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 授课学时:32 课程学分:2 一、课程性质、任务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内容包括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技术基础)是计算机类大学专科学生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之一。是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应用的人员必备的专业基础。这门课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主干课,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
理解基本数字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具有应用数字逻辑电路,初步解决数字逻辑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数字电子技术领域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
1.电工与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常用电子设备和电子器件的特性及应用范围、途径; 3.电的基本规律和电路的分析方法;
4.一般电气设备的使用、维护和安全用电知识; 5.半导体器件基础和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知识; 6.电工电子实验技能和方法所需理论基础 技能目标
1.能阅读简单的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电路方框图;
2.具有查阅手册等工具书和设备铭牌、产品说明书、产品目录等资料的能力; 3.能理论分析判断电路及电子元件的简单故障;
4.具有收集整理实验数据,绘制特性曲线,完整地写出规范实验报告的能力 素质目标
1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与行业认证《中级电工》、《高级电工》接轨。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版本信息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主编:李中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ISBN 7-5084-1608-2 教材使用评价
本教材内容精练,基本概念清楚;系统性强,使学生建立完整有序的概念;知识结构合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后续课程和实际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理念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力图反映新技术、新动向,以适应电工电子技术发展和变化的需要。本书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概念阐述清楚准确,内容深入浅出,很适合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实用性强、易学易懂。
选用的参考资料
[1] 李中发,数字电子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 刘全忠,电子技术(电工学I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王兆奇,电工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5] 席时达,电工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6] 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后续课程:传感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局域网组网技术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电路的组成及电路中的主要物理量
教学目的、要求:
电路的组成,电路的主要物理量,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关联和非关联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电阻、电感、电容、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电压-电流关系。
2
2、电路分析中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意义 主要教学要点: 1、电路的组成及其作用 2、电路模型 3、电路的主要物理量
本章节实验、实训或作业、练习、思考题: 1、电流、电压和电动势的实际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2、什么叫参考方向?为什么要规定参考方向?
第二章 常用电路元件及其特性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电阻元件、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伏安特性,独立电压源的概念,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电阻元件、电容元件、电感元件的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即它们和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2、掌握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主要教学要点: 1、 电阻元件 2、 电容元件 3、 电感元件. 4、独立电源和受控源
本章节实验、实训或作业、练习、思考题: 1、简述电容电压的连续性和记忆性质?
2、根据给定电源的两种模型的电路如何等效变换?
第三章 电路分析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
1、 理解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 掌握用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分析电路的方法。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与电流
定律
3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