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第1讲 细胞的分子组成
1.(必修1P16“问题探讨”)(1)生物体中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中都能找到,这说明从元素种类上看,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2)C、H、N三种元素在人体细胞干重中约占73%,而在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总计不到1%,这一事实说明从元素 含量 上看,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_ 差异性___。
2.(必修1P20“问题探讨”)(1)肉类、蛋类和奶类富含动物蛋白,豆类和豆类制品富含植物蛋白。(2)生命活动的大多数功能由蛋白质承担,如:结构蛋白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物质,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大多酶是蛋白质),运输的功能、信息传递的功能和免疫的功能。(3)根据人体细胞能否合成,氨基酸被分为两类: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是不能被人体细胞合成,但又是人体所必需的,这种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取,当主食中缺少某种必需氨基酸时,则需要额外补充。
3.(必修1P20“本节聚焦”)(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和一个氢原子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2)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多样,且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种多样。 4. (必修1P26“本节聚焦”)
比较项 不元素 同组成单位 点 结构多样性的决定因素 相同点 形成场所 检测分布的试剂 分子结构 DNA(脱氧核糖核酸) 核苷酸 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及排列顺序 主要在细胞核中复制产生 一般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主要在细胞核中转录生成 一般为单链结构 RNA(核糖核酸) C、H、O、N、P 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和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遗传信息 5.(必修1P30“问题探讨”)(1)同质量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中,脂肪含有的热量最高,糖类和蛋白质含有的热量较少,原因是脂肪分子中C、H元素的比例较高,而O元素的比例较低,氧化分解可以释放更多的能量。(2)在运动时,能尽快补充能量的物质是葡萄糖,原因是葡萄糖不需要消化,容易被吸收,且葡萄糖是细胞中主要能源物质,氧化分解快。 6.(必修1P34“本节聚焦”)水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其中自由水有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作为良好溶剂、提供液体环境和参与化学反应的作用;结合水与其他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7.(必修1P34“本节聚焦”)(1)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2)无机盐有参与构成某些复杂化合物、维持细胞和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的作用。
第2讲 细胞结构和功能
1.(必修1P40页【问题探讨】)
(1)气泡是标准的圆球形,而细胞通常不标准;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见细胞膜。 (2)科学家根据常识判断,细胞有一个边界,在这个边界上与外界发生信息交换和物质
交流。
2. (必修1P44页【问题探讨】)
(1)一件优质的产品通常是由多个车间和部门共同完成的,每个车间负责生产的一个环
节,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2)细胞内也存在类似的部门和车间,这些部门和车间就是各个细胞器。 3. (必修1P60页【问题探讨】)
(1)漏斗管内渗透压大于烧杯中的清水,水分从浓度低的清水进入浓度高的漏斗中,导
致漏斗中的液面上升。
(2)不能,两侧的液面会相同。 (3)两侧的液面高度相同。 4. (必修1P61页【思考与讨论】) (1)血红蛋白等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3)当外界浓度足够低时,红细胞才会胀破。
(4)红细胞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膜是否完整(是否是选择透过性膜)和两侧的浓度差。 5. (必修1P67页【思考与讨论】)
(1)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支撑着科学家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起着为科
学研究打开视野和验证科学家的猜想的作用。
(2)如欧文顿的实验发现膜能让脂质分子更容易通过,于是就得出结论:膜的结构中有
脂质,这是利用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再如罗伯森特在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并提出中间是脂层,两侧是蛋白质的结论,但其他科学家提出了异议,认为如果是这样的结构,那么细胞膜复杂的功能就不能实现。这
也是利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必修1P65页【本节聚焦】)
6.(必修1P70页【问题探讨】)
(1)小分子和脂溶性的分子,如O2、CO2、水、甘油、酒精等能通过脂双层,离子、大分
子不能通过脂双层。
(2)说明葡萄糖进行上皮细胞需要蛋白质的协助。
(3)为何不能通过脂双层的一些物质可以穿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上的某些蛋白质参与
了物质运输。为何有些物质还能逆浓度进入细胞? 说明细胞为物质的逆浓度运输提供了能量。
7. (必修1P72页【?】)白细胞吞噬细菌是细胞胞吞作用,对人体的意义是清除衰老和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环境的清洁。
第3讲 细胞的生命历程
1.(必修1P110页【问题探讨】)
(1)大象与鼠的器官大小相差很大,但细胞大小差别不大。 (2)生物体长大同时靠细胞数量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 2.(必修1P113页【?】)
有丝分裂中的丝指纺锤丝,有丝是指有纺锤丝参与的分裂。 3.(必修1P114【技能训练】)
细胞核所控制的细胞大小与核的大小成比例.原生动物细胞中出现两个细胞核是因为细胞体积较大,需要两个核对细胞进行控制。伸缩泡有大量的膜,作用是增大细胞相对表面积。 4.(必修1P117页【问题探讨】)
(1)健康人的血细胞在不断死亡,但造血干细胞也在不断地分裂和分化以补充血细胞,所
以健康人体的血细胞不会减少。
(2)造血干细胞主要分布在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血细胞。所以没有骨髓就不
能形成血细胞。
5.(必修1P119页【?】) 把细胞核含有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全套的遗传物质,所以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6.(必修1P120页【资料搜集和分析】)干细胞具能增殖和分化的能力,能够形成多种体细胞。培养患者自己的干细胞,可以用于自体移植,不会发生免疫排斥。
7. (必修1P121页【问题探讨】)
(1)人体衰老的表现有:皮肤干燥,皱纹加深,有色斑;肌肉松弛,反应减慢等。 (2)老年人也在不断补充红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等细胞,这些刚补充的细胞是幼嫩的
细胞;年轻人体内和红细胞和消化道上皮细胞不断被更新,那些即将要被替换的细胞是衰老的细胞。
(3)单个细胞衰老不意味着人体总体衰老,但人体衰老则体内的细胞大多都衰老了。 8.(必修1P124页【技能训练】)
(1)从表中看,细胞寿命与分裂能力没有直接联系。寿命短的细胞不一定能分裂。 (2)细胞寿命和分裂能力与它们承担的功能有密切联系。需要不断补充的细胞通常能分
裂,需要不断更新的细胞寿命短。 (3)皮肤表皮细胞和寿命较短,分裂能力较强。 9. (必修1P125页【问题探讨】)
(1)晒太阳能促进皮肤表面的维生素D3转变成维生素D的作用,从而有效预防体内钙质
的流失、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的形成,多晒太阳能舒缓皮肤、缓解机体紧张状态,改善心情压力过大引发机体不舒适现象。
(2)适当日光浴有助健康,但过度的紫外线辐射会导致皮肤癌,在日光浴时,要注意防
紫外线辐射。
(3)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中大多数紫外线,臭氧层被破坏,会导致紫外线增多,从而
使皮肤癌增多。
专题二 细胞的代谢
第4讲 酶与ATP
1. 必修1P78【问题探讨】
(1)斯帕兰札尼的实验是为了排除机械因素对肉的影响,以确定是某中物质让肉消化。 (2)是胃里分泌的蛋白酶让肉消失了。
(3)从胃中取一些消化液,处理肉片,与蒸馏水处理肉片进行对照。 2.必修1P78【本节聚焦】
(1)生物体中没有高温、高压、强酸和强碱等条件,而要求发生的化学反应快速有序,
这些条件要求需要酶让生化反应高效进行。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 (3)科学家先提取酶,再验证酶的化学本质。 3.必修1P83【本节聚焦】
(1)酶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2)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 4.必修1P83【学科交叉】
化学中的铂金是多种反应的催化剂。
5.必修1P5【?】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在高温、强酸、强碱等作用下会变性失活,酶也一样,所以酶比较娇气。 6.必修1P88【问题探讨】
