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δ介子对中子星质量半径关系理论计算值的影响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δ介子对中子星质量半径关系理论计算值的影响

本文主要利用密度依赖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来研究δ介子对中子星质量半径关系的影响。将δ介子引入密度依赖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中,求解出中子星的状态方程,将状态方程作为输入量求解TOV方程,得到中子星的质量半径关系。为了更明显的体现δ介子对中子星质量半径关系的影响,我们引入了参数DDME2得到的中子星的状态方程和质量半径关系作为对比,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讨论,发现引入δ介子后得到的中子星质量半径关系更符合实验观测数据,DDME2给出的状态方程明显过硬,导致其给出的最大质量极限为2.5M?,远大于天文观测得到的数据,DDMEδ给出的最大质量极限为1.97M?,与目前观测到的中子星最大质量很接近,预示着δ介子在影响中子星质量半径关系中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子星 σ介子 密度依赖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 状态方程 TOV方程

1932年,查德威克(Chadwick)发现了中子不久之后,便由苏联物理学家郎道(Landau)提出了全部由中子构成的一类星体,即中子星的概念。进而,1934年,德国天文学家巴德(Baade)和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Zwicky)联合在《物理评论》上发表文章,提出恒星可以通过超新星爆发来转化成为中子星这一观点。1938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Oppenheimer)和沃尔科夫(Volkov)通过定量计算得出了第一个中子星模型,即著名的TOV(Tolman-Oppenheimer-Volkov)方程。然而,直到1967年,由英国科学家休伊什(Hewish)的学生乔丝琳·贝尔首次发现了脉冲星的存在,中子星的假说才成为了事实,因此,脉冲星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四大天文学重要发现之一。

典型的中子星指质量为1.5????(????指一个太阳质量),半径约为12Km,中心密度????约为5~10倍的核饱和密度??0(??0?0.16?????3)的高密度天体。对于中子星来说,其密度大的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达到了1×1010~1×1011

?????,也就是说,从中子星上取下1立方厘米物质,质量达1亿吨,甚

????3

26

至可以达到10亿吨。中子星表面的温度很高,达到了1×107??,核心温度更高,达到了6×1011??。以太阳作为参照,太阳表面温度只有6×103??,核心温度约1.5×107??。中子星巨大的密度导致其核心压强很高,约1028个标准大气压,高出了地球中心3×1021倍,高出太阳中心3×1016倍。观测到的脉冲星表面磁场强度高达1012~1013G,而地球上磁极的磁场强度只有0.7G。中子星内部虽然主要由中子构成,但仍存在一些质子、电子,甚至介子、夸克,内部可能出现超流或超导性质。

脉冲星是现在研究中子星的主要依据,是高速旋转的中子星,最慢的脉冲星PSR-J1841-0456旋转一圈需要11.7657秒,最快的脉冲星PSR-J1748-2446旋转一圈只需0.0014s。脉冲星最大的特点便是其稳而短的脉冲。关于脉冲的形成有两种说法:1“灯塔效应”:脉冲星高速旋转的过程中发出脉冲,当脉冲扫过地球时被观测到,于是形成一断一续的脉冲,跟灯塔从窗口射出的光类似。脉冲星的窗口是它的两个磁极区,因为脉冲星强大的磁场将辐射封闭起来,使中子星辐射只能沿着磁轴方向,所以其脉冲只能从磁极处发射出来。2磁震荡模型:该模型认为脉冲星的发光不是源自它的磁极,而是来自它的周围。同时认为,脉冲星发出脉冲光是因为它的磁场在高速地翻转振荡,激变的磁场造成星体周围出现了极高的感生电场,这个感生电场的峰值出现在磁场过零点附近,并且加速带电粒子使其发出同步辐射。专家们普遍接受第一种模型,因为中子星的磁场能否这么快翻转震荡存在疑问,但根据2003年由澳大利亚帕克斯(Parkes)发现的双脉冲星PSRJ0737-3039A/B,科学家们预测它的脉冲轮廓形状会发生较快的演化,但仔细观察发现,它的脉冲轮廓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似乎预感着脉冲星的“灯塔模型”存在问题。

1.1 中子星的形成

中子星是由宇宙中一些恒星演化到末期的产物,但是否形成中子星,主要由恒星的质量决定。当恒星质量是3????>M>????时,恒星末期演化为白矮星;恒星质量是M>30????时,演化为黑洞;当恒星质量处于8????与30????之间是,中子星才有可能形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统称为致密星。致密星与正常恒星有两点不同,一:致密星内部不燃烧核燃料,所以不依靠热压力来抵抗自身引力引起的塌缩;二:密度都很大,但体积很小,表面引力场很强。

