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失业、有效需求、自然失业率、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等的定义;了解失业的影响因素;认识和把握隐含合同论、“局内人一局外人”理论、失业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通货膨胀的类型以及经济周期理论。
教学重点:失业理论;失业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通货膨胀的类型;经济周期理论 教学难点:隐含合同论、“局内人一局外人”理论、效率工资理论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 (美)N.格里高利?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经济学原理(第7版):宏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2]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 著,萧琛 主译,宏观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 (美)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大卫约翰逊(David Johnson)著,王立勇 等译,宏观经济学(第6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版。
第一节 失业
一、失业的宏观经济学解释
从第九章对劳动力构成与失业分类的分析可以知道,失业是指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工作意愿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经济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用不同的指标来反映劳动力市场以及失业等状况。这是因为,失业率受到定义差别及统计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它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真实情形。如美国,一般是用失业率、劳动参与率、就业一人口比率等指标来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的。美国劳动参与率相对较稳定,而失业率变动较大,它是随着经济的衰退、扩张而上升升或下降的。那么,失业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解释。
(一)古典经济学对失业原因的解释
古典经济学的失业理论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按照这一定律,一种商品的生产、销售必然为其他商品的生产、销售创造条件,因而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总是趋于均衡,不会出现生产过剩。而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都信奉这样的解释。他们认为,经济社会中不存在失业,充分就业是一个始终存在的倾向。如果社会存在失业现象,那么也只是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只是生产过程中局部的、暂
时的失调。
(二)凯恩斯对失业原因的解释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条期间有大量的工人失去工作。凯恩斯目睹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的必然性。他除了接受传统经济学关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理论外,还提出“非自愿失业”理论。所谓“非非自愿失业业”,是指劳动者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但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凯恩斯用总量分析方法,即“有效需求”理论,来论述“非自愿失业”问题。所谓“有效需求”就是商品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就是指社会总需求小于既定的总供给的状态。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的,它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性因素。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充分就业就无法实现。凯恩斯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使经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
(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失业原因的解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为前提,通过论证工资和价格黏性进而解释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原因。从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失业率与实际工资率的统计数据看,存在失业率被动较大、实际工资率变化较小的现象。实际上,工资和价格刚性是传统凯恩斯主义理论及政策分析的隐含条件,不过他们没有对导致工资和价 格刚性的原因做出解释。新凯恩斯主义者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工资刚性的假设,认为工资在短期内具有黏性,即工资滞后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因此,失业率并不会随劳动需求的变动做出充分调整。对存在工资黏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解释:
首先是劳动工资合同论。在一些行业中,由于工会的力量,往往可能签订较有利于雇员的工资合同。这些合同通常附加工资随生活费上涨而增加,而当经济衰退时工资率并不随之削减的条款。尽管许多合同的签订在时间上是彼此错开的,即每个月、每周都会有新的合同产生,但相对固定的合同期的确减缓了工资率调整的进程。虽然“工会合同说”不能完全解释工资刚性,但在一些行业中,它仍被看做是导致工资率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隐含合同论。这种理论认为,除正式合同外,雇主与雇员之间可能达成工资率相对固定、不随经济波动调整的默契。这种默契被称为隐含合同,它有别于正式合同。该理论认为,雇员一般是回避风险的,即愿意为一个可支付稳定工资的企业工作。隐含合同意味着工资率将不随劳动力市场供求的波动而变化。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可能支付给雇员高于市场一般水平的工资。作为回报在经济高涨时,雇员也只能留在该企业,接受低于其他企业的
工资率。
“局内人一局外人”理论。所谓“局内人”是指那些在特定企业工作的人,而“局外人”是那些想到该企业工作的人。这种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需要一支受过培训的劳动者队伍,对新雇员(局外人)的培训通常是由在职雇员(局内人)来完成的。在职雇员担心培训了新雇员之后,会影响他们与企业讨价还价的地位或者分量,因而不愿意与企业合作培训新雇员。再者,如果企业支付新雇员的工资低,经培训掌握了技能的雇员就可能被出高薪的企业“挖走”。因此,企业只能通过向新、老雇员支付相同的报酬来解决这一矛盾。由此,“局内人-局外人”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较高失业率情形下企业不降低新雇员薪酬的现象。
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在一定限度内,企业通过支付给雇员比劳动力市场出清时更高的工资率,可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润。首先,较高的工资率可以保障劳动者队伍的质量。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对劳动者的需求降低,若削减工资水平,通常最有可能离职的往往是最好的雇员。较高的工资率是维持高质量劳动者队伍稳定的重要条件。其次,工资率会影响劳动者的努力程度。雇主通常并不可能完全监督雇员行为,工资就构成了员偷懒被发现而被解雇的机会成本。工资率越高,机会成本越高。因此,较高的工资有利于减少偷懒的倾向。再次,工资影响劳动流动率。雇员离职的比率,称为劳动流动率。降低工资率会使雇员辞职的比率增加,特别是熟练雇员辞职率的上升。企业发现,尽管在经济衰退期削减工资可以减少直接劳动成本,但这些节省并不足以抵消培训费用或雇佣熟练员工成本的增加。
