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问题学生的主要因素及解决策略
学生因受不良风气等影响,出现价值观混乱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问题学生的存在,对于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具有重大不良的影响。因此,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的关注。对于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如果教育引导准确,他们就会向正常行为转化,而如果不加以引导而是放任自流,导致最佳教育时机失去,那么这些问题行为就会向更加不良的行为转化,更有甚者会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问题学生的内涵
“问题学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兴起对问题学生的研究。国内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学生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目前尚无学术界公认的较为权威的统一的界定。
陈桂生认为“问题学生”就是指那些难以管理或拒绝教师管理的学生[1]。王晓春将“问题学生”定义为,在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学生[2]。本文所指的“问题学生”是指与同级或同龄的学生相比,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和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学习、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有严重障碍的学生。 二、问题学生的成因
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多半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从众多因素当中,我们概括出四种主要影响因素,即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影响。 1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就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家长的性格特点、生活态度、道德品质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性和习惯的养成,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对孩子的期望水平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是家庭教育失误的主要问题。监护人的监管不当,是导致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只注意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却无暇顾及他们的精神世界[3]。 2学校教育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学校迫于升学压力,过于重智育,而轻视德育;重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不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如此重视智育的社会背景下,导致的是教师评价学生方式过于片面。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不闻不问。教师自身素质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里的教师素质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很丰富,但教师技能却
不够,教育方法单调呆板,只会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上课无激情,如此一来便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厌学情绪。 3社会教育
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的背景下,想要摆脱外界不良影响是很难的。社会各领域都在进行变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种压力增大,伴随着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越来越大,这种过度期待导致孩子精神压力过大,进而产生焦虑、挫折、紧张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学生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进而产生了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容易给学生带来读书无用的心理,社会道德的沦丧导致学生丧失了对善与恶的辨别能力。如今网络发达的时代,网络改变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使得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冷漠。不少电视、网络、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宣扬各种金钱、暴力、凶杀等现象,这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4]。 4自身原因
由于学业的压力,导致学生出现神经过敏、焦虑不安、情绪不稳等症状不在少数。这些症状如果未及时得到解决,往往发展为焦虑症,无处排解往往是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之一。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的学生,往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