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与隔壁蹭网,源自对知识的信仰 《钱江晚报》评
论员 项向荣 古有匡衡凿壁偷光,今有学霸房顶借网。
不久前,一张照片感动了不少网友 ——河南南阳淅川一名高三学生,因为家 里没有装网络,每天早上 8 点爬上楼顶向邻居借网上课。
类似的事例真不少,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 有一户世代 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为了让女儿顺利上网课,不得不收拾蒙古包全家迁徙找网; 在湖北宜昌, 一位爷爷拿着手机循信号找遍大山, 在山顶一处信号较好的地方为 孙女搭了帐篷上网课; 在河南洛宁县, 一名高三女生为跟上网课进度, 每天夜里 都到村委大院蹭网, 而她的老父亲则蹲在屋外一旁的墙角里, 默默陪伴女儿, 此 时,气温只有零下几度 ??
原以为,上网课是件容易的事, 没想到在一些较落后的农村, 网络和智能设 备并非像城市那样普及, 有些地方还没有稳定的网络信号。 西部某县一名干部告 诉笔者,经排查,他们县因无智能手机、无电脑、无网络等原因无法上网课的学 生,有 2000 多名。看了那么多农村孩子四处寻找信号上网课的真实故事,真想 告诉城市里的孩子们:你们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理应更加努力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身处逆境却坚持不懈追求上进,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优秀。 一套简易桌凳、一顶四处漏风的简易帐篷,那些 “凿壁偷光 ”的孩子们聚精会神学 习的样子, 真美。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必将感动并激励无数人。
追逐梦想的过程虽 然充满坎坷,但心怀梦想并付出行动必然值得敬佩。
他们无疑已经学会了最重要的东西 ——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的自律精神, 而这是很多身处舒适环境中的城里孩子未必能学会的。
杭州一高校数学老师发了一条朋友圈, 她认为,疫情过后, 学生会出现明显 的两极分化,自律的会越来越优秀,不自律的会远远落后。我想,那些 “凿壁偷 光”的孩子们必定属于前者。古语云:欲戴王冠,必先承重。凿壁蹭网学习,相 信知识能改变命运。
中华民族曾历经灾难, 但每次都能从废墟里重新站起来, 凭什么?凭的就是 对教育的重视和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阶梯, 是贫困家庭 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
当然,这张照片也提醒我们, “数字鸿沟 ”应着力填补,教育资源应该更公平 地覆盖到每一个孩子身上,特别是网络教育 “扶贫 ”不能缺位,别让任何一个孩子 掉队。
他们无疑已经学会了最重要的东西 ——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的自律精神, 而这是很多身处舒适环境中的城里孩子未必能学会的。
“停课不停学 ”要考虑乡村师生的难处 来源:红网 作者:马长军 3-03 18:38:30
近日,一则 “河南邓州一女孩因无手机上网课自杀 ”的消息引发关注。女孩的 父亲回应称,三个孩子共用一部手机曾有过争执, 但服药原因并不清楚。 紧接着, 河南省教育厅发文, 要求各地全面摸排学生网上学习情况, 准确掌握学生线上学 习硬件条件,对不具备 “上网课”条件家庭的学生,要建立精准帮扶机制。( 3 月 2 日《新京报》)
如果这个孩子确实因停课不停学却不能及时用上手机而自杀,真让人心疼。 试想,一个家庭三个孩子, 手机三个还是电视三台?别说这样一个经济拮据的家 庭,其它经济条件好的又有几个家庭能满足?而这样的家庭在农村还有很多, 甚 至有家庭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突发, 在外打工的父母没能回家, 可照顾孩子的老人 根本不会用智能手机,可能用的是 “老年机 ”,不能上网,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 这个时候这些家庭也来不及再买一部手机。 有些老人虽然拿着智能手机, 却未必 能搞清楚如何接收线上教学课程。
另外,很多乡村家庭又没有电脑,没有智能电视,为预防疫情扩散,孩子又 不方便去别人家和同学一起听课。 而且,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网络也不完善, 很多 家庭并没有使用网络电视, 线上授课的电视节目也有一些家庭不能收看。 线上教 学内容如果到学生返校时不再重复, 这些学生怎么办?虽然这种情况不多, 但这 些孩子也不能被忽视。
线上教学在城市确实没有太大问题,很多城市学生早已开始接受在线教育。 但在乡村,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不客气地说,住在城市的政策制定者推出 “停课 不停学 ”政策时,没有考虑到乡村孩子的生活现实。
“停课不停学 ”在一些乡村学校也难以顺利实施。 一些偏远的学校至今还在靠 代课教师撑场, 很多代课教师又是年龄较大的退休教师, 大多只能刷刷简单的微 信,遇到稍微复杂一点的网络技术活动就束手无策了, 很多乡村退休教师甚至没 有掌握电脑上网这样的简单网络活动,又如何应付线上教学?
疫情防控仍然很严格, 线上学习还要继续进行, 那些难以参与线上学习的孩 子究竟该怎么办?那些因在线学习导致视力受损的又该怎么办? “停课不停学 ” 政策,或许该进行调整修正了。
解决学生上网课难 不妨再 “硬核”一点
白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3月 06日 02 版) 这些天,在新
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一些学生在家上网课难的问题让人揪心。 媒体报道显示,有学生为了找到稳定信号,每天需步行 30 分钟,坐在零下 3 摄氏度的雪山山顶上网课; 有学生深夜穿着棉袄在村支部门口架起桌子蹭网学 习,被网友称为现实版的 “凿壁偷光 ”;一位爷爷寻遍大山,在山坡上一处信号稳 定的地方支起帐篷供孙女网上听课 ??
类似的情况不仅发生在偏远山村, 笔者了解到, 在西部一个省会城市的主城 区里, 20 多名外来务工者子女,因为家里没有收视条件无法正常上网课,最终 靠区教育局和广电公司联合捐赠的网络电视, 解决了线上学习的难题。 还有一些 城市的低收入家庭, 因为之前手机上网少, 没有办理流量包月套餐, 一段时间下 来为高涨的流量费犯愁。
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非四个方面: 要么没有宽带接入, 要么手机信号不稳定, 要么缺少终端硬件, 要么各项费用偏高。许多地方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拿出了 “硬 核”的做法,面对部分学生上网课难,不妨也可以 “硬核 ”一点。
工信部曾提出,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所有农村都能够村村通 宽带,弥合 “数字鸿沟 ”。疫情之下,更 “硬核 ”的手段是把建设提速,让通信基础 设施建设延伸向毛细血管的末端, 宽带网络不仅要进村, 国家要想办法进入村民 家里,让散居深山的农户拥有稳定的手机信号。
让有学龄孩子的家庭通上宽带, 或者有稳定的手机信号覆盖是当务之急, 对 有困难的家庭, 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 现实中, 绝大多数媒体披露的因为宽带和 手机信号问题上网课难的学生, 都随着通信基础设施的改善, 实现了在家上网课 的目标。不用爬雪山、不用坐在悬崖边上网课,是国家对孩子最基本的呵护。
与此同时,要鼓励没有在家上网课条件的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困难。 一所学 校在网课开通前给学生的问卷上,所有针对是否具备在家正常上网课条件的问 题,都只包含两个选项,一是 “可以”,二是 “不可以,但我能想办法克服 ”,这显 然是不科学的形式主义做法。 一些地方官员甚至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