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衣服粘了油渍,常常用汽油擦洗,你知道为什么吗? 【引入新课】这是利用了萃取原理,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时,我们用分液漏斗。 环节二:讲授新课
【展示讲解】分液漏斗的构造与使用原理(斗体,盖在斗体上口的斗盖,斗体的下口安装一三通结构的活塞,活塞的两通分别与两下管连接。)
【演示讲解】实验1-4: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①分液漏斗使用前要验漏②振荡时要及时放气③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流下。
【提出问题】请尝试归纳什么是萃取、什么是分液?
【得出结论】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环节三:巩固提升
【实验探究】给出药品:苯、溴水、蒸馏水、酒精,请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萃取溴单质、汇报现象和结论,讨论萃取剂的选取标准。
【得出结论】选取萃取剂的标准为:萃取剂与原溶液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大于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萃取剂与原溶液无反应。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容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时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作业】请尝试总结学过的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适用范围。解释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了萃取原理?
板书设计
萃取
1.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步骤:装液→震荡→静置→分液。
2.分液: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3.萃取剂的选择标准:
(1)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不反应;
(2)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大于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3)溶质不与萃取剂发生反应。 答辩题目解析:
1.请问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的?【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萃取的操作方法。本课首先教师通过直观出示分液漏斗,对分液漏斗的组成进行系统介绍,再此基础之上,教师边讲解边操作,对于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如分液的方法等加以重点强调,学生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实验表格的填写,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萃取以及分液的概念。在系统完整的操作理论指导下,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药品及仪器设计实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再次进行巡视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萃取的操作方法。
2.碘和四氯化碳能用分液漏斗分离吗?【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碘能溶于四氯化碳中。 高中化学《气体摩尔体积》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气体摩尔体积》 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复习公式N/NA=n=m/M,再一次明确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同时考虑另外一个宏观物理量——体积。提出新问题:如何建立V与n之间的关系呢?引入新课《气体摩尔体积》。
(二)情境创设 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什么是气体摩尔体积?请学生根据摩尔质量的知识从理论上试着说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ppt上给出气体摩尔体积的相关知识。
2.学生对课前计算结果和课上的实验的观察,从中归纳结论。
①观察课前对l mol物质体积的计算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②通过课前对电解一定量水得到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比,结合课堂上对实验的观察,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得出结论:同温同压时,l mol的气体——体积大,不同气体体积大致相同。固、液体——体积小,不同物质体积各不相同。对于气体,同温同压时:物质的量相同时体积也相同。
3.结合刚刚得出的结论提问:为什么在同温同压时,相同物质的量的不同气体,体积却大致相同?请小组内总结,从微观粒子角度考虑,决定体积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进行讲解: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①粒子数目(相同);②紧密排列时取决于粒子大小(固体和液体);③离子间距离很大时取决于粒子间距(气体)。并及时强调,气体分子间距离取决于外界的温度和压强,所以才会出现,分子数相同(即物质的量相同)时体积也相同。
4.通过数据进行讲解和得出结论:
0℃,101 kPa(标准状况),l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 L。即此时,气体摩尔体积Vm= L。
提示学生从微观粒子角度考虑,并将模型中的小球换成大小不一的,进行展示,依据模型理解。通过模型中大小不一的小球帮助学生理解相同条件下,不同气体的Vm相同的本质原因。
(三)巩固提升
指导学生进行当堂训练。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当堂课学到的知识。布置作业:课下总结物质的量n与质量、粒子数、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能说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②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说出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③能进行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判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气体摩尔体积;②通过制作模型和动画演示理解各因素如何影响气体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进一步体会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②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气体摩尔体积的大小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取决于什么?【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气体摩尔体积的大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取决于温度和压强。在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大小相同。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滴水生火”魔术。
教师表演化学小魔术:“课前在酒精灯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实验开始时用胶头滴管在灯芯内第一滴水。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用水点着了火呢?”
引入新课:这是因为灯芯里有金属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金属钠的性质,进而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环节二:探究新知
实验探究1:钠的物理性质。
教师展示存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强调钠的取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用镊子夹取小块钠,用滤纸把表面的煤油吸干;剩余的钠放回原试剂瓶中等。)
提出问题:“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表述现象、归纳性质。 实验探究2:钠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
提出问题:“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实验过程: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表述现象、归纳性质。(活泼性、熔点)
讲解:钠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会生成氧气,温度达到了棉花的着火点,棉花就燃烧起来了。教师强调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学生书写钠与氧气分别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探究3:钠与水的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向一支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投入一小块黄豆粒大小的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有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表述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讲解:实验现象可以归纳成五个字“浮、熔、游、响、红”,得出相应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深化理解 请学生说一说钠非常活泼的原因。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作业:查阅资料并思考若金属钠燃烧应该如何灭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说明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以“滴水生火”的实验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教学环节,对于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我采用直观展示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总结出其物理性质为:银白色固体,密度小,质软硬度小等。对于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分别通过探究实验2、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及结果讨论,总结出:钠与氧气及水反应的事实。在巩固提高环节,教师由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认知为出发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从微观上分析金属钠性质活泼的原因;为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随机提问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并预留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
2.如果金属钠燃烧,应该如何灭火? 【参考答案】
如果金属钠燃烧,应该用泥土或沙子盖灭,不能用水或干粉灭火器。因为过氧化钠与水及二氧化碳反应均能生成氧气。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是如何导入新课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 【参考答案】
本节课开始,我展示了魔术实验,采用了实验导入的方式。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急于想了解本节知识的大概内容,想知道有哪些有趣的实验,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在观察过程中,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好奇、好看、急于想了解实验中出现各种现象变化的原因,要求解惑的心情特别迫切。根据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在学习的开始,可由教师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尽量挖掘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巧布疑阵、设置悬念,就会使学生学习时明确目的、增强动机,起到“激其情、引其疑”的作用。
2.在醇生成烯烃的消去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浓硫酸的作用是作催化剂和脱水剂。
高中化学《氨气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