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突破十法
“诗以意为主”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的优良传统,这里的“意”指的就是诗词集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解读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和观点。鉴赏古典诗词先要联系诗人创作诗词的背景来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同时还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基本上是每年高考的一个必考内容。那么,究竟如何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快速的解读出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呢?特总结如下:
(1)从标题人手。题目是作品的眼,它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或是作品的线索,它暗示了作品的主旨和情感,体现了作品的构想。例如:陆游的《书愤》,文题就意味着抒发自己心中的激愤,而全诗正是以“愤”贯穿的;又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答题就有了针对性。
(2)从小序、注释人手。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所有信息都应看做是有效信息,包括小序和注释。古诗词前面的“序”,或交代创作年代,或交代创作缘由、经过,或交代创作背景,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序)》、姜夔的《扬州慢(序)》,它对理解诗词思想内容至关重要,鉴赏时不能忽视;如诗词后附有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因为有的也提供背景材料,有的介绍作者、朝代,有的解释词语,帮助你解读诗词,甚至还可以暗示题目答案。例如:2005年福建高考题所选材料是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对诗题作了这么一个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读注释,诵诗句,考生就会分析出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愁去喜来的高兴心情。 (3)从作者、时代背景入手:“知人论世”有助于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的诗歌艺术。如宋诗比之唐诗,“唐诗多以神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钱钟书语)。这一方面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的生活经历,比起唐代李白、杜甫等都要简单得多,比较重理智轻感情;另一方面宋代强化了文人对于国家政权的依赖性,文人比较注重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表露。鉴赏时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方面的内容。
(4)从类别人手。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掌握诗歌种类的区别,有助于整体上理解诗歌。如送别诗应注意谁送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或别后的思念。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咏物言志诗还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表达自己的品质。闺怨诗、羁旅行役诗,或是表现妇女对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是表现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思念,表现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是表现羁旅异乡,思家念亲之情。
(5)从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及人物形象)人手。诗人感情是通过诗的艺术形象来表达的。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李煜《浪淘沙》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句,“落花”往往表现美好不在;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鸿雁”则大多和书信传情有联系。陆游《卜算子》中的梅花就是一个孤高寂寞、备受打击嫉妒,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保持着节操不变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于谦《咏石灰》中的石灰也是一个不怕各种打击,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官形象。平时备考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所谓意境就是作家的
思想感情和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体味意境的方法是通过语言的媒介,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深含义,把握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感情。而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也不容忽视,人物的特点上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态度
(6)从作品中关键词语(多是情词)人手。诗是感情的结晶,因而诗中最能显现感情的字眼,恰恰是窥视该诗内蕴的窗口。例如: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我们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题中的“喜\与诗中的“好\字最能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又如:“多情”是《念奴娇》中的词眼,“空城”是《扬州慢》中的词眼。
(7)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多是情句)人手。这类诗句多是议论抒情句。往往这类诗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梦醒后的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写作意图。政治上失意,感到平生抱负无法实现,内心苦闷无法排遣,为表示对权贵的鄙视,诗人借对非现实的、美好的神仙世界的向往,把美好的梦境与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抒发了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
(8)从风格人手。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先看主体风格,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后看个体风格,一个作者的整体趋向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特例作品存在,如李清照、陆游等。又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人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东晋诗人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浓郁;李白,盛世臣子,备受奸谄,蔑视权贵,诗风豪迈;辛弃疾、陆游、岳飞等对国难忧心如焚,一心想收复失地,诗风多慷慨悲壮;杨炯、高适、岑参渴望建立军功,一展宏图,诗风遒劲、雄阔……如果对作者风格有所认知,那么,在读到具体作品时,就可根据其风格,进一步明确诗的主题。
(9)从品味用典人手。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
(10)从诗歌的写作技巧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表达了一中历史沧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