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学生 【答案】D 【解析】学生
21. 王建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没有直接提出批评,而是表扬认真听讲的冯军。王建看了看冯军,也开始认
真听讲了。该老师使用的课堂处理方法是( )
A.直接干预B.替代强化C.团体警觉D.处理转换 【答案】B 【解析】替代强化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22.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答案】错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因此,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课程计划,所以本题说法错误。2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答案】错 【解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但并不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是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具体地讲: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4) 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
(5)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同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说遗传在人的发展
中起决定作用的说法是错误的。
24.问题解决不受情绪影响 【答案】错
【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的特征、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迁移、原型启发、动机强度以及情绪等等。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往往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人们对活动的态度、责任感等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一样。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所以说,情绪影响着问题解决,故题干这种说法错误。25.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 【答案】对
【解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健康与疾病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并不是某种固定、永恒不变的状态,它会因为社会、生物等方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所以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故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26.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答案】略 【解析】
(1) 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
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 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 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
的效果。
(4) 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
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 语言艺术:讲普通话、清楚、抑扬顿挫等。
(6) 气氛热烈:是指课堂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
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7) 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
(8) 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
27.简述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 【答案】略 【解析】
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在掌握有关美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3)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8. 简述元认知策略的种类。
【答案】略
【解析】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1)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3)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9.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答案】略
【解析】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1)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 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
(3)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
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
一致。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8 分,共 36 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30.材料:
王晓是我班一名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当其他同学在课堂上求知若渴地学习时,他却经常开小差,时而做出古怪的动作,发出干扰的声音,时而在教材上临摹插图,毫不在乎老师的批评,在多次苦口婆心劝说无效后,我决定换个思路。
经过细心观察,我发现他在班上没有一个朋友,谁也不爱理他。课间,他四处溜达无所事事,偶尔趁人不备拍打一个同学的背后迅速逃离。透过这一幕,我看到了他自暴自弃的背后对友情为了转变他在同学中的不良形象,我创造时机对他表扬、这种积极地评价果然有效。他的书写从“在草”变“涂草”,作文从数行到一页,学习有了较明显的进步。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的一篇作文有些新意,就帮他输入电脑并加以润 色,在班级网页上展示,结果被同学们热烈“点赞”。他绘画有基础,我请美术老师私下指点,他的画也上了学校的展板。同学们开始对他另眼相看,他也找回了一些自信。
在此基础上,我策划开展“伸出手、不抛弃”的班级活动,先在班干部中讨论了与王晓交友的行动计划。班干部动起来了,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关注他、帮助他、跟他交流、找他玩的同学也渐渐多起来了,被他欺负而打小报告的同学逐渐少了,他为引发他人关注的恶作剧也逐渐没有了,他终于融入了这个班集体,成为班上积极的一员,我们班也因此获得了“包容友善先进班集体”的称号。
问题:
材料中这位老师贯彻了哪些德育原则(8 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10 分) 【答案】略 【解析】第一问:
材料中的“我”贯彻了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问:
(1) 疏导原则,要求教师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材料中,“我”在面对王晓经常开小差、捣乱等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发现他的优点,对他进行表扬鼓励,体现了疏导原则。
(2)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依靠、发扬学生自
身的优点,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缺点和不足。材料中,“我”创造时机对他表扬,对创新性作文进行鼓励,发扬他绘画的优势,帮助他找回自信,正是在依靠王晓的优势开展德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转变。
(3)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
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材料中,“我”对王晓的教育从最开始苦口婆心劝说却无效果到通过观察了解王晓的内心需求,再到根据王晓的特点用各种方式对王晓进行教育逐渐收到良好的效果,正是因为所有的教
育方式都具有针对性,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4)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这要求教师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间接地影响个人,同时利用个人力
量影响集体的发展。材料中,“我”通过班干部开展“伸出手、不抛弃”的活动,号召全班同学积极帮助王晓,这正是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个别人的体现。在帮助王晓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积极努力,班级凝集力得到提升,最终获得“包容友善先进班集体”的称号,这是通过个人影响集体的体现。
总之,材料中的“我”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坚决不放弃任何一名同学,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方法,促进全班同学的进步。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也应该向材料中的老师学习, 灵活、合理的运用各种德育原则。
31.材料:
晓宁平时没有复习的习惯,还有一周就要期末考试了,他开始着急起来,并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他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反复背诵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只要有时间他就去背—背外语单词,背课文,背语法,背数学、物理公式和化学方程式等,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连课间休息也不放过,从晚上背到深夜,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接着背,以致到了头昏脑胀的地步。他从没有哪次考试像这次考试下这么大的功夫自以
为一定能考出好成绩,然而,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各门功课成绩都很不理想。他失望,百思不得其解,到底 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问题
(1)简述学生应该如何有效进行复习。(12 分) (2)请指出晓宁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 分) 【答案】略 【解析】
(1)学生有效复习的方法如下:
第一,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来进行复习。一般来说,当天学过的内容要在当天之内进行复习。
第二,合理分配时间。高效利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减少抑制干扰。
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其中综合识记效果最佳。在期末复习全学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
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避免单一的机械识记,可以有效结合意义复习。 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第七,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 150%时,效果最佳。(2)晓宁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做到及时复习和经常复习。及时复习是指学完知识之后马上进行复习。材料中,临近考试前
一周,晓宁才开始着急复习,表明他在平常学习过程中没有及时复习和经常复习。
第二,未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合理的计划。材料中,晓宁只要有时间就开始背诵,而且各种内容都背诵, 表明其对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都未合理安排。
第三,复习方法单一,机械背诵。材料中,晓宁认为只要反复背诵就能取得好成绩,而且仅使用这一种方法,说明他复习方法单一,只是机械背诵。
第四,没有做到将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材料中,晓宁从早上背到深夜,而且只要有时间就去背诵,连课间都不放过。
第五,未排除抑制干扰。材料中,晓宁背诵内容时,是将所有学科的内容都放在一起背诵,容易造成学科之间以及相似内容的干扰,所以导致背诵和复习的效果不佳。
第六,学习动机过高。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材料中,离考试只有一周,晓宁又发誓要取得优异成绩,动机过强,造成头昏脑胀,复习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