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45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的提出者是( ) 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庄子
2.声音的强弱决定于( ) A.频率的大小 B.振幅的大小 C.发音体的松紧
D.说话的速度 3.语音中声带振动的浊辅音是( ) A.乐音
B.噪音 C.乐音和噪音的混合体
D.纯音
4.舌尖前不送气清塞音是( ) A.[t] B.[d] C.[ts]
D.[s] 5.汉语北京话中,有的人把“一般儿大”(同样大)说成“一边儿大”,这种现象在语音学上叫( )A.同化 B.异化 C.弱化
D.增音
6.把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所依据的是( ) A.音节的数量 B.语素的数量 C.词的用途
D.词的地位
7.“背黑锅”、“走后门”、“碰钉子”都属于( ) A.惯用语 B.谚语 C.成语
D.简缩词语
8.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往往会建立一种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这就
是( ) A.交叉语 B.双语 C.混合语
D.中介语
9.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母语会对其所学的外语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叫( ) A.语言接触 B.语言迁移 C.语言混同
D.语言杂糅
10.机器翻译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其中最高的一级是( ) A.语境平面的翻译 B.语义平面的翻译 C.句法平面的翻译
D.单词平面的翻译
11.汽车司机行驶到路口,看见红灯就会马上停车,这是一种( ) A.感性思维 B.逻辑思维 C.发散思维
D.推理思维
12.人大脑的右半球掌管( ) A.语言活动 B.直观动作的思维活动 C.抽象思维
D.判断和推理 13.一般认为人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最迟是( ) A.2至3岁 B.6至8岁 C.9至10岁
D.12至13岁
14.从语言形式本身看,双词句标志着儿童产生了最早的( ) A.语音能力 B.语义能力 C.语法能力
D.构词能力
15.在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某一阶段,儿童说出的话很像大人打电报时所用的表达方式,这个阶段他们的语言被称作“电报式语言”,这个阶段是( ) A.咿呀学语阶段 B.单词阶段 C.简单句阶段
D.复杂句阶段
16.小脑的主要功能是( ) A.连接大脑左右两半球 B.负责内脏功能 C.控制人体运动的平衡
D.负责掌管记忆功能 17.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是( ) A.音素
B.语素
C.义素
D.义位 18.文字起源于( ) A.结绳 B.图画 C.结珠
D.穿贝
19.语言间亲属关系最重要的标志是( ) A.语音对应关系 B.词汇对应关系 C.语法对应关系
D.文字对应关系
20.要确定几种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应当依据( )
A.说话者相互理解程度
B.语言结构本身差异的程度
C.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 D.说话者的民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面各项中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正确表述有( ) A.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
B.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 C.书面语应该是口语的忠实记录 D.书面语会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E.口语是第一性的
22.下面各项中属于主动发音器官的有( ) A.舌头 B.软腭 C.硬腭 D.齿龈
E.小舌
23.下面各项中划线部分是词尾的有( ) A.walked B.realize C.reader D.books E.1ikes
24.下面各项中属于知识词典的有( ) A.《宗教词典》
B.《现代汉语词典》 C.《中国大百科全书》 D.《辞源》
E.《形容词用法词典》
25.下面的各种学说中,用以解释儿童获得语言的原因和条件的有( ) A.神授说 B.劳动说 C.天赋说 D.模仿说
E.认知说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6.组合关系 27.词的理性意义
28.双语现象 29.音位 30.洋泾浜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1.用义素分析的方法描写下面这组词的语义特征:姑妈 姨妈 伯父 舅舅 32.找出下面各项中的成词语素和定位语素:毛笔 蜻蜓 走了 读者 傻乎乎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3.“盘子里的菜他们都吃了”有歧义,造成歧义的原因是什么? 34.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35.基本语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什么是语言转用?语言转用和哪些社会因素相关? 37.举例说明汉语基本词组的几种主要类型。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题答案
(课程代码 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C 2.B 3.C 4.A 5.D 6.B 7.A 8.D 9.B 10.A
人民 11.A 12.B 3.D 4.C 15.C 16.C 17.B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ABDE
22.ABE
23.ADE
24.AC
25.CDE
必然的理论依据关系。语言符号也具有“任意性”,即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语音)和所表示的意义(语义)的结合也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其单纯的初始符号而言的,是就绝大多数的语言符号的特性而言的。极少数的语言符号不完全是任意的,如一些拟声词就是有一定理据的。复合符号是由单纯的初始符号人为地根据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原则上也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可以理解为人人可以给事物和现象命名,可以任意使用和创造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6.组合关系也称句段关系,可比作横向水平关系,指一个语言元素与另一语言元素同时排列在言语链条上,构成语言要素在现场的组合,如在“快来”这个句子中,“来”和“快”的关系。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研究语言状态关系的两大主轴之一。
27.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现象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人们通过大脑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分类,然后从同类事物中抽象出足以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特征,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把这种认识成果固定下来,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词。这种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理性意义”。
28.“双语现象”是指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29.音位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词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30.洋泾滨语是母语不同的人在互相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洋泾滨”原是上海的一个地名,在这里外国商人和当地平民语言交流中使用一种混杂着汉语成分的英语,被称为洋泾滨英语。洋泾滨语专指那些不同语言混杂而成、与“洋泾滨英语”性质相同的交际工具。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1. [长辈] [男性] [同父亲有血缘关系] 姑妈 + - + 姨妈 + - - 伯父 + + + 舅舅 + + - 32.成词语素:毛、笔、蜻蜓、走、了、读、傻、人 定位语素:了、者、乎乎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3.歧义是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盘子里的菜他们都吃了”会产生两种歧义,一种是“他们竟然连盘子里的菜也都吃了”,指向盘子里的菜;一种是“盘子里的菜他们每个人都吃了” ,指向他们每个人。造成这种歧义的原因是组合上歧义中的语法结构歧义。
34.(1)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任何符号都是约定俗成的,其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
语言符号,或任何语言符号都是任意的,都是没有理据的,而应理解为单纯的初始的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所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 35.基本语汇的特点有: (1)产生的历史长。 (2)使用的范围广。 (3)构词的能力强。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语言转用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理解:
(1)语言转用不是指两种语言互相渗透、互相融入,最后混合成一种新的语言,而是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
(2)一种语言逐渐消除方言分歧而走向统一,是通过推广民族共同语,逐步用它取代方言这种方式实现的;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则主要是通过语言转用的方式实现的。
(3)语言转用可以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转用另一民族的语言,也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一部分成员而不是全体成员换用另一民族的语言。
实现语言转用的社会条件有:
(1)语言转用与民族(部族、部落)的融合密切相关。
(2)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剧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语言转用才有可能发生。
(3)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语言使用者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的因素。
37.汉语基本词组主要包括五种类型:
(1)主谓词组。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被说明成分是主语,说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