(1)萤火虫特有的闪光信号的作用有三种:用来定位并吸引异性,借此完成求偶交配及
繁殖的使命;少数萤火虫成虫利用闪光信号进行捕食;作为警戒信号。
(2)萤火虫体内能发光的物质是荧光素。荧光素能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 ,并
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中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
(3)萤火虫发光过程是ATP中的化学能转化为荧光中的光能。 7.必修1P88【本节聚焦】
(1)ATP是所有细胞都要用到的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内不同能量转化的媒介,所以说
是细胞能量的“通货”。
(2)ATP与ADP相互转化可以补充细胞内对ATP的消耗。 (3)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需要ATP提供能量。
第5讲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
1. 必修1P91【问题探讨】
(1)呼吸作用是逐步、缓慢,且在体温条件下分解有机物的,而燃烧是快速、剧烈,分解
有机物,导致温度能达到200度以上。 (2)呼吸作用不能像燃料在体外燃烧那么剧烈。 (3)在无氧条件下,细胞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2.必修1P91【本节聚焦】
(1)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其他产物,释
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可用于产生ATP。
(2)有氧呼吸是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彻底分解,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无
氧呼吸是在没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将有机物不彻底分解,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3)酿酒酿醋、伤口处理、中耕松土、稻田排水、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等都利用了细胞呼
吸原理。
3.必修1 P93【文字信息】是肌细胞内由大量变形的线粒体组成的,有利于肌细胞的能量供应。
4.必修1P95【?】无氧呼吸吃重 的乳酸和酒精都对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所以酒精发酵酒精度到12%-16%时就停止了。除此之外,短时间无氧运动会导致肌肉酸痛,长期肌肉缺氧还会导致乳酸中毒。 5. 必修1P97【问题探讨】
(1)大棚内用红色或蓝色光的灯管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由于植物对不同颜色的光的吸
收率是不同的,所以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是有影响的。
(2)绿色光是植物利用率最小的可见光,植物将大量的光能都反射了,不能被吸收。 6.必修1P97【本节聚焦】
(1)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叶绿素和胡萝卜素两类,叶绿素又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两种,
胡萝卜素又有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种。
(2)叶绿体有外膜和内膜两层膜,内部还有类囊体薄膜堆叠形成的基粒,基粒与基粒之
间充满了基质。吸收光能的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3)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堆叠在一起,大大地扩大了膜的面积,从而可以容纳更多的色
素和相关的酶,这样有利于对光能的吸收。类囊体与基质协调工作,使得光合作用有能高效有序地进行。
7.必修1P99【与社会的联系】温室应选择无色的玻璃或塑料薄膜,补充的光源可选红光、蓝紫光。
8.必修1P101【本节聚焦】
(1)人类是通过实验一步步认识到光合作用的原理的。 (2)光反应是指需要光的阶段,暗反应是不需要光的阶段。
(3)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土壤的无机盐离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4)化能合成作用是有些微生物能利用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的生理作
用。
9.必修1P101【学科交叉】空气组成的发现过程揭示空气中有助燃烧的氧气,而研究光合作
用过程的研究发现植物能更新因燃烧被污染的空气,说明植物能释放氧气。 10.必修1P103【思考与讨论】
(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水,产物是葡萄糖等有机物,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适宜的
温度和光照等。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从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看,生物学的发展依赖物理学和化学的进步,依赖技
术的进步。如同位素示踪技术就是因物理学而发展的技术,被应用到光合作用过程的研究中。
(3)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专题三 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
1.(必修二P42问题探讨1+P46练习二拓展题2)遗传物质的特点: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具有贮存遗传信息的能力;结构比较稳定等。
2.(必修二P42)20世纪20年代当时很多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的理由: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3.(必修P45旁栏思考)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选择S和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标记而不用C和O同位素标记的原因:因为S仅存在于T2噬菌体的蛋白质组分中,而P几乎都存在于DNA的组分中。用C和O等元素是不可行的,因为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的组分中都含有这两种元素。
4.(必修二P45)最后两个想一想,即两种不同的实验现象分别得出什么相应的实验结论:前一个根据两组想一想依据在试管中的放射性不同这一现象,得出的结论为蛋白质外壳留在大肠杆菌的外面,DNA进入到大肠杆菌的内部;后一个想一想依据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得出的结论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5.(必修二P46思考与讨论)选用细菌或病毒研究遗传物质的优点:成分和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容易分析结果。
6.(必修二P52页)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实了DNA的确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
14
18
14
18
35
32
7.(必修二P53旁栏思考)在DNA半保留的实验证据中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分子的方法:因本实验是根据半保留复制原理和DNA密度的变化来设计的,所以在本实验中根据试管中DNA带所在的位置就可以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分子。
8.(必修二P55资料分析)大肠杆菌细胞的拟核有1个环状DNA分子,另外质粒也是环状DNA。原核生物大肠杆菌基因中碱基对占DNA全部碱基对的比例约94% ,而真核生物人的这一比例不超过2%。
9.(必修二56页资料分析)基因的遗传效应是指基因能够复制、传递和表达性状的过程。 10.(必修二P56相关信息)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信息分子,提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的科学家是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薛定谔。
11.(必修二58页科学技术社会)DNA指纹技术首先用合适的酶(限制酶)将待测的样品DNA切成片段,然后跑电泳。可用于侦查犯罪、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
12.(必修二60页思维拓展)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不同生物的DNA分子杂交形成的杂合双链区越多,说明两种生物亲缘关系越近。 13.(必修二66页图4-5及图4—6)tRNA中含有碱基对并有氢键,另外—OH部位是结合氨基酸的部位,与氨基酸的—NH2中的H结合;一个核糖体能容纳2个tRNA进入,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并负责读取下一个密码子。
14.(必修二67拓展题1)密码的简并性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由于碱基的改变而导致的遗传信息的改变。
15.(必修二67拓展题2)遗传信息从碱基序列到氨基酸序列的传递过程中,有损失,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损失:①几个密码子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②有些碱基序列并不编码氨基酸,如终止密码等,所以只能根据碱基序列写出确定的氨基酸序列,而不能根据氨基酸序列写出确定的碱基序列。
16.(必修二69页资料分析)某些RNA病毒里RNA复制酶能对RNA进行复制;某些致癌的RNA病毒中含有逆转录酶,它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如HIV病毒。
