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隆升研究进展
陈思宇,王嘉学*
【摘 要】摘要:从云贵高原隆升时代及幅度、云贵高原隆升的证据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3个方面回顾并梳理了云贵高原隆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云贵高原经历了多阶段、掀斜式、同步异幅的隆升过程,但隆升时代范围跨度大、精度低,且成果主要集中在新生代以来。利用云贵高原广泛分布的夷平面和古风化壳、河流阶地、层状洞穴、古生物、古土壤、高原周围盆地的沉积速率等证据,应用和创新定年技术提高云贵高原隆升的时间分辨率,同时,加强云贵高原与周边环境演变的关系研究应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年(卷),期】2017(029)003 【总页数】8
【关键词】云贵高原;隆升;青藏高原;环境演变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为横断山脉以东、四川盆地以南、雪峰山以西的隆起地带,主要包括云南省东部和贵州省大部,据已有研究估算总面积为约56.2×104 km2。云贵高原隆升研究对于认识高原复杂地质构造和地表过程以及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红河流域环境演变意义重大。同时,云贵高原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与青藏高原毗邻,是中国地貌格局形成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响应研究的重要地带之一,其隆升演化研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入认识中国地貌演化及青藏高原地学难题提供佐证。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隆升演化历史及其环境效应已基本明晰[1-6],但同为“四大高原”的云贵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研究则不够深入。其
中,云贵高原在何时经历了什么方式的隆升过程形成现今地貌?哪些证据可作为高原隆升阶段及幅度的定量化指标?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隆升到底有何关系?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有助于为关于大陆演化的相关理论研究确定重点和方向。本文采用文献溯源的方法,以“云贵高原”“高原隆升”“青藏高原”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Springer Link、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从检索出的文献进行溯源,尽可能避免出现遗漏的现象。根据检索出的文献分析,对云贵高原隆升的阶段性、隆升证据及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3方面进行回顾并梳理,以期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云贵高原隆升时代及幅度
云贵高原包括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虽然两者之间并无可准确辨识的地质和地貌界线,但把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作为整体来研究其隆升历史的不多,其原因尚未得知。对于云贵高原的隆升问题,现有研究主要分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进行。 1.1 云南高原
黄培华[7]依据断层阶梯、河流循环裂点、古夷平面等,推断云南地区为带有掀升性的剧烈隆起,自第四纪初期以后垂直的升降幅度至少在500 m以上。何发荣、杨荆舟[8]通过论证构造发展与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关系认为云南高原地壳形成演化过程从晋宁运动以来经历了造山期(震旦纪)、拗陷期(寒武纪-志留纪)、裂谷期(泥盆纪-二叠纪)、造陆期(三叠纪)、陆盆期(侏罗纪-白垩纪)、高原期(古近纪)、湖盆期(新近纪)、峡谷期(第四纪)8个主要演变时期。俞锦标[9]根据地貌学、岩石学、古生物和相关沉积物的特点认为路南石林与云南
高原面同时形成,主要形成时期是始新世至渐新世早期,为这个准平原面的组成部分。何浩生等[10]根据剑川盆地新构造运动的特点认为云贵高原新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为大面积掀斜运动,云南高原面于上新世中期到上新世末期形成,由西北向东南掀斜,上新世末与早更新世之间为云南高原的主隆起期。程捷[11]根据云南高原沉积相厚度的变化认为云南高原在上新世总体处于较稳定的构造环境,早更新世隆升强度明显加强,且从西部向东部逐渐推进;云南高原面东部于早更新世中期解体,现今残留的夷平面分布从滇西北向滇东南逐渐降低,滇中地区抬升了1 500 m。明庆忠、潘玉君[12]从地貌表现和环境演变入手,提出云南高原经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上升成陆,中新世至上新世时期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影响抬升形成了云南高原面,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受青藏运动B幕(云南运动)的影响,高原面破碎解体。杨达源等[13]综合云南高原面特征、构造沉积特点以及“风口”堆积的年代资料,认为云南高原是川西高原向南掀斜隆起的延续,在大约在距今140万年至102万年前,云南高原自西向东地转变为整体平稳抬升,其中高原中部的抬升幅度大约在1 600 m左右。
高原面是高原形态的重要表征,也是初始地面抬升的最直接的地貌证据。云南高原面指在云南普遍发育并保留较为完整、由一些高差相对较小的浑圆状山丘组成的一期夷平面[11]。本文采用何浩生等[10]文中的云南高原面形成阶段表,并补充完善近年来的后续研究总结为表1。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滇西高原因其地理界限不明,应归属于青藏高原还是云贵高原目前尚未有统一认识,故本文将其单独提出。吴根耀[14]根据滇西北第四纪断裂活动的方式和机制判断滇西北地区于早更新世时全面隆起,中更新世发生陆内裂谷作用,云南高原面解体。王国芝等[15]根据莺歌海盆地的沉积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