理使用教材,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认识到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学习生活、构建人格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2.处理好新关系

(1)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美术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而任何一种学科教育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学科本体,也就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该学科教育的功能,也就是通过对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良性的变化。任何一个学科教育都包括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要向学生传播该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延续和发展该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生发一定的教育功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而言之,教育功能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学习该学科必然导致与该学科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其二,该学科作为一个工具承载其他教育意图。美术活动需要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创造,通过美术教育也就有助于形成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和灵巧的动手能力。同时,美术活动也能作为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社会学习、跨学科学习的工具。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除了要适当地关注美术本体之外,更要关注的是教育功能,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但是,“教育”必须是通过 “美术”而获得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接触美术本体。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以往我们的美术课程更多的是局限于美术本体,过于强调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且学习的内容往往超越了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条件。所以,这次美术课程改革力图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做法,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的角度而不是从专业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同时,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将美术本体的内容与生活、人文和经验联系起来,增强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但是,应该特别提醒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如果把握不好,美术本体的东西将完全被忽视,由此导致的不仅是美术本体的丧失,而且是美术课程价值的消失。只有在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的关系变得平衡起来,才能有助于教师目的明确地开展教学活动。

(2)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一种典型的过于理想化的表现是对学生提出专业化的学习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习的现实状况与我们对美术课程的理想的确存在一些矛盾和差距。下面的事实是不容忽视的:

事实一:并非所有学生都对美术感兴趣。我们知道,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兴趣可以变为学习的动力,但兴趣是不能强迫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只可激发。如果我们习惯从学科本位出发看待美术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给予学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难度不能与大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相吻合,那么,只能导致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衰减。

事实二:美术不是考试科目。美术是非考试科目,我们就不能指望学生像对待考试科目那样,在美术学习上投人多大的精力和时间,因而也不应该期望所有学生都在美术知识与技能方面有太大的发展。

事实三: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美术。从美术课程来看,学习内容几乎涉及美术学科的所有门类。而学生课内的学习时间很少,学生也不可能在课余投入太多时间学习美术,所以要在技法上形成熟练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存在着这些基本事实,我们向学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要形成一种专业能力,是不现实的。在目前的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美术只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能够掌握的也只是一些无需长时间训练的基本技能。

有些公开课和示范课,表演的成分太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想化倾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可操作性。但是这些公开课具有探究性,通过研究与探索,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理念、方法和元素,可以给日常的教学提供新的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结合我们各自不同的教学情境,充实到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改进我们的教学,从而给日常的教学活动带来活力和新意。这是一种处理理想和现实关系的有效态度。

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倡导一些新的理念,这些理念所倡导的教学行为往往不同于我们日常所习惯的教学行为,它们代表着新课程实施中教学行为应该努力的方向。但这些教学理念在具体的贯彻过程中,是受到具体教学情境中的条件限制的,这需要我们灵活地对待和处理。

(3)处理好常规与创新的关系

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美术教师不应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者,机械地执行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而应该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变得更有创造性,真正从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因此,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是值得推崇的。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方面。美术学习方法,是一种多元的集合,新的方法要引入学习,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改造和运用。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接受性学习已被打人冷宫。其实不然。正确、有效而适度地使用接受性学习方法,对学生仍是必要而且有效的。当然,新课程倡导的一些学习方法,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探究性学习是接受性学习的一个相对的范畴。从一种拥有广泛运用价值的学习方式的层面加以理解可能更具有实践意义。所谓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向学生提供现成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六)教育终身化面对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世界各国认识到:一次性学校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之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并在某个方面有所创新。当前,世界已处于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是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必由之路,除此别无选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u68q9fu2h6trx01723y3gzju6vsnw00dl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