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教研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课题的提出、界定
“微教研”是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研方式,以中小学课堂教学为范围,以课堂教学结构中各种变量为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以某个教学主题(主要是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事件、教学行为为主要对象,整合课堂教学中提供或生成的“微课”、视频、教案、学案、问题、活动、练习等各种资源,采用现场研讨与网上虚拟教研相结合的方式,教研形式采用现场研讨与网上虚拟教研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利用网络教研的方式,使教研具有:活动的即时性、教研内容的任意性、地点的随意性、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引导教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互动和交流,从而达到对课堂教学中某个对象或资源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进而促进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
1.2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微教研”是伴随着社会性软件媒介的广泛应用和近年来在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备受推崇的“微课”资源的普及而应运而生的,目前正以新锐的势头在全国范围内崭露头角。目前开展较好的区域有广州市天河区、深圳市南山区。江苏省、江西省等也在一些区域教育进行试点示范,效果良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好的“微教研”典型实践示范点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阶段。在本地关于微教研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杂碎,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还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最大效度的结合,针对于本地区域教研实际,结合校本教研,本课题以高中语文学科“微教研”的实例为研究对象,组织范围小,参与人员相对单纯集中,操作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校内区域网络基础上进行的语文学科教研组织研究。 1.3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及研究价值 与传统教研相比较,“微教研”由关注“教材”转向关注“课程”,从注重教师的“教”走向突出学生的“学”;教研路径由“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切口小,接地气,从而更贴近教学实际,更加突出高效课堂中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彰显“微教研”的草根性、平民化和大众化。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从理论上,弄清微教研研究的定位、实施的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指定、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在实践中,引导教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互动和交流,从而达到对课堂教学中某个对象或资源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以语文学科为典型示范,整体推动校本教研,甚至区域教研的行进脚步。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2.1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有效地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引导学习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有效互动,并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了解。 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为真实的揭示学习的规律奠定了基础,成为我们进行“微教研”行动的指南。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中,强调应充分利用反馈——矫正程序,经常利用形成性测验提供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难点或没有掌握的内容,然后给学生第二次学习机会并辅之于小组活动、个别辅导等多种矫正手段,最终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对学习内容懂得掌握。这为我们制定课题的研究思路,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佐藤学教授的“课堂教学三范畴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种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的过程。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种种要素的复合体,也是种种过程的复合体,拥有其内在逻辑而发展的动态结构。归根结底,课堂教学将从教师—学生系统转变为学生—应答性环境系统,这就是我
们强调的从“灌输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基本要求和涵义。佐藤学的课堂理论深刻地剖析了课堂教学的实质,为建设现代化的高效课堂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 而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论,指导我们要改变现有课堂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我们只有把我们针对课堂教学而进行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我们的研究与探索才有独当一面的效果。
2.2研究的目标是微教研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实践。遵从三个要素:“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把握四个环节:课题(关键问题课题化)——设计(高效课堂理论助力推)——行动(切实执行,抓住契机再创造)——反思(实话实说,认真展示)。 在研究过程中,内容的侧重点在于是如何利用微教研这种新型教研方式,有步骤、有层次、有侧重地实现微教研在语文实际教学的有效运用,打造高效课堂。研究的难点是在细节的操作中,如何利用微教研这种新型教研方式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给和有效利用,具体化,系统化,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落到实处,而不是杂乱无序甚至流于形式。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3.1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3.1.1文献分析法 旨在对当前微教研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做出研究综述,为下一阶段研究的继续进行基础的奠定。
3.1.2行动研究法 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指定具体计划——行动——总体评价。随时调整、修改,在过程中及时形成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最后的总结性评价。 3.1.3案例研究法 运用这一研究方法,旨在对典型案例的追踪与剖析,了解其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为丰富和完善课题研究提供帮助。
3.1.4经验总结法 总结各环节各板块的具体经验,力求上升到理论层面,以便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3.2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运用文献分析法旨在对当前微教研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指定具体计划——行动——总体评价”的流程,随时调整、修改,在过程中及时形成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最后的总结性评价;运用案例研究法旨在对典型案例的追踪与剖析,了解其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为丰富和完善课题研究提供帮助;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各环节各板块的具体经验,力求上升到理论层面,以便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3.3课题实施的技术路线及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用两年时间(2016年6月——2018年6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研究阶段)(2016年6月——2016年9月): 做好理论学习:搜集、查阅、分析有关本课题的资料。
制定课题研究具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确保开题的进一步论证。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6年9月-2017年9月):
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载体,以微教研为驱动力,根据具体方案和计划进行实践,预设方案如下:
3.3.1利用网络平台,做好课前的问题调查、搜集工作。依据网络的优势,学生的信息交流平台比较发达,以班为单位,以科为单位,建立相关的微信群、QQ群、论坛等交流平台,做好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搜集工作,选取突出的问题,总结反馈信息,以问题带动研究,结成子
课题。子课题的展开方式:个人构思——集中交流——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方案。
3.3.2教师与教师之间根据反馈问题以及课堂中随机事件即时、广泛、有效地展开微教研,同时做好记录工作,形成材料。侧重点:①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②在日常教学中抓住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架空地去研究。③小问题、小策略更能是实现教学价值。 3.3.3教师将初期成果回馈给学生,以案例展示等方式进行示范,达到推行目的;并形成论文等成果,形成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7年9月-2018年6月):
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进行课题总结、验收。本阶段在所有参与者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最后由负责人负责结题。 小组分工:
×××:全面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负责撰写方案设计、中期报告以及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解题报告等。
×××:负责课题组的理论指导与研究工作,组织、策划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和方向。 ×××、×××:负责做好前期的调查反馈工作。 ×××、×××:负责中期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同时全组所有成员依据方案中形成的相关子课题(会在具体实践研究中进行分组)展开分工合作,做好案例展示或者论文撰写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