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复习(二)酸碱盐实验
1.(黄浦)为粗略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如下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杂质不参与反应)
步骤I:称量装置甲和盛放的石灰石样品的总质量;装置乙和盛放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总质量。 步骤II:连接装置甲和乙,盐酸由长颈漏斗加入到锥形瓶中至气泡不再产生为止。 步骤III: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后,测得装置甲及其盛放的药品增重了37.8克;装置乙及其盛放的药品增重了2.2克。
①盐酸中的溶质是 (7) (填写名称)。
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8) 。装置乙吸收的二氧化碳为 (9) 摩尔。
③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10) ④实验中所加的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为 (11) (选填编号)。
a.5 %
b.7 % c.10 %
⑤如所用的盐酸溶质质量分数过大,对碳酸钙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是 (12)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理由是 (13) 。
2.(嘉定)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看到有气泡产生。查验标签后确认药品没有拿错,在瓶口发现有白色粉末状物质。猜测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①分析原因: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 (10)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实验验证: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设计了一个实验再次确认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实验步骤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 实验现象 (11)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写出上述实验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 。 ③提出质疑: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 (13) ? ④再次验证:
实验步骤 取实验②试管中物质过滤,在滤液中滴加几滴 (14) 试液 实验现象 (15)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溶液 (16)变质 ⑤实验反思:如何将该变质的溶液仍转化为氢氧化钠溶液?请写出操作步骤 (17) 。 3.(金山)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并且瓶盖没有完全密封的无色溶液(如下图),是NaCl、NaOH、Na2CO3、NaHCO3中的一种溶液,为确认原瓶中是何种溶质并判断其是否变质,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Ⅰ.BaCl2溶液呈中性;
Ⅱ.常温下,有关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表:
物质 常温下的溶解度(g/100g水) 常温下稀溶液的pH NaCl 36 7 NaOH 109 13 Na2CO3 21.5 11 NaHCO3 9.6 9 从物质的相关信息可知,原溶液的溶质一定不是NaHCO3,因为 (12) 。 【进行实验】
①取少量样品,测得溶液的pH大于7,则原溶液的溶质肯定不是 (13) 。 ②另取样品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生成白色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 (14) 。
通过实验可以判断样品原无色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15) 。 下列试剂能替代上述实验中无色酚酞试液检验的是 (16) 。(填序号)
Ⅰ.FeCl3 Ⅱ.HNO3 Ⅲ.CO2 Ⅳ.CuO
【获得结论】实验完成后,最终得到的结论:原瓶中的溶质是(17) ,且已变质;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8) 。
4.(静安)铜在空气中会生锈,铜锈的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对Cu2(OH)2CO3受热完全分解后的产物进行如下探究。
①实验Ⅰ:按下图进行实验,证明分解产物中有H2O和CO2(图中夹持装置省略)
A B C
证明产物中有水生成的依据是(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物中有(5)生成,写出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
②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后还产生一种黑色固体。对黑色固体产物作出以下猜想: a.可能是氧化铜 b.可能是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猜想的依据是(7),且碳和氧化铜都是黑色的。
③实验Ⅱ:为验证猜想,进行如下实验:向盛有少量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振荡,待完全反应后静置,观察现象。
现象为(8),所以猜想a正确,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9)。
通过上述实验及结论分析可知,铜生锈过程中与空气中的水、(10)、氧气等成分有关。 5.(闵行)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和检验物质。
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其中一瓶是氢氧化钙溶液,一瓶是稀盐酸。为了鉴别它们,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先给两瓶溶液贴上标签A、B,然后分别取样进行实验。请将横线部分填写完整:
方案1 加入的试剂 二氧化碳 现象 ⑾ …… 结论 B是另一种溶液。 A中溶液变浑浊,B中无明显现象 A是 ⑽ 溶液, 方案2 碳酸钠溶液 方案3 试剂X 【方案1】写出方案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⑿ 。
【方案2】小华同学对方案2进一步探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