17.(必修二70页小字)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属于细胞质DNA,都能够进行半自主自我复制,并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线粒体DNA缺陷导致的遗传病,都只能通过母亲遗传给后代(主要原因是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基因,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精子太小,细胞质极少)。
18.(必修二71页技能训练)对残翅果蝇出现的原因提出假说,并进行解释: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而酶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19.(必修二71页拓展题2)生物体内基因的数目多、作用方式复杂,难以单独对其进行研究,生物体的异常性状为科学家研究相关基因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使科学家能
够从异常性状入手,分析性状异常的个体的基因与正常个体的基因是否存在区别,存在哪些区别等问题,从而建立起性状与基因的对应关系。因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如果某一性状发生异常,并且能够稳定遗传,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根据异常性状的遗传方式,还可以分析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位于性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是显性还是隐性,并且可以预测这一性状将来的遗传规律
20.(必修二75页图4—11上段及右侧的“?”)蛋白质的体外合成技术:在试管中加入一种氨基酸,再加入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提取液,人工合成的RNA多聚尿嘧啶核苷酸(翻译需要的核糖体及tRNA都在细胞提取液中);除去细胞提取液中的DNA和mRNA的目的:排除自身DNA和mRNA对体外合成蛋白质的干扰,合成蛋白质的模板mRNA需要人为提供。
21.(必修二78页知识迁移)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的原因:核糖体、tRNA和mRNA的结合都是蛋白质的合成所不可缺少的。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核糖体的形成,或阻止tRNA与mRNA的结合,来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
第7讲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
1.(必修二P3图1—2下)豌豆植株中高茎的高度1.5—2.0m;矮茎的高度0.3m,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2.(必修二5页旁栏思考)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3.(必修二6页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受精过程。
4.(必修二7页技能训练) 如何获得紫花纯合子?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5.(必修二8页基础题3)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现在用纯种的非糯性水稻和糯性水稻杂交,取F1花粉加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花粉呈橙红色。
6.(必修二8页拓展题3、第11页思考与讨论) 提示: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条件之一。孟德尔在遗传杂交实验中,曾使用多种植物如豌豆、玉米、山柳菊做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最为成功,因此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豌豆具有适于研究杂交实验的特点,例如,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样确保了通过杂交实验可以获得真正的杂种;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豌豆具有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易于区分、统计实验结果。山柳菊不成功的原因:(1)没有既容易区分又可以连续观察的相对性状;(2)山柳菊有时进行有性生殖,有时进行无性生殖;(3)山柳菊的花小,难以做人工杂交实验。
7.(必修二10页旁栏思考)从数学角度看,(3∶1)的展开式为9∶3∶3∶1,即9∶3∶3∶1的比例可以表示为两个3∶1的乘积。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其性状的数量比都是3∶1,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这无疑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3∶1)。
8.(必修二29页图2—10上)摩尔根的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9.(必修二30页小字部分)用特定的分子,与染色体上的某一个基因结合,这个分子又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10.(必修二31页拓展题)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但能出生的三体综合征患者的种类极少,原因就是很多种类的三体患者在胚胎时期就死亡了,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减少了物质和资源的浪费。
11.(必修二36页)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显性伴性遗传病,当女性的基因型为XX、XX
DDD
Dd
2
2
时,都是患者,但后者比前者发病轻。男性患者的基因型只有一种情况,即XY,发病程度与XX相似。
12.(必修二36页最后一段)人的血友病,芦花鸡羽毛上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雌雄异株的植物(如杨、柳)中某些性状的遗传都是伴性遗传。
13. (必修二38页拓展题)在2 000~3 000只白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 000~3 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怎样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如何验证?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在2 000~3 000个细胞中,有一次发生了差错,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结果产生的卵细胞中,或者含有两条X染色体,或者不含X染色体。如果含XX卵细胞与含Y的精子受精,产生XXY的个体为白眼雌果
ww
ww
DD
蝇,如果不含X的卵细胞与含X的精子受精,产生OX的个体为红眼雄果蝇,这样就可以解释上述现象。可以用显微镜检查细胞中的染色体,如果在上述杂交中的子一代出现的那只白眼雌果蝇中找到Y染色体,在那只红眼雄果蝇中找不到Y染色体,就可以证明解释是正确的。(果蝇XXY是雌性,XO为雄性,Y不可靠,但对哺乳动物有Y即雄性) 13.(必修二40页思维拓展1) 性别和其他性状类似,也是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影响的,性反转现象可能是某种环境因素,使性腺出现反转现象的缘故。子代雌雄之比是2∶1。
14.(必修二90页倒数第二段)苯丙酮尿症的原因是患者的体细胞中缺少一种酶,致使体内的苯丙氨酸不能沿正常途径转变成酪氨酸,而只能转变成苯丙酮酸。苯丙酮酸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对婴儿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15.(必修二96页四思维拓展)1.酶① 或 酶⑤ 、2.酶③ 3.3.提示: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白化病等遗传病是由某些缺陷基因引起的,这些基因的产物可能是参与代谢途径的重要的酶。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调控生物体内物质的代谢途径,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ww
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1.(必修二80页问题探讨)当DNA分子复制出现差错时,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DNA编码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2.(必修二81页思考与讨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能够遗传,突变后的DNA分子复制,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带有突变基因的生殖细胞,并将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3.(必修二81页)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 4.(必修二81页旁栏思考)在强烈的日光下要涂抹防晒霜,做X射线透视的医务人员要穿防护衣的生物学原理是紫外线和X射线易诱发基因突变,使人患癌症。
5.(必修二82页第一段)即使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基因突变也会由于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原因自发产生。
