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考时政热词术语个体经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考时政热词术语 个体经济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今日名词:个体经济

-01- 个体经济 |概念

个体经济是指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经济。个体经济中,生产者既是直接的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是一种不带有剥削关系的私有经济。

-02- 个体经济 |特征

个体经济具有规模小、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活等特点,基本上无剥削。个体经济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二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个体经济建立在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条件基础上,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在各个社会形态之中,不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它总是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作为一种附属和补充的经济形式存在。

-03- 个体经济 |地位

个体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分之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04- 个体经济 |发展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现状是个体经济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为个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是个体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居民生活的迫切需要为个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具有分散化、小规模、随时性、个性化等特点,政府难以顾及,大型企业难以涉足,而个体经济正好具有这方面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支持使个体经济的发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革伊始,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个体经济发展的文件。1980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把发展和保护个人经济写入《宪法》。1999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个体经济的地位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各项政策措施的鼓励下,个体经济飞速发展。

-05-

个体经济 |发展阶段

从改革开放至2011年,个体经济经历4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至1986年,起步和迅猛发展阶段,年均增长74.6%。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允许开展个体经营,个体工商户的数量逐步增长。从1978年的14万户,发展到1986年的1211万户,从业人员1846万人,注册资本金180亿元。

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9年,快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长7.2%。1987年8月,《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发布,为发展和管理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了基本政策和法规依据,个体工商户迅速发展,从1987年的1373万户、从业人员2158万人、注册资本金236亿元,发展到1999年的3160万户、从业人员6241万人、注册资本金3439亿元。

第三阶段:2000年至2005年,调整阶段,年均增长-0.85%。个体工商户的数量从1999年的3160万户,减少到2006年6月底的2506万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自1987年起,在各级政府积极鼓励支持本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出现了统计数据中只报增加数、不减消亡数的情况,即开业的进行了登记,而歇业的却没注销,出现了一些“死户”。2000年,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启用〈个体工商业执照〉及做好换照工作的通知》,工商系统对历年查无下落、名存实亡的个体工商户登记数据进行了清理并“剔除”,全国个体工商户数量从1999年登记的3160万户降到2000年的2571万户,有589万户“死户”被清理出来。随后几年,数据虽然持续下降,但所登记的数量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个体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 第四阶段:2005年至2011年,稳定发展阶段,年均增长7.3%。经过几年调整,自2005年起,个体工商户数量下降的状况得到改变,出现正增长,个体工商户从2005年底的2463.9万户、从业人员4900.5万人、注册资本金5809.5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3756.47万户、资金1.62万亿元、从业人员7945.28万人。

今日名词: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01- 社会总供给 |简介

社会总供给是一定时期 (如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提供的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商品和服务总量。需要强调的是,供给必须是有效供给,商品只有获得市场评价,价值能实现,才是总供给的组成部分。 -02- 社会总供给 |公式

社会总供给=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本期进口-本期不可分配部分

本期不可分配部分,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中当年不能进行分配的部分,如人工培育正在生长过程中的牲畜、树木、由于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失等。

由于各时期的供求状况相互影响,在测算社会总供给时,应考虑各时期之间的衔接。其计算公式又可表示为:

社会总供给=本期形成的社会总供给+期末供给结余总额 -03- 社会总供给 |组成

社会总供给包括本国或本地区生产活动提供的商品和劳务,进口的国外商品和输入的国外劳务,以及国外要素所得支出净额之部分。其中,本国或本地区生产活动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是指所有生产者的生产活动成果,即本国或本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商品和劳务输入,是国外对本国或本地区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形成本国或本地区供给的一部分; 国外要素所得支出净额,是国外要素所得支出大于国外要素所得收入的差额。 -04- 社会总需求 |简介

社会总需求是一定时期 (如一年)一国或地区发生的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总量。 -05-

社会总需求 |划分

社会总需求构成可作两种划分。

一是分为居民消费者购买,企业购买,政府购买和出口

二是分为民间 (居民和社会) 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 (投资) 和输出 (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 四部分。其中,民间消费指为家庭、个人以及为家庭服务的民间非营利团体购买的全部商品和劳务。政府消费指政府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但不包括政府用于战略物资库存等资本形成的商品,可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雇员报酬,另一类是对企业及国外的商品购买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是指当期的固定资本投资和当期存货增加发生的购买总量。商品及劳务输出是指当期商品和劳务的对外出口,即本国的商品和劳务的国外需求。 -06-

社会总需求 |包括

从广义而言社会总需求包括两个部分: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 1、国内需求

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1)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

从构成上: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又包括对流动资产的投资。

从资金来源上: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投资(净投资)。其中新增投资,是指用社会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基本建设投资;另一部分用于新增流动资产投资,主要用于增加企业库存品和国家物资储备。

(2)消费需求(又称消费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消费品(包括服务)的需求。

从消费形式上看,社会总消费包括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两部分。 社会公共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服务部门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二是物质生产部门为供集体消费之用而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2、国外需求

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的输出。 -07-

社会总需求 |形成

社会总需求是通过货币资金支出所形成的需求。

(一)形成社会总需求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资金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资金经过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收人,进而形成投资资金和消费资金,通过支出最终转化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1、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投资资金和投资需求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投资资金 = 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 由税金和上缴利润转化的国家投资资金+由企业留存利润转化的企业投资资金 +农民纯收入中的投资资金 + 由居民个人收入转化的投资资金

2、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消费资金和消费需求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消费资金 = 个人消费资金+公共消费资金 =(企业与国家职工工资收入及各种奖金+ 农民的纯收入中的消费资金+居民的非劳动收入)+(企业的公共消费资金 + 事业单位机关的公共消费资金)

(二)来自再生产过程之外的注入资金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财政出现赤字后向银行透支,用作国家投资或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开支;银行在集中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的闲置资金之外扩张信用,货款给企业投资。对总供求平衡而言,其资金注入的结果取决于生产潜力大小。 -08-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保持平衡的意义

在实际经济工作中,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通常以国民收入总量和它的分配所形成的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总和来表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关系构成了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

产生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不平衡的具体原因主要是:

1、在计划安排上,积累基金超过国民收入总量。 2、国民收入生产额实际上未达到。

3、计划执行过程中,追加的消费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超过了当年增长的可能。 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有重要意义:

一、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长期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总需求过大,投资膨胀,经济增长过快,超过社会财力、物力、资源的承受能力,各方面都绷得很紧,这种状况难以持久,最终会引起经济上的大起大落,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注意调控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二、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需要。为了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及产品质量的提高,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也要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三、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需要。搞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有一个比较稳定和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总需求过大,往往会引起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往往导致企业生产行为和居民消费购买行为的混乱。由于企业无法依据正常的信息进行生产和引发的居民的抢购行为,社会经济秩序难以稳定。因此,为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也必须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四、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是保证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与消费资料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价格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发生波动的,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供需不平衡往往是由财力不平衡造成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往往是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计划外调拨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消费基金增长过快也会影响消费资料价格上涨。

高考时政热词术语个体经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高考时政热词术语个体经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今日名词:个体经济-01-个体经济|概念个体经济是指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经济。个体经济中,生产者既是直接的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是一种不带有剥削关系的私有经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slop80zku3xy6q955p40ne2d1fp330145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