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后强化演练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争以后,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是以资本输出为主,A项正确。B、D两项是资本输出的方式,C项是为了倾销商品。
答案:A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B.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 C.攫取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D.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
解析:结合中国已经被瓜分完毕的现实,美国门户开放的直接目的当然是B项。 答案:B
3.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 ①财政危机 ②吏治腐败 ③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 ④人民起义 A.①②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十九世纪末,结合清政府内忧外患的现实,四个选项都是表现。 答案:D
4.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政府采取节支增收的措施( ) A.增加税收额度 B.降低官员薪俸 C.裁减军队
D.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
解析:结合基础知识,A、B、C三项都是清政府节支增收的措施,所以符合要求的是D项。 答案:D
5.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
1
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美、日都是要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
答案:C
6.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材料中把中国的这三项权力被哪些国家瓜分写的直截了当,因此很明显是梁启超的《瓜分危言》,选择C项。《海国图志》是介绍外国的文化和制度的一本书,是由古文写成,因此排除A项;《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的一本书,不涉及到权力的瓜分,排除B项;D项《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对革命之后的政府的规划,都是政治上的安排,不是分析国内外形式和权力划分的,因此也排除。
答案:C
7.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
①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 ③领导农民暴动起义 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活动。③表述不符合史实,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可能依靠农民,更不会领导农民暴动。
答案:C
8.下列有关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苏纶纱厂是其代表
2
B.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C.仍然无力与外国资本和商品竞争
D.列强资本输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的列强资本输出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上谕称,“叠据中外臣工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实行,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山”,要“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材料二:清廷上谕:“马关商约与我华民生计大有关碍,亟宜设法补救以保权利。”“振兴商务,为富强之计,必须讲求工艺,设厂制造,始足以保我权利。”
材料三:盛宣怀于光绪二十一年,向朝廷条陈大计,“必兴商务,然后可以扩利源”,同时提出“广制造,兴矿政以开源也”。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清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有何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结果怎样?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你如何看待清政府这一政策?
答案:(1)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结果: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2)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巨额赔款和外债使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危机大大加深。
(3)清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是被迫的,真实目的在于解决财政危机,其措施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但也有阻碍的一面,这种两面性是由清政府自身本质所决定的。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他日必定以工立国。”“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人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一人所做工,能给百人食。”“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通商者,天地自然之理,人之所籍以自存也。故言理财之学者,当并国之差别限界而无之。”
——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材料三:生产之要素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对外资)欢迎与反对,要以政治组织能否改革为断……苟政府财政之基础固,而所运用之者适其宜,则外资之必不足为国病明矣。(外资)用之于生产者,往往食外资之利;用之于不生产者,势必蒙外资之害。
——梁启超《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辩》
请回答:
(1)据材料,梁启超提出了哪些经济思想?
3
(2)简述梁启超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因素。 (3)简要评价梁启超经济思想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问,要把三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提取出来。第(2)问,要从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等角度思考其思想根源,要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找出其经济根源。第(3)问,要把对其思想的评价上升到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高度。
答案:(1)以工业立国;大力发展商业;引进外资用于发展生产。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早期维新派发展商业,保护本国经济的主张;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在中国的传播;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规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3)抛弃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以农为本的思想,宣传重视“工商”和“资本”,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济思想。
第九单元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后强化演练
1.下列不属于早期改良主义者主张的是( ) A.兼采西学,变法自强 B.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C.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D.认为变法符合“天演”和进化 解析:D项是严复的思想主张。 答案:D
2.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解析:维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还有《时务报》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的信息说明维新派的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想,故B项正确;清政府对维新派活动是限制的,故C项错误;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国内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从创办的地点到稿件的来源来看,是在北方,但维新思想的传播,通过报刊对南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湖南以谭嗣同为首,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3.1888~1895年,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活动主要有( )
4
①发表《原强》,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观点 ②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述变法理论 ③在广州讲学,宣传变法理论 ④提出人类社会进化的三段理论 ⑤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变法主张
A.②③④ C.①②④⑤
解析:①⑤是严复,不属于康有为。 答案:A
4.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 A.民主共和思想 C.君主立宪思想
B.三权分立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B.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解析:结合康有为的维新主张可知其政治主张是君主立宪。 答案:C
5.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著书立说阐述变法理论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解析: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实践,而康梁维新派把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政治运动。
答案:D
6.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掀起的主要动因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 C.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妥协退让 D.康、梁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
解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资产阶级维新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登上政治舞台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答案:A
7.“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C.参加者
B.时间 D.地点
解析:“联络各省官员”错误,公车上书的参加者是各省的应试举人,而不是各省官员,故参加者错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