6.(必修二82页批判性思维)对于生物个体而言,发生自然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但是,一个物种往往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就整个物种来看,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产生的突变还是很多的,其中有不少突变是有利突变,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因此,基因突变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7.(必修二82页最后一段)基因突变可能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
有害,但有些基因突变,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
8.(必修二83页思考与讨论2)如果要保证子女中有两个所有基因完全相同的个体,子女的数量至少 需要有2+1个个体。
9. (必修二84页拓展题1和2)拓展题1:放疗或化疗的作用是通过一定量的辐射或化学药剂干扰肿瘤细胞和癌细胞进行DNA分子的复制,使其产生基因突变,从而抑制其分裂的能力,或者杀死癌细胞。放疗的射线或化疗的药剂,既对癌细胞有作用,也对正常的体细胞有作用,因此,放疗或化疗后病人的身体是非常虚弱的。
拓展题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这说明,在易患疟疾的地区,镰刀型细胞的突变具有有利于当地人生存的一方面。虽然这个突变体的纯合体对生存不利,但其杂合体却有利于当地人的生存。
10.(必修二85页图)果蝇的缺刻翅是因染色体缺失引起,其棒状眼是因染色体片段增加引起,染色体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11.(必修二88页实验)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的作用;95%酒精:冲洗卡诺氏液且冲洗2次;解离液:盐酸和酒精,使细胞彼此分离;解离后漂洗(一定注意顺序)——清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也是碱性染料——染色;低温处理——4℃不是零下低温,低温诱导的原理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以及细胞分裂,但不抑制着丝点的分裂,所以有些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改变的细胞(因为低温处理时,不是每个细胞都恰好处在有丝分裂的前期)。
12.(必修二89页拓展题)1.西瓜幼苗的芽尖是有丝分裂旺盛的部分,用秋水仙素处理有利
于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从而形成四倍体西瓜植株。3.三倍体植株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因此,不能形成种子。但并不是绝对一颗种子都没有,其原因是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4.替代年年制种获取无子西瓜的方法一是进行无性繁殖。将三倍体西瓜植株进行组织培养获取大量的组培苗,再进行移栽。方法二是利用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未受粉的雌蕊,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无种子的果实,在此过程中要进行套袋处理,以避免受粉。
13.(必修二96页技能应用)X射线照射野生型链孢霉能使其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维生素则立即能生长,说明基因突变可能影响了酶的合成从而影响了维生素的合成。
14.(必修二98页前三段)选择育种:利用生物的变异,通过长期选择,汰劣留良,培育出优良品种。缺点: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
15.(必修二110页问题探讨) 1.这是拟态现象,使枯叶蝶不易被天敌发现。2.枯叶蝶的祖先种群中出现翅似枯叶的变异个体后,由于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这种变异的
46
个体生存和留下后代的机会多,久而久之,使这类蝴蝶具有翅似枯叶的适应性特征。3.这与对枯叶蝶适应性的解释看似矛盾。其实,翅色鲜艳的蝴蝶可能具有其他防御敌害的适应性特征,如翅上有类似猛禽眼睛的眼斑,等等。
16.(必修二112页旁栏思考题)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达尔文为什么还同意获得性遗传?这是由于受当时遗传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清楚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17.(必修二113页基础题2)解释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就有抗药性强的变异。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不占优势;使用抗生素以后,抗药性弱的个体大量死亡,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机会产生更多的后代,一段时间以后,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就会下降。这一解释未能深入到基因水平,没有说明基因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
18.(必修二114页)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但研究生物的进化不能只研究个体表现型,还必须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间接作用是基因型,根本上还是选择基因导致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19.(必修二118页基础题4+拓展题2)基础题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如果没有突变,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也就没有意义,生物就不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也就不可能进化。
拓展题2.提示:如果气候等其他条件也合适,并且这个种群具有一定的繁殖能力,该种群的个体数会迅速增加。否则,也可能仍然处于濒危状态甚至绝灭。
20.(必修二122页技能训练)1.假说甲: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假说乙: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发生混杂在一起。2.假说甲没有考虑到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也没有考虑洪水的作用。3.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4.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
21.(必修二123页小字)“收割理论”指捕食者往往优先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指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并不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
22.(必修二124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它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3.(必修二129三技能应用)中间体色可能与环境色彩较接近,这样的个体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多,相应的基因型频率较高。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导致中间体色个体较多。
专题四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9讲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必修3P17“思考与讨论”)神经元的组成及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之间的关系: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多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必修三----P17页思考与讨论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必修三----P17页思考与讨论3):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不能完成,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传出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必修三----P17页思考与讨论4):脊髓参与的反射包括蛙的搔扒反射以及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
5.(必修三----P19页思考与讨论):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6.(必修三----P19页相关信息):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等)、一氧化氮等。
7. (必修三----P20页资料分析):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原因是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其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该实例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8.(必修三----P 22页拓展题):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电流沿导线的传导都表现