企业间的效率工资可能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效率工资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他企业支付的工资与失业率水平。如果其他企业支付的工资较低,那么该企业也不需要支付过高的工资。因为对雇员来说,被开除的成本增加了,这将使雇员在不太高的工资下努力工作。同样,如果社会失业率增加,企业也不会以过高的工资诱使人们工作。换个角度说,效率工资理论表明,社会上没有哪个企业愿意率先降低工资,这样做只会降低雇员的劳动积极性,而且最好的雇员可能会被其他企业吸引走。因此,效率工资的调整过程是缓慢的。
(四)现代货币主义对失业原因的解释
现代货币主义的失业理论可以简单归结为“自然失业率”假说。所谓“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即弗里德曼所说的,“自然失业率”是指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失业水平。并且它在现代社会中是始终存在的,但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弗里德曼还以“自然失业率”假说为基础,否认菲利普斯曲线即
失业与通货膨胀交替的关系。他认为,如果政府用增加货币量来刺激就业,雇员没有预见到实际收入下降时,就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但从长期看,货币量增加引起价格上涨,使雇员实际工资没有变动甚至下降,雇员不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失业不仅没有减少而且物价会持续上涨。
二、失业的影响和奥肯定律 (一)失业的影响
失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经济现象。失业会给个人、家庭庭和社会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西方的许多经济学文献和文学作品都有描述。正如美国作家约輸·斯坦培克在《愤怒的葡萄》一书中描述的那样:“他们四处奔波寻找工作……他们在路上转来转去。四处奔波改变了他们。公路上的劳累,露营的生活,对饥饿的恐惧及饥饿本身都使他们发生了变化。吃 不上晚餐的孩子改变了他们,无休止的搬迁也在改变着他们。”
失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物质和精神的负面影响。一是失业影响家庭收入。一旦失去工作,劳动者的收入下降甚至失去劳动收入来源,其家庭收入急剧下降甚至中断,从而使得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二是失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失去工作会使失业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心理往往出现不平衡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研究人员在对失业者的健康状况行调查时发现,因企业倒闭而失业的人出现高血压、心脏病等健康问题的概率增加83%;被解雇或裁员的失业者出现健康问题的概率增加43%。失业压力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后则可能导致失业者自杀。三是失业影响家庭声望。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跟年龄、失业持续时间有关。对年轻人而言,因其精力旺盛,持续的失业更容易使他们对社会失去信心,疏远社会,甚至转向诸如犯罪和吸毒之类的反社会行为。对于中年人来说,失去工作使其家庭负担更加沉重,从而使家庭不和等问题更为突出。
失业影响社会稳定。当一个社会的失业问题严重时,失业者可能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来表达自己要求就业的愿望,这样将给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与社会稳定带来隐忧,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失业影响经济发展。首先,失业增加经济的运行成本。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为了使失业者能够生存下去,国家要为失业者提供失业救济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这些转移支付无疑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当失业增加时,政府的税收亦会减少,将导致财政赤字增加。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社会中存在的大量失业者会发泄心中的不满,扰乱社会秩序,加大了企业的外部成本。其次,失业带来了产出损失。这一点可以用机会成本加以衡量。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来由失业者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难以实现。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
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因此,丧失的产量是计量周期性失业损失的主要尺度,因为它表明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
最后,失业率不断上升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信心,从而对投资和消费带来不利影响,人们会因为未来失业状况的不确定性开始缩减预算,从而加重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景气。
(二)奥肯定律
失业实际上是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即失业导致劳动力力资源与机器设备的闲置浪费。经验表明,在经济周期之中,失业与产出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这种变动关系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提出的,故称“奥肯法则”或“奥肯定律”。该经验定律认为,在美国,如果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产出将会低于潜在产出的3%。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的结论是:在GDP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时,实际C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速度,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实际C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持失业率停留在原来水平上。如果政府想让失业率下降,那么该经济社会的实际CDP的增长必须。
肯定律所描述的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只是对美国经济现象的总结,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这些数量关系不一定准确,它会因时间、对象、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它所描述的这一数量关系在宏观经济研究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通货膨胀
第九章指出,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普遍、持续地上升。具体地说,一是物价上涨不是指一种或几种物品的物价上涨,而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二是物价上涨应持续一定时期而不是短暂的物价上升;三是物价上涨达到一定的幅度,如果物价水平上升幅度较小,即便有物价上升,那么也不称其为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有不同的分类。第一种是按照通货膨胀的程度分类。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面且比较稳定。 (2)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弃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在两位数以上),而且持续加剧。
(3)超速的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其特点是货币贬值可达到天文数字,物价上涨犹如脱缰的野马,完全失去了控制,每月通货膨胀率达到50%以上。历史上有两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