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坐标曲线、图表题
,备考攻略)
在试题中用坐标曲线、图表来表达物质发生变化或化学反应的规律,是中考题中常见的题型,也是中考的必考点,近几年的考查中各种题型均有涉及,特别是在考查物质溶解度时,溶解度曲线频繁出现,考查分值在3~6分,预计2018年中考中仍会用选择题来考查物质的溶解度,可能用填空题来考查溶液的酸碱性变化(即pH)曲线,也可能在探究题或选择题中考查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曲线,分值在3~5分。
策略一 pH变化曲线 1.酸碱中和反应中的pH曲线
图像:
图1 图2
分析:图1,碱入酸,滴定前,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酸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碱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
图2,酸入碱,滴定前,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碱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酸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
2.溶液稀释的pH曲线
图像:
图3 图4
分析:图3,碱性溶液稀释时,由于碱性溶液的pH>7,而水的pH=7,随着加入水的质量增加,pH不断减小,但不会小于等于7。
图4,酸性溶液稀释时,由于酸性溶液的pH<7,而水的pH=7,随着加入水的质量增加,pH不断增大,但不会大于等于7。
策略二 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曲线 物质溶解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图像:
1
图1 图2
分析:图1,在一定温度下,向某不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某溶质,该溶质的质量分数随着溶质的增加而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图2,溶液稀释时,溶质的质量不变,而溶液的总质量不断增加,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策略三 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曲线(2016年中考10题,2015年中考15题) 1.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变化
图像:
图1 图2
分析: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质量不断减小,若反应物有剩余,则图像如图1所示;若反应物没有剩余,则图像如图2所示。
2.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变化 (1)一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图像:
图3 图4
分析:图3,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当反应结束时,生成物的质量达到最大;之后,生成物质量将不再随加入物质质量(或时间)发生变化。图4,反应时加入催化剂,反应的速率或反应的总时间会发生变化,但生成物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2
(2)一种物质和两种物质的反应
图像:
图5 图6
分析:一种物质和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首先判断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然后判断生成物的质量,先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曲线通常从原点开始(如图5所示);后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曲线通常从原点后开始(如图6所示)。
举例:向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生成气体的坐标曲线(如图6所示),因为稀盐酸先和NaOH发生中和反应,当NaOH完全消耗完后,稀盐酸再与碳酸钠反应才有气体生成。
3.化学反应中物质总质量(含元素种类)的变化
化学反应中物质总质量(或元素种类)不变(如图7、图8所示)
图像:
策略四 用表格来表达物质的变化规律
图7 图8
【题型特点】用表格的形式,把物质的变化的相关数据表现出来,来表达物质发生变化的规律。一般所列数据有多组,且按其中一个因变量固定发生变化数据,配列一个自变量变化数据。从多组数据的变化量中来表达物质发生变化的规律。
【解题方法】从第一个数据开始,相邻两组数据之间找变化量(即相减),多组相减,得到多个变化量,分析、比较变化量,就可以得到变化规律,并与所学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从中获得解题的重要信息,进而解答相关问题。
策略五 解答本专题所涉题型的要点
本专题的所有题型相似点,就是用很直观的曲线或图表来表达物质的变化规律,在解答此类型的试题时,就是找出规律,从规律中找出重要信息来解答题中所涉问题。
曲线题的解题五要素:(1)看坐标(横坐标和纵坐标),分析变化起因;(2)看起点,分析物质的起始状态;(3)看转折点,分析变化是否终止;(4)看变化趋势,分析变化规律;(5)看终点,分析物质变化结束时的状态。
图表题的解题要素与曲线题相似,图表与曲线是可以转化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在图中用多组相邻数据变化量来确定变化趋势、用变化量为0(或正变负)来确定转折点。其他要素表中表现得更直观。
,典例剖析)
坐标曲线题
【例1】(2016,遵义)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H2SO4,下列图像中能正确描述对应关系的是( )
3
,A) ,B)
,C) ,D)
【解析】A.从起点看,Ba(OH)2溶液是碱性的,pH大于7,变化趋势是碱性变酸性,错;B.Ba(OH)2溶液与稀H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溶液中钡元素的质量减少,错;C.Ba(OH)2溶液与稀H2SO4溶液反应,溶液的离子浓度下降,导电能力减弱,直到恰好反应降为0,加入过量的稀H2SO4,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D.Ba(OH)2溶液与稀H2SO4溶液开始发生反应,溶液的温度上升,当反应结束后,温度下降,错。
【答案】C
【例2】(2017,遵义中考模拟)能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的图像是( )
,A) ,B)
,C)
A.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B.等质量镁、锌分别和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 C.镁在氧气中燃烧
D.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完全分解
,D)
【解析】A.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固体的质量减少,错;B.等质量的镁、锌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镁比锌多,错;C.镁在氧气中燃烧,消耗的镁比氧气多,即下降数值多,同时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应等于氧化镁的质量,错;D.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且有催化剂反应速率快,正确。
【答案】D
1.(2013,遵义)下列叙述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D )
4
,A) ,B)
,C)
,D)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 C.向一定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2.(2017,泰安)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B )
,A) ,B)
,C)
,D)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2的稀盐酸至过量 B.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C.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3.(2017,呼和浩特)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C ,A) ,B)
,C) ,D)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