为电位差,但电流沿导线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动形成的。
9.(必修三----P24“资料分析”讨论2)斯他林和贝利斯获得的科学发现:一是发现促胰液素;二是发现不同于神经调节的另一种调节方式——激素调节。
10. (必修三----P25思考与讨论1血糖补充途径):血糖会随时从储能物质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化等得到补充。
11.(必修三----P25思考与讨论2饭后降低血糖的途径):被吸收到体内的葡萄糖部分合成糖原储存起来了,部分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还有一些被氧化分解了,所以血糖含量很快恢复正常。
第10讲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免疫调节
1.(必修三----P3“相关信息”):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其中的液体成分主要是组织液;磨出的“血泡”中的液体主要成分是组织液,还含有血细胞。
2.(必修三----P3思考讨论1-----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必修三----P3思考讨论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异同点)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不同点:①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②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③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4.(必修三----P4讨论1---表中的物质按照化学性质归类):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Mg、Fe、Cl、HPO4、SO4、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5.(必修三----P4讨论2---血浆中的其他物质):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
+
2+
2+
2+
-2-2-
6.(P4讨论3):血浆中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7.(P4讨论4-----血浆中的HCO3和HPO4的作用):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8.(必修三----P4“边角知识”-----生理盐水):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9.(必修三----P5思考讨论2--- HCO3的形成):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HCO3通过与细
---2-
+-
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10.(必修三----P5思考讨论3---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11.(必修三----P5思考讨论4--- 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怎样排到体外):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12.(必修三----P7问题探讨1---血浆生化指标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
13.(必修三----P7问题探讨2---血浆生化指标指,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14.(必修三----P9思考讨论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只喝水、不补充盐的危害):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15.(必修三----P9与社会的联系----有关 “空调病”):空调病是指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中而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症状的疾病。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环境中过冷的温度刺激,会导致人体调节温度的能力和下降;而多数人使用空调时方法不正确,没有及时开窗通风或者定期清洗空调过滤网,会导致空气中残留各种病毒和细菌,更容易导致抵抗力降低,从而出现各种感染性疾病。
16.(必修三----P11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 17.(必修三----P35问题探讨1):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18.(必修三----P35问题探讨2):人体依靠激素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
19.(必修三----P36资料分析1---体液中HIV浓度与T细胞多少的关系):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20.(必修三----P38旁栏思考)接种疫苗不能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因为疫苗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会发生变异,有些传染病的机理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或者是还没有研制出针对这些疾病的疫苗。
第11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
1.(必修三----P46问题探讨2阳台上植物向窗外生长的原因及意义):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2.(必修三----P46旁栏思考):分别遮盖胚芽鞘尖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尖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尖端。这说明,是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3.(必修三----P47旁栏思考--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的原因):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4.(必修三----P47旁栏思考):温特提出生长素的概念,但是没有提取出生长素。 5.(必修三----P48“知识链接” 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比较): 合成部位 作用部位 运输途径 化学本质 植物激素 无专门的分泌器官 没有特定的器官 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有机小分子 动物激素 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 特定的器官、细胞 随血液循环(体液)运输 蛋白质类、固醇类、氨基酸衍生物等 6.(必修三----P49 “技能训练”):
(1)这个实验的设计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2)从实验结果到结论之间的逻辑推理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
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3)对实验方案的改进: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
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7.(必修三----P51“探究”预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预实验也必须像正式实验一样认真进行才有意义。
8.(必修三----P52“拓展题”1):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近地侧的浓度高。对于植株的茎来说,这个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生长,因而近地侧的生长较快,植株的茎就向上弯曲生长。同样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对于植株的根来说,却会抑制生长,因而,根部近地侧的生长比远地侧的生长慢,根就向下弯曲生长。如果是在太空的空间站中生长,植株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是水平生长。
9.(必修三----P52“拓展题”2):因为人尿中含有微量的生长素,人尿中的生长素来源于植物性食物,人体中不含有水解生长素的酶,不能使其分解,只能随尿排出。将黄泥反复浸到尿液中再晒干,黄泥中就会吸附一定的生长素。用这样的黄泥封裏枝条,就能利用其中的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
10.(必修三----P55“资料分析”1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例子):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促进苋、芹菜等的营养生长,增加产量。用NAA促进甘薯、黄杨、葡萄的生根;对苹果、鸭梨进行疏花疏果,促进脱落;对棉花进行保花保果,防止脱落。用乙烯利促进黄瓜、南瓜的雌花分化;促进香蕉、柿、番茄的果实成熟。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
11.(必修三----P55“资料分析”3):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得当,不会影响产品品质,甚至可以改善品质。例如,适当施用GA可以提高葡萄品质。如果使用不当,或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则有可能影响产品品质。例如,用2,4-D处理番茄增加坐果后,如果不配合整枝施肥,会出现果实多而小的情况;为提早上市而采摘远未成熟的柿子再催熟,其果实品质就不一定好。
