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的根源是心灵长期的退缩和逃避,导致自我感缺失了,陷入到了对外在的人和事的紧张和担心中,不敢做真实的自己,心灵越来越虚幻,心灵退缩后就会不安,经常胡思乱想,敏感多疑,总怕别人议论自己,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在社交场合,由于心理不安,自卑和自我否定,就会顾虑和担心焦虑很多,杂乱的思绪很多,在一次一次的担心中强化了症状。
社交恐惧的形成原因:
这可能要穿越回你小时候的家庭环境。举个例子,童年时期我们都会被家长要求“跟爷爷问好”“和阿姨说再见”,即使孩子对这些之前素未谋面长辈完全陌生,为了使他们迅速表现出得体的教养,有些家长并没有给孩子“准备接纳”的心理缓冲时间。这时,如果孩子不愿说话、表现不佳,家长又特别“好面儿”,就有可能受到批评甚至是当场责骂。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指责容易使孩子降低自我评价,他会开始对见人没主动打招呼产生羞耻感,因感到不被喜欢从而逐步畏惧,害怕见到认识的人,更不敢与人对视。一部分社交恐惧症患者就像这样,从小埋下了阴影,他们永远忘不了那次受到指责时对方的眼神和语气,形成了认为自己不够好→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紧张地控制自己→精力集中于控制→无法专注做好事情本身→适应力下降→得出自己确实不好的结论。
错误的思维模式会压抑心灵导致社交恐惧——社交恐惧可并不只对胆小平庸的人情有独钟,那些从小被夸赞的“别人家的孩子”、出类拔萃的岗位精英也可能不幸中招。毕竟,日积月累的优秀成绩会推动形成完美主义的倾向,同时他们也享受着鼓励与肯定。由于特别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社交时“我必须做好”“我必须要被欣赏”,一旦不够完美,就会对负面评价异常敏感,导致焦虑害怕。
实际上,这种群体真正害怕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他们把对社交情景的注意力转移到自我感受和想象上,高度集中于对自我的盲目要求,如果一旦没得到关注或肯定,宁可回避社交。比如他们在微信群里避免发表意见,并不是因为怕说错,而是怕被人评论。以往的发言没得到关注,所以不发言是“安全”的,这样,似乎恐惧没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