26

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的结果,当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到末期时,恒星内部的氢元素几乎全部转化为铁元素,反应不再进行下去,内部提供抵抗恒星自身引力的压力消失,导致恒星内部先开始坍缩。当恒星坍缩到其核心密度达到??0(核物质饱和密度)时,内部不再坍缩,而核心外的部分因为惯性继续坍缩,最终撞到核心部分,被不能再压缩的核心反弹,形成冲击波。冲击波被核心反弹后,向外传播,传播只有约100~200Km后衰减到消失,其巨大的能量转化给中微子,从而形成了巨大的中微子流。中微子流进而复苏了冲击波,导致恒星的地幔爆炸,即所谓的超新星爆发[Ⅰ]。这一过程中,如果恒星质量太大,超过了形成中子星的最大质量,就会形成黑洞。

经过超新星爆发形成的星体为原中子星[Ⅱ]。原中子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能演化为中子星,而形成一个黑洞。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由于恒星通过超新星爆炸形成的原中子星温度很高,当中微子带走能量的时候原中子星冷却,导致体积进一步变小,如果半径小于“史瓦西半径”,就会形成黑洞;第二种情况是形成的原中子星引力较大,吸引周围的物质,堆积在了原中子星外部,导致原中子星质量变大,形成黑洞。

图一 中子星的演变过程

26

(M为星体质量,R为星体半径,????为核心温度,t为星体演化所需时间)

原中子星形成中子星的过程中,由于核心中微子发射导致抵抗重力的压力消失,进而迅速收缩,体积变小。重力坍缩的能量导致中微子发射,使原中子星内部的温度升高为原来的2倍左右[Ⅲ]。在中子星坍缩过程中,恒星内部产生的巨大压力,把原子外层的电子挤压到原子核内部,核内的质子和电子结合,产生中子和中微子(p+???→n+v)。这便形成了巨大的中微子流,让恒星迅速冷却下来 [Ⅳ]。在这以后,中子星进入了冷却阶段,主要通过Urca过程(或者修正的Urca过程)[Ⅴ],热能通过电子有核心传导到表面,导致星体温度呈梯度分布,形成等温线结构。中子星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主要以辐射x射线、γ射线为主。当中子星内部的中子简并压与它自身的万有引力平衡之后,中子星便能稳定的存在。

1.2 中子星的结构

稳定的中子星有五大区域,即内外核心、地壳、外壳和大气层组成。大气层和外壳包含很少的质量,基本上可以忽略,但大气层在塑造出射光子光谱中了重要作用,外壳对中子星表面的热能流动和释放影响很大。核心构成了高达99%的中子星质量。总的来说,中子星主要由中子构成,含有少量的质子、

26

电子,甚至是夸克,介子等粒子。

图二 中子星的结构

在图二中,可以看出越靠近核心部分,密度越大,粒子越小。中子星的大气层主要由原子核构成,外壳主要由各种原子核组成的点阵结构和自由电子气构成,地壳和外核心主要由中子流体构成,由于内核密度太大,粒子不能以核子的状态存在,其内部构成物质尚未研究清楚,但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认为是由超子组成的流体;(2)是固态的中子核心;(3)中子流体中的π介子凝固。

1.3 中子星的冷却过程

中子星的冷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星体内部的弱相互作用产生的巨大中微子流辐射;(2)星体表面热量形成的光子辐射。中微子冷却占主导地位,被称为Urca过程。

中子星刚形成时,其内部温度很高,但随着温度的降低,中微子的平均自由程λ大于中子星半径R,中微子能够自由穿过星体。中子星就开始稳定发射中微子进行冷却。在这个过程中,直接Urca过程是最有效的机制,直接Urca过程中热激发粒子交替通过??+和???衰变,产生中微子,导致热能连续丢失:

??→??+???+???? 26

δ介子对中子星质量半径关系理论计算值的影响

δ介子对中子星质量半径关系理论计算值的影响本文主要利用密度依赖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来研究δ介子对中子星质量半径关系的影响。将δ介子引入密度依赖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中,求解出中子星的状态方程,将状态方程作为输入量求解TOV方程,得到中子星的质量半径关系。为了更明显的体现δ介子对中子星质量半径关系的影响,我们引入了参数DDME2得到的中子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t3cp5ke8h2nsft0iuth97tl37kv1k00rb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