12.(必修三----P56“拓展题”1):因为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能使种子中的脱落酸降解。没有了脱落酸,这些种子就不会像其他种子那样休眠了。然后,大雨天气又给在穗上的种子提供了萌发所需要的水分,于是种子就会不适
时地萌发。
13.(必修三----P58“技能应用”):通过预实验找到使用的大致浓度范围,然后缩小浓度梯度,重复试验,直到找到最适浓度。除了浓度以外,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有:适用于哪些庄稼的除草,能除哪些杂草,使用时间,药物毒性及残留,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者及其他注意事项等。
专题五 生物与环境
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1.(必修三----P 61页“讨论”1):“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
2.(必修三----P61页“讨论”2):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 (必修三----P61页“讨论”3):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必修三----P61页“讨论”4 ):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5.(必修三----P 页“ ”1):2.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6.(必修三----P 63页“思考与讨论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
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7.(必修三----P64页“拓展题 ”1):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8.(必修三----P64 页“拓展题 ”2):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
9.(必修三----P66页“旁栏思考 ”1):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不够精确。
10.(必修三----P66 页“ 旁栏思考”2):呈现K型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11.(必修三----P67页“旁栏思考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2.(必修三----P67页“ 思考与讨论”):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13.(必修三----P69 页“基础题 ”):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
14.(必修三----P73 页“资料分析 ”讨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
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15.(必修三----P 73页“ 资料分析”讨论3):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16.(必修三----P 73页“ 资料分析”讨论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资料1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17.(必修三----P 77页“ 拓展题”1探究几种植物的根系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1)选择能适应同一环境,大小生理状况等基本一致的植物甲和植物乙若干,甲乙两种植物均分为两等分;(2)实验组:将植物甲的一部分与植物乙的一部分均匀混种于适宜的环境中,植株之间保持适宜的间距;(3)对照组:再将植株甲和植株乙的另一部分单独种植于与实验组相同的环境中,植株之间的间距与实验组相同;(4)其他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适当时间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植株根系的长势。
18.(必修三----P 77页“拓展题”2):“螟蛉有子,蜾蠃[guǒ luǒ]负之”体现的是捕食关系。
19.(必修三----P 78页“思考与讨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0.(必修三----P 78页“思考与讨论”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21.(必修三----P 78页“思考与讨论”3):在森林阶段能找到地衣等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第13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必修三----P88页“旁栏思考”):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不能说是一个系统,因为不同种
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理,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也不是一个系统。
2.(必修三----P89页“思考与讨论”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各种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3.(必修三----P92页“拓展题”):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农田和立体果园,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
4.(必修三----P93页“问题探讨”):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维持的时间更长。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5.(必修三----P95页“ 资料分析”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6.(必修三----P96页“旁栏思考”有关生物数量金字塔):一般情况下,也是金字塔形。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量。当然,总的来看,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还是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多。与此同理,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倒置。
7.(必修三----P97页“调查”问题5):农民对秸秆的传统处理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农业提出了综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秆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
8.(必修三---- P97页“调查”问题6):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9.(必修三---- P97页“调查”问题7使能量得到更充分利用的措施):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10.(必修三----P101页“旁栏思考”): 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11.(必修三----P104页“拓展题”为何要向农田中补充氮肥):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12.(必修三----P107页“ 资料分析”讨论1):如果没有信息传递,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飞行,莴苣、茄、烟草种子的萌发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13.(必修三----107页“ 资料分析”讨论2):通过信息传递,雌雄个体能相互识别、交配,保证种群的繁衍。
14.(必修三----107页“ 资料分析”讨论5信息传递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信息传递对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义。
15.(必修三----P113页“拓展题” 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与稳定性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越简单,则调节平衡的能力越弱。例如在马尾松纯林中,松毛虫常常会产生爆发性的危害;如果是针阔混交林,单一的有害种群不可能大发生,因为多种树混交,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随之增加,进而限制了该种害虫的扩展和蔓延。
16(必修三----P122页“拓展题 ”2):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都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以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便大力开展有利于环保事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改造;对于近期无望解决环境污染的企业,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法并妥善实施“关”、“停”、“并”、“转”。
专题六 选修部分
第14讲 生物技术实践
1. [选修1P4?]
