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无限显精彩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需要培养
的是能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实用性人才。但长期以来,在 传统“分数论成败”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在教 学中只注重对数学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品质的 训练和培养,导致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口袋”和被动接受 知识的“工具”,限制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压抑了学 生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动性。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能 力,已经成为教师贯彻落实新课标内容的重要表现和要求之
。本人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获得了一些
成效,现谈一谈自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些方法和体 会,敬请同仁指正。
、善于抓住学生主体特性,让学生在适宜情境中学习
探究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主体特性培养提出了明确
的要求,指出:“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充分利用 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潜能,实现学生学
习能动性的有效激发和提升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 抓住学生学习主体这一特性,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主动 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
的问题, 帮助学生有效解决, 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实现学生对教师的热爱转化为对数学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探究知识的活动中,提高学生自 主探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要采用激励手段,多鼓励学 生动手操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实时的积极性评价,消除学 生畏难怕苦的情绪,帮助学生树立起敢于主动探究的勇气和 信心,使 “要探究”成为学生自身内在要求,实现学生探 究能力的有效提升。
、善于抓住数学趣味特征,让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动手
解答
教育学指出,数学是一门知识性较强、联系性紧密、实
用性广泛的基础知识学科,学好数学知识对于有效解决其他 学科内容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凸显 数学学科的生活特性,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实际、与学生生活 紧密相连的生活性问题实例,将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处理 和引用,使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感到贴切、感到亲切,从而 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潜能。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设 置一些矛盾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吊起学生探究 问题真相的“胃口”和动力,实现学生自觉地探究问题,使
我要探究”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要求,提升探究活动 的实效性。
如在讲解“如图1所示,在^ ABC中 ,/ C=30°, AC=4,
AB=3,求BC的长”这一问题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能否采 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让学生思考,这时有的 学生认为能,教师又向学生提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用勾 股定理进行问题的证明”问题,这样就让学生在这一问题解 决方法上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纷纷动手想办法进行问题的 有效证明,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采用构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通过添加辅助线进行问题的探究,从而实现了对这一问题的 有效解决,提高了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效率。
、善于抓住问题多变特性,让学生在创新思维中提升
能力
整个数学知识体系有着丰富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有机的
整体。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认清问题条件的内在联系,引 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通过不同的思维角度,采用不 同的解答方法,进行问题的有效解决,实现异曲同工的教学 目的。教师还要对在学生解决问题中具有独创性的解题思路 给予及时的积极性评价,使创新性思维成为学生自主探究能
力提升的又一重要表现。如在讲解“如图 2所示,△ ABC^ △ DEF,且B与E, C与F是对应顶点。请问采用什么办法可 以将这两个三角形重合?” 问题时, 教师可以只作适当提示, 让学生根据全等三角形知识判定内容,动手解答问题。学生 这时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动手画图形, 进行实际动手操作, 找出了两种将这两个三角形重合的办法:先移动,再平移, 最后翻折;先翻折,再平移,最后移动。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新课标下
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条件之一。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 教学中要遵循新课标要求,按照教学原则,创新教学手段, 凸显学生主体特性,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究活动、 问题解决中, 获得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有效提升,促进教学效率的显著 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