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历史不再遗憾:嘉兴人的“马家浜情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历史不再遗憾:嘉兴人的“马家浜情结”

新华网浙江频道( 2009-10-04 09:24:59 ) 来源: 嘉兴日报 编辑: 顾颖

嘉兴市博物馆,“嘉禾之源·马家浜文化”展区。

“马家浜人用来生产劳作的石锛、骨镞、骨锥、骨凿和网坠;生活中的常用品陶豆、腰沿釜;象征着权力和财富的玉玦、玉璜……”

对马家浜文化一直关注的市博物馆馆长葛金根,在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馆藏“国宝”的同时,不时显现出些许遗憾:“作为江南文化的发源地,马家浜文化是嘉兴目前所知最早的本土文化基因,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传承马家浜文化。可惜,目前嘉兴还没有专业的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更没有专业的马家浜文化研究人员……”

凝视着这些散发着浓郁史前文明气息的嘉兴先民生活、劳作用品,记者惊讶于马家浜人智慧和创造,仿佛走进了一个时空隧道,回到了七千年前稻花飘香、牛羊成群、鱼儿欢跳的马家浜,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幕幕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和劳动的场景。马家浜,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地名,而是一段可读、可视、可触摸的广阔的史前文明空间。 史前文明从荒野里走来: 50年前惊世发现

1959年初春的某一天,在嘉兴城南的南湖乡天带桥村一个名为马家浜的田野上,备战春耕的社员们正在挖坑沤肥、挥铲抡锄的瞬间,意外地发现大量兽骨和古代遗物,虽然社员们并不知道,他们惊醒的是一片七千年前辉煌一时的文明。

同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委员会与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大学历史系、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等6个单位,组成考古队开进马家浜,开始了令人瞩目的发现之旅:

在总计2l3平方米的发掘遗址上,共出土骨器53件、石器12件,同时还出土了很多玉器、陶器和兽骨。

令人惊奇的是,在马家浜考古发掘现场,还发现了南北7米,东西3米的长方形房屋遗迹。房基为椭圆形凹坑,里面还有与现在的南湖菱相仿的碳化圆角菱。

最让人震惊的发现是马家浜人的墓葬,当时共出土了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随葬品,生产工具置于腰部,装饰品置于头部,陶器位置不一。

尽管马家浜的首次惊艳亮相足以让世人震惊,但遗憾还是接踵而来:囿于当时“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的一元论认识,发掘马家浜遗址时,考古人员把它作为“吴越古战场”加以认识考证,远没有达到这里是史前文化遗址的认识高度。更让人遗憾的是,当地农民害怕出土的骨架给他们带来晦气,半夜起来把这些“马家浜人”偷偷捣毁丢到河浜里去了。 马家浜文化:

艰难的正名之路

唯一庆幸的是,作为对考古事件的回应,1959年5月新华社发了消息,并记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要闻录》。

马家浜遗址的发掘工作就这样中止了,但文物考古界围绕马家浜文化归属的争论却拉开了序幕。

在马家浜文化正式命名的1977年之前,由于马家浜文化的遗址发现并不多,资料相对较少,其中以首个发掘的邱城下层和草鞋山第八至第十层的资料比较丰富,所以考古界曾有“按照当时确定考古学文化的标准及其命名习惯,应该将这类遗存命名为‘邱城文化’”的说法,也有人提议命名为“草鞋山文化”,甚至有人将之归入“江南青莲岗文化”。 这样的争论整整持续了16年。

科学的预见终将战胜俗见。独具慧眼的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吴汝祚先生在1975年第5期的《考古》上发文,率先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在1977年11月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学术讨论会上,由于夏鼐等考古学家的坚持,开创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划时代见解,并确认嘉兴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至此,马家浜文化才得以正式定名。 考古事实证明了这一点。随后进行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余杭吴家埠遗址、常州圩墩遗址等地的考古发掘成果,有力地证实了马家浜文化作为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代表的观点。尤其是罗家角遗址第四层的碳-14测定距今7100余年,在稻谷栽种、纺织、制陶、制造手工艺品等方面的领先创造,对于当时流行的马家浜文化是从河姆渡文化发展而来的观点,无疑是一个有力的纠正。

历史不再遗憾:嘉兴人的“马家浜情结

历史不再遗憾:嘉兴人的“马家浜情结”新华网浙江频道(2009-10-0409:24:59)来源:嘉兴日报编辑:顾颖嘉兴市博物馆,“嘉禾之源·马家浜文化”展区。“马家浜人用来生产劳作的石锛、骨镞、骨锥、骨凿和网坠;生活中的常用品陶豆、腰沿釜;象征着权力和财富的玉玦、玉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rti95bpy11cf865breu5a66i6tmb7010t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