应该先洗葡萄,后除枝梗。这样可以防止葡萄皮上的微生物污染葡萄汁。 应该从清洗、榨汁、发酵和包装等多个方面防止杂菌污染。
最适酵母菌生活的温度是18-25℃,最适醋酸菌的℃温度是30-35℃。
在发酵初期,要让酵母菌快速增殖,酵母菌进行分裂增殖时,是需要进行有氧呼吸的。 2.[选修1P6?]
豆腐长白毛是霉菌等在豆腐上形成的菌丝。 王致和撒盐腌豆腐的目的是防止豆腐腐烂。
王致和做腐乳的方法基本可以概括为:培养霉菌——加盐腌制——香料调味——装瓶。 3.[选修1P9?]抗生素会杀死乳酸菌。
4.[选修1P10?]腌菜中含有亚硝酸盐,会致癌。泡菜坛中的白膜是酵母菌等杂菌污染形成的。
5.[选修1P15?]还可以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从而防止实验室内细菌传染物体被带出实验室。 6.[P选修116?]
(1)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用干热灭菌; (2)玻璃用灼烧灭菌、试管、烧瓶和吸管用高压蒸汽灭菌; (3)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用消毒液消毒。
7.[选修1P22?]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某个稀释浓度下多个平板上的菌落的平均数÷涂布平板时稀释液的体积×稀释倍数。
8.[选修1P24?]在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的细胞数量是不同的,为了保证稀释接种后,平板上菌落数在30-300个之间,要选择合适的稀释倍数。测定土壤中的细菌总数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稀释倍数是不相同的。
9.[选修1P28?]微生物在自然界自然会在适于其生存的环境中聚集,所以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有较多的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将滤纸埋在土壤中可以富集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滤纸不能埋太深,应保持在10CM以内,因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需要氧气。
10.[选修1P29?]能适应选择培养基的微生物生存下来了,不适应选择培养基的微生物死亡了,适应选择培养基的微生物因没有了其他微生物的竞争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因此微生物可以通过选择培养“浓缩”。
11.[选修1P44?]在混合苹果泥和果胶酶之前,将两者分别调到相应的温度保持恒温,以便在其混合后温度不变。在探究温度或pH对酶活性影响时,需要设置对照。探究温度或pH对酶的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空白对照组的自变量的温度设为室温或pH=7,无关变量与其他组相同。A同学将温度或pH作为自变量,控制加酶量、果汁量等因素不变。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B同学 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与A同学相同。滤出的液体越多或果汁越清,则说明果胶被分解得越快,越彻底,说明酶的活性越高。当探
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是自变量,PH、加酶量,加果汁量等保持不变。 12.[选修1P46?]普通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此外还有无机盐助剂,香精等。 13.[选修1P47?]选择洗涤剂要考虑洗涤效果,还要考虑环境污染、价格等因素。 14.[选修1P55?]加入蒸馏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而胀破。加入洗涤剂的作用是除去细胞膜上的脂质成分,加入食盐是形成高浓度食盐溶液,使DNA溶解在高浓度食盐溶液中,同时使一部分蛋白质发生盐析而形成沉淀。
如果研磨不充分,部分细胞中的DNA没有完全释放,导致提取的DNA量偏少。 此步骤的滤液中有水、无机盐、一些小分子有机、DNA、少量蛋白质等。
在高浓度的食盐溶液中DNA溶解,此时可将发生盐析的蛋白质除掉;在0.14mol/L食盐溶液中DNA析出,但可溶的蛋白质等物质又可与DNA分离,通过反复溶解和析出DNA,就利用了蛋白质等杂质与DNA在不同浓度的食盐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将它们分开。
第15讲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
1.[选修3P4?]原核生物没有DNA修复系统,限制性内切酶在原核细胞中阻止外源基因破坏自身DNA。
2.[选修3P4寻根问底]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不是一回事。DNA连接酶只能把一个DNA分子上断裂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用于DNA修复,而DNA聚合酶是把一个新形成DNA上所有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用于DNA复制。
3.[选修3P4?]能把目的基因带入受体细胞,能自我复制且在宿主细胞内稳定存在,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位点,具有标记基因。
4.[选修3P9寻根问底]直接从含目的基因的生物体内提取目的 基因也是可以的,但生物体内的基因非常多,从中找到需要的目的基因工作量很大,但通过基因文库来找目的基因就方便多了,相当于一个通过检索系统在图书馆中找自己需要的书。
