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
题库及答案(二)
1.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 观点。
2.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3.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 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其中,对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5.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6. 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7.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8.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
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但不是哲学要研究的全部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9.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10.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和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1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2.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3. 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4.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
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5.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由此可见,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6.
17.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8. 世界的上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因此,可以说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9.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20.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21. 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22.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23.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