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 意见(2009)》”。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 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 412 —
---------------------------------------------------------------------
可编辑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 X线片 (6)腹部超声
(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 (9)钡条 X线透视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 CT或MRI、上消化道造影、乙 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气滞证:健脾理气。 (2)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 (3)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 (4)脾胃湿热证:清热祛湿。 (5)寒热错杂证:辛开苦降。 2.针灸治疗。 3.推拿治疗。 4.外治法。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音乐疗法、心理治疗等。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胃脘痞胀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 413 —
---------------------------------------------------------------------
可编辑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十)有无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 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