5.[选修3P9寻根问底]目的基因在寄主细胞内稳定存在并正常表达需要很多条件,所以需要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以满足这些条件。将所有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内有可能被降解而不能存在,有可能不能复制,有可能不能表达。
6.[选修3P21?]假如某位心脏病人换上了经过改造的猪的心脏,有可能遭到歧视。 7.[选修3P26?]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一项重大的科学命题。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深入研究将是对蛋白质工程的有力推动和理
论支持。我国科学家领衔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是国际上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计划。
8.[选修3P26?]对蛋白质进行改造应先通过对基因进行操作来实现,利用基因工程可以大规模生产需要的蛋白质。
9.[选修3P38思考与深究]1.番茄——马铃薯超级杂交植物虽然具备两个物种的遗传物质,但这些遗传物质的表达相互干扰,不能像马铃薯或番茄植株中的遗传物质一样有序地表达。
10.动物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理论是可行的,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再将两细胞用电激或振荡等方法融合,最后选出杂交细胞。
11.[选修3P40讨论]人工种子可以孤雌(或雄)生殖,可以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可以具有无限的繁殖能力。
人工种皮内应该有胚发育所需要的水、无机盐和有机营养等条件,为促进种子胚状体的生长发育,还可在人工种皮中添加植物激素。
12.[选修3P42思考与深究]1.植物组织培养可用于生产植物性药物或扩大繁殖。 13.人工种子的制备流程图如下:
14.植物花药组织培养成正常植株的实验流程图:
15.[选修3P44?]说明细胞间的物质主要是蛋白质。用胃蛋白酶不行,因为胃蛋白酶只适合在较低的pH条件下催化反应,而在此条件下,细胞会死亡。
16.[选修3P44刨根问底]胰蛋白酶可将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水解掉,但不能水解磷脂,所以用胰蛋白酶处理细胞不会把细胞消化掉,但处理时间也不能太长。
17.[选修3P46讨论]1.体外培养细胞需要提供糖类、氨基酸和脂类三大类营养物质,和一定量的无机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18.体外培养还需要适宜的温度、适宜的PH和气体环境。环境条件需要是无菌和无毒的环境。
19.[选修3P46讨论]血精中含有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和激素等物质,还含有多种未知的促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为细胞生长提供营养和调控细胞生长。
20.[选修3P49讨论]1卵母细胞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会对移植的核的遗传物质的表达造成干扰。
21.10代以内的细胞是年轻的细胞,遗传物质更容易表达,移植更容易成功。
22.核移植生产的克隆动物不是对体细胞供体动物的100%复制,因为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还有少量来自细胞质。 23.[选修3P50思考与探究]
(1)分化程度低的细胞更易于培养,因为其基因幼龄动物组织增殖能力强,分裂旺盛。 (2)动物细胞培养不需要历脱分化过程。因为动物细胞分化是不可逆的。
(3)保护大熊猫及其生存环境是保护大熊猫的最好措施。因为这是最有效,也是花费最
少的保护方式。
(4)体细胞核移植现在还存在成活率低,核移植形成的个体有些生理缺陷等问题。 24.[选修3P55思考与探究] (1) 原 理 方法步骤 酶解法去壁后诱导原植物体细胞膜流动生质体融合,形成杂种物理方法 细胞杂性和植物细体细胞再经过组织培化学方法 交 胞全能性 养形成杂种植株 种植株 植物植株 育优良性状的杂诱导成杂种亲和的障碍,培诱导方法 结 果 用途或意义 克服远缘杂交不动物细细胞膜流动分散成单个细胞后诱物理、化学、形成杂种细培育杂种细胞或胞融合 性 导细胞融合 生物方法 胞 大量获得细胞产品 (2)B淋巴细胞能产生专一性抗体,而骨髓瘤细胞能无限增殖,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专一性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3)杂交瘤细胞技术可用于快速、大量生产蛋白质类药物。
第16讲 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
1.[选修3P62讨论]
(1)不是浪费,这是为了保证卵子能受精。
(2)精子的细胞核留下来是保留了遗传物质,线粒体保留下来是为了满足精子运动的需
要。精子的线粒体集中在尾部也是为了便于精子运动。
2.[选修3P63讨论]
(1)一个卵泡中有一个成熟的卵子。 (2)排卵是指卵子从卵泡中排出;
(3)刚排出的卵子不是成熟的,它在输卵管中继读发育,在输卵管的壶腹部与精子受精。 3.[选修3P64?]体外受精时,将卵母细胞取出后应将其置于与输卵管相似的环境中,等其进一步成熟。
4.[选修3P72奇思妙想]可行。 5.[选修3P63讨论]
(1)对供体母畜和受体母畜进行注射孕激素,进行同期发育处理,可使两者胚胎在移植
前后所处的生理环境保持一致。 (2)这个概括是正确的。
6.[选修3P79?]内细胞团会发育成个体的组织器官,若内细胞团不均等分裂,经胚胎分割形成的两个胚胎发育程度不一,两者因竞争母体的营养而导致个头小的胚胎发育不良。 7.[选修3P92讨论]
(1)不支持,这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歧视。
(2)人的造血干细胞是不断更新的,若不捐献,也会因老化而死亡,捐献不会对身体造
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