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影 6.ATCC: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
7.CCCCM: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
8.质粒有何特点?主要的质粒可分几类?各有哪些理论或实际意义?(可用表格比较)
答:质粒是细菌体内的环状DNA分子;大致可以分为5类:接合性质粒、抗药性质粒、产细菌素和抗生素质粒、具生理功能的质粒、产毒质粒;在基因工程中质粒常被用作基因的载体或标记基因,抗各种抗生素,抗金属等离子等,故凡有抗菌素抗性的细菌,其质粒才可能用作运载体。而在基因工程中关键是出发菌株的选择和诱变方法的选择。因为这些都能决定诱变的效果和方向。
9.为什么说微生物是基因工程中的“宠儿”? 答: 基因工程是依据分子生物学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觉、可操纵的和高效的定向分子育种手段。其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宽广。微生物因其具有小体积大面积的优越体质,加上抑郁培养和代谢类型多样性等一系列优良特性,使其在基因工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大作用,它不仅可以用作多外源基因的优良供体、载体和受体而且还为基因工程操作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酶类。
10.“ATCC”是一个什么组织?目前它用于菌种保藏的方法有哪几种?为什么?
答:ATCC是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的简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资源中心,由美国14家生化、医学类行业协会组成的理事会负责管理,是一家全球性、非盈利生物标准品资源中心。ATCC向全球发布其获取、鉴定、保存及开发的生物标准品,推动科学研究的验证、应用及进步。...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1.黄曲霉毒素:也称作黄曲霉素,是一种有强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常由黄曲霉及另外几种霉菌在霉变的谷物中产生,如大米、豆类、花生等,是目前为止最强的致癌物质。加热至280℃以上才开始分解,所以一般的加热不易破坏其结构。黄曲毒素主要有B1、B2、G1与G2等4种,又以B1的毒性最强。食米储存不当,极容易发霉变黄,产生黄曲毒素。
2.根际微生物:又称根圈微生物。生活在根系领近土壤,依赖根系的分泌物、外渗物和脱落细胞而生长,一般对植物发挥有益作用的菌株,称为根际微生物。 3.瘤胃微生物:生活于反刍动物的瘤胃中;帮助反刍动物将植物中的纤维素和果胶消化为利于瘤胃吸收的营养物质;同时反刍动物为其提供维生素和无机盐等养料,水分,合适的温度和PH,以及良好的搅拌和无机环境;与反刍动物保持共生关系的一类微生物。
4.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指异养微生物进行氨化作用产生的氨,被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再氧化成硝酸的过程。 (P259)
5.反硝化作用:又称脱氮作用,指硝酸盐转化为气态氮化物(N2和N2O)的作用。(硝酸还原作用。土壤中存在许多化能异养型反硝化细菌,在通气不良,缺少氧气的条件下,可利用硝酸中的氧,使葡萄糖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6.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素的能力。
7.为什么说土壤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如何从中筛选出所需要的菌种?
答: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①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碳源、氮源和能源; ②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的含量浓度也很适合微生物的发育(1.10-2.5g/L) ; ③土壤中的水分虽然变化较大,但基本上可以满足微生物的需要; ④土壤的酸碱度在 pH5.5-8.5 之间,适合于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 ⑤土壤的渗透压大都不超过微生物的渗透压; ⑥土壤空隙中充满着空气和水分,为好氧和厌氧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⑦土壤具有保温性,与空气相比,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变化不大。
6
Dp影 筛选:配制PDA 培养基1、原料准备: 1000ml 水;200g 土豆;20g 蔗糖;15—20g 琼脂 10g 蛋白胨; 5gNaCl; 15—20g 琼脂。
8.为何说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答:在氮素循环中的8个循环中,有6个只有通过微生物才能进行,特别是为整个生物圈开辟氮素营养源的生物固氮作用,更属原核生物的专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微生物是自然界氮素循环的中心。
9.什么是正常菌种,以人体肠道为例说明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之间的关系?
答: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利害关系。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外环境与肠道正常菌群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它确保着人体的健康,但一旦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平衡被打破,将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1.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是什么,简述三者的关系。
答:病原体,人体免疫力,环境因素;三者间的关系:病原体作为传播的起点,没有传染源就不会有传染病发生,环境因素是病原体传播的途径,没有这个媒介病原体就不会再传染源和健康人群中传播,最后是人体免疫力,免疫力较差的比如老年人和小孩比成年人更易感染。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1.何谓三域学说,提出此学说的依据何在?
答:三域学说:对多种生物的16S rRNA或18S rRNA的寡核苷酸序列测序,提出了一个与以往界级分类不同新系统,即三域学说。
提出此学说的依据:综合了L.Margulis提出的真核生物起源的内共生假说的精髓,认为现今一切生物都由一种共同祖先进化而来,它原是一种小细胞,先分化出细菌和古生菌这两类原核生物,后来在古生菌分支上的细胞在丧失了细胞壁后,发展成以变形虫状较大型、有真核的细胞形式出现,它先后吞噬了α变形细菌和蓝细菌,并进一步发生了内共生,从而两者进化成与宿主细胞难分难解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于是,宿主最终也就发展成了各类真核生物。它在目前还存在何种挑战:有些学者主要认为16S和18SrRNA的分子进化很难代表整个基因组的分子进化,其次是已知有许多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和它们表达的功能蛋白更接近于细菌而并非接近于古生菌等。
2.真菌的分类类群:(《安.贝氏菌物词典》第九版)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结合菌门、壶菌门、无性型真菌类。
3.何谓五界系统,它有何优缺点?
答:五界分类系统,它是由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R.H.Whittaker,1924—1980)在1969年提出的。魏泰克在已区分了植物与动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础上,又根据真菌与植物在营养方式和结构上的差异,把生物界分成了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
优点:从纵的方面看,它显示了生命历史的三大阶段:原核阶段、真核单细胞阶段和真核多细胞阶段。从横的方面看,它展现了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营光合作用的植物、吸收式营养的真菌和摄食式营养的动物。由于有这些优点,所以自70年代以来,这个系统已为西方生物学教本所普遍采用。
缺点:原生生物界仍然庞杂,往往与动、植物混淆不清;病毒这一大类非细胞生物还没有被包括进去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