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改革开放30年商洛农技推广工作回眸
(商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目标,解放思想,奋力拼搏,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大力开展各种实用技术推广,有力地促进了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为全市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主要成效
一是粮食总产跃上新台阶。改革30年来,由于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全市粮食产量1982年突破12亿斤,1998年迈上14亿斤台阶上,最近几年一直在14亿斤徘徊,到2006年达到74.74万吨,比1978年的52.35万吨增长了43.2%,农民人均占有粮由271公斤增长到309公斤,商洛吃饭问题基本解决。
二是粮食单产显著提高。粮食生产在耕地面积由1978年的259.4万亩减少到2007年的194.8万亩的情况下,狠抓增产技术推广,确保单产提高,保证粮食总产稳定增长。全市粮食单产由1978年的128公斤,增长到2007年的187公斤,增长46%。
三是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0元,比1978年的58元增长了1792元,增长了30.9%。
四是种植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以粮为主的一元种植结构得到扭转,中药材、蔬菜、烤烟等为主的优势特色农作物面积迅速扩大。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39万亩增长到2007年的117.4万亩,粮经比由91:9调整为76:24。
五是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十五”以来,我市各县区农技(中心)站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动农技事业发展。特别是2006年以来,先后有洛南、丹凤、山阳、商州等四县(区)农技(中心)站被列为国家(省)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共计有600万元注入我市四县(区)农技(中心)站,各县(区)农技(中心)站办公条件、化验室设备得到极大改善,为开展农技推广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六是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30年来,我市农技推广机构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现已建成1个市级农技推广机构,7个县(区)级农技推广机构,163个乡镇农技站,基本建成了市、县(区)、乡三级农技推广网络体系。2007年底全市、县(区)、乡三级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共有工作人员780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93名,中高级以上职称157名。
具体做法
30年来,商洛各级农技推广工作者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以科技推广为动力,坚持“落实政策保面积,调整品种提质量,依靠科技提单产,防灾减灾保总产”的思路,开展以农耕思想革命,耕作制度革命,种子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三大革命,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推广间作套种,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商洛是一个土石山区,耕地面积小,干旱、雨涝、秋封等自然灾害频繁。
30年来,按照“优化布局改种,清理非农补种,修复水毁增种,间作套种扩种”的思路,提高复种指数,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证粮食总产。套种面积由改革初期的10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80万亩。套种方式由原来的小麦玉米、洋芋玉米、红薯玉米“三大套”发展到现在不仅有粮粮套,还有粮药套、粮菜套、薯菜套等多种套种方式,复种指数提高了220%以上,实现了粮钱双丰收。
(二)科学施肥水平显著提高
商洛土地贫瘠,科学施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30年来我们经历了氮肥深施、三肥垫底、叶面喷肥,到锌肥拌种、氮磷配合、补钾工程、平衡施肥,以及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几个阶段。推广面积由1978年每年推广化肥深施、叶面喷肥80万亩,发展到现在每年推广配方施肥226万亩。施肥品种也原来单一的氮肥,发展到磷肥、钾肥、微肥和各种农作物专用肥、复混肥等配方肥,化肥利用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三)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针对我市人多地少的实际,我市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白色革命”,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我市从1983年开始引进种植地膜花生,1987年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大面积推广地膜玉米,1996年大面积推广地膜洋芋。地膜覆盖技术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涉及玉米、洋芋、红薯、烤烟、花生、蔬菜等多种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达到70-80万亩。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开创了我市科技兴农的新时期,也为我市农业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推广垄沟种植技术
我市坡塬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垂直开带的落后耕作方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单产面积的提高,我们以浅山、中山的坡塬地和川道地带的部分旱坪地为重点,实行“平改垄、纵改横、上改下”的垄沟种植,“三跑田”为“三保田”,能够有效改善坡塬地的生态条件,具有保水、保土、保肥、加速土壤养分分解,熟化土壤,边行优势强,抗旱高产等功能,是坡塬地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途径。现常年推广面积在100万亩左右,一般较常规亩增产15-20%。 (五)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方式
围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30年来,我们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方式,从80年代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兴办经济实体,到90年代大搞科技承包、兴办科技示范园,到2005年开始实施的“百村千户”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在全市102个村、1564个农户中广泛开展新品种试验、新技术示范,使示范村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农业综合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 (六)推广规范化栽培措施
30年来,我们通过推广小麦规范化栽培、玉米规范化栽培、大豆规范化栽培,通过开发“双千田、吨粮田、旱作高产田”活动和开展高产竞赛活动,积极推广规范化栽培措施,农业科技含量和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份额显著提高。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单产水平分别由1978年的109公斤、186公斤提高到2006年的179公斤、284公斤,分别增长64.2%、52.7%。
几点启示
通过30年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亲身感受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看到知识经济在未来经济中的发展潜力,更加感到贫困地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们更加
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深刻的认识到:
(一)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是促进粮食上台阶的必然选择。回顾30年来我市农业生产发展的经验,每项农业技术的推广的突破都伴随着粮食生产的突破。可以肯定地说,我市粮食生产每上一个台阶,除气候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各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多年来全市累计推广地膜玉米456万亩,推广地膜洋芋275万亩,地膜覆盖已成为山区增加粮食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在粮食诸多增长因素中,科技的投入最小,效果最大,见效最快。
(二)农业要发展,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农业要发展,特别要大发展,必须不断培植新的增长点。在我市,尤其要与传统的耕作方式告别,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适应我市山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节水抗旱、生态安全、节本增效、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等现代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努力实现粮钱双丰收。
(三)贫困地区必须高度重视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投入。我市财政困难,农技推广投入严重不足。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必须加大对新良种、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的申请力度,以项目增取资金,加大新良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不断加大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技术培训经费投入。只有投入作保证,推广体系做桥梁,宣传培训开路,才能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到位。
(四)必须把科技培训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抓下去。我市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差,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要扎实开展科技入户工作,让良种良法直接到田间地头,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增强农民靠科技致富的本领,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二00八年十二月十日
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