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成为人的人类学功能的最主要依据和途径。
黑格尔:
悲剧的本质就是表现两种对立的普遍伦理力量的冲突及和解。真正的悲剧人物所体现的必是某种合理的精神力量,因而他们的行为是正当的,但又是个别的,必然坚持片面的立场,冲突双方均站在片面立场维护自己,破坏对方,矛盾就这样产生了,这就是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和实质。
悲剧的真正要义在于证明冲突双方那种代表普遍力量的伦理要求并不意味着真理,只有将这种片面性否定才能达到所谓的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因此,悲剧的效果要通过冲突的展开与“和解”的实现,揭示永恒正义的胜利,给人以胜利的欢愉和满足。
8.现实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
第一,现实主义重现实,强调文学创作要从现实出发,真实地描绘现实的图画;第二,主张在探入细致地观察、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做到细节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第三,强调典型性格的塑造,从人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第四,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整体反映和心理真实的描写,主张广阔地概括社会生活,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正视和揭露社会的黑暗现象,具有强烈地揭露性、批判性;第五,强调文学服务于社会的进步事业,促进社会的变革。
9.丹纳的三要素说
丹纳认为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根本上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种因素所决定的。
丹纳所说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
关于环境:环境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种族是影响文学的先天因素,环境是影响文学的后天因素。在丹纳看来,种族特征尽管亘古不变,但人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却可能影响、干扰甚至掩盖其身上的种族特征。
关于时代:时代也是影响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时代是种族和环境共同产生的作用,它形成了影响文学的“后天动量”。环境范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时代的因素,社会条件显然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丹纳之所以把时代当作一个独立的范畴,显然是为了突出文学活动的历史性特征,因为种族与环境因素都只能说明各民族文学的固有特征,却无法说明这些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出现的各种变化。时代则主要是指文学风格演变的内部规律,也就是说他所说的时代并不是指影响文学的社会条件,而是文学风格自身的影响、传承和嬗变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时代范畴的引入使丹纳的艺术理论部分地克服了“外部研究”的缺陷。
10.叔本华的悲剧观。
叔本华认为悲剧专门表现人类生活中的不幸,表现为意志与意志客体性的高级别的分裂与冲突。因此,他把悲剧看成是最高的诗意,是整个文艺的高峰。
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类:一是剧中的角色本身是不幸命运的肇祸人;二是由盲目的命运或偶然错误导致不幸;三是普通人由于彼此地位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矛盾和冲突。从悲观主义的哲学观出发,他最为推崇第三种悲剧。
11.弗莱的原型理论的贡献。
第一,弗莱将文学作为整体来考察,注意观察文学本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对我们认识文学的本质、起源、发展和演变有较重大的意义。
6
第二,弗莱将文学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考察各种批评之间的关系,而且考察文学批评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这种“批评的解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批评的功用,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文学批评体系。
第三,作为对新批评的反驳,弗莱将文学作品置于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使我们能够克服狭隘的思维方式,克服极端形式主义的批评倾向。
第四,弗莱对文学形式的区分,为我们清楚地勾勒出文学形式变化的主流,使我们对西方文学的全貌有一个总的认识。
第五,弗莱的原型批评为我们观察文学世界提供了新视角,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新方法。
12.“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这一观点出自哪一理论家之口?简述其中蕴含的理论观点。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艺不是对外部生活的摹仿和反映,文艺有其自身的本质和内部规律。什克洛夫斯基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文学的独立自主性,强调文学理论不应只研究文学的外部关系,而应重点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所谓“文学的内部规律”,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
13.“陌生化”效果如何营构。
第一,语言的陌生化,即文学语言的使用。
日常语言中说话的意义(内容)是最重要的;文学语言中,不负载一般语言的意义,丧失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只有“诗学功能”。实用语是一种节约、易懂、正确的语言,而文学语言特别是诗歌语言则是一种障碍重重、扭曲的言语。
第二,陌生化变形。
艺术变形是指改变原有的自然形态,使其符合诗意的审美追求。
陌生化的变形集中体现在音响、节奏、外形、形象、情节、结构、韵律、对偶排比、各种比喻及反讽等修辞手法,以及叙述视点等形式维度上。
第三,“阻碍形式”。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创作的一个独特性便是“阻碍形式”或者说形式的困难本身。它提高了感受的难度,延长了感受的时间。通过提高感受难度,延长感受时间,可以组织自动化的感受及常规的反应,增加感受的新鲜,延长审美心理。
14.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的主要观点。
兰色姆把诗的构成分为“构架”和“肌质”两部分。 “构架”指的是诗的内容的逻辑陈述,即诗中可以用散文转述的主题意义或思想内容部分。作用是在作品中负载肌质材料。而“肌质”则指作品中不能用散文转述的部分。肌质是作品中的个别细节,与构架是分立的。兰色姆认为,肌质的重要性远胜于构架。肌质才是诗的本质、诗的精华。
15.狂欢化诗学理论的特点: 第一,重视人类的笑文学。强调狂欢化文学传统是人类文学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为笑文学正名。
第二,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和风格等,否定或动摇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中的一切权威性,反对传统诗学理论重“高雅”文学、轻“低俗”文学的美学立场。
第三,消除诗学研究的封闭性,加大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寻求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学因素的融合。
7
第四,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以狂欢化思维方式来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运用超语言学的方法,重视语言环境和话语交际分析,走出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框架。
第五,发掘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潜力,把人们的思想从现实的压抑中解放出来,用狂欢化的享乐哲学来重新审视世界,反对永恒不变的绝对精神,主张世界的可变、价值的相对。
16.姚斯关于阅读过程中“视域融合”的阐述。
期待视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接受活动中不断地融合建立,改变修正,乃至重新确立。理解过程就是读者将自我视域与文本视域不断融合与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过去的视野是阅读的基础,但我们也在阅读中修改它,以构成新的审美经验语境。视域的融合和改变,使文学文本进入意义产生的事件之中,也使读者的经验视域得到更新,达到对文化、现实、人生与自我的深层反思性认识。
姚斯认为,期待视域在融合过程中的改变,意味着文学特性的呈现和艺术价值的实现。即文学作品本身视域与读者期待视域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它是通俗作品还是创新作品,也决定了它的艺术价值大小。显然在姚斯看来,起初挑战读者,缓慢释放艺术价值的作品更可取。
17.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的主张。 ⑴法兰克福学派是坚守文学艺术反抗异化现实的理论重镇。本雅明把文学艺术的寓言形式看作人们超脱出资产阶级统治的拯救方式。阿多尔诺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就是对于现实的不妥协的否定性。文学艺术实际上就是社会的“反题”。马尔库塞关于批判功能则提出了著名的“大拒绝”口号。
⑵萨特则把文学文艺的创作看作是某种有效介入现实并要求自由的重要手段。
⑶新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和詹姆逊认为文学艺术实际上表达了某种具有很强价值牵引作用的“政治无意识”和解决现实不合理问题的想象方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