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攻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三种好习惯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攻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三种好习惯

作者:王威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3年第36期

王威

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考试题中所占分值比例大,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师生在这一块倾注大量心血,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究其原因,除了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本身难度相对较大之外,主要是考生阅读解题的习惯和方法存在问题,容易犯“硬伤”和“软伤”两类错误。前者表现在对文章主旨领会不准确,文章思路梳理不清晰。犯这类错误的考生在答题时模糊,或者死搬硬套,或者割断分裂,或者囫囵吞枣,始终找不到答题方向。后者表现在审题、读题不认真仔细,答题缺乏必要的技巧或不够规范。这两类问题都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阅读解题习惯来解决。下面和同学们谈一谈这三种重要的习惯。

一、整体把握文本

不少同学在一轮复习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停留在肤浅阅读、泛泛理解的层面上,快速准确地把握主旨的能力不够;有的在平时阅读过程中对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不够敏感,答题时不能分清主次轻重;有的没有养成划分段落层次的习惯,不能准确分析段落间的关系,答题时毫无头绪。这都是因为缺乏整体把握的习惯。正确回答阅读题,不能只是着眼于问题本身,必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有时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也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要考虑到全篇的主旨甚至作者的风格。整体把握文本,就是在答题之前,必须先认真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本内容,弄清主题思想,梳理结构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一)把握主旨和理解情感。

高考拟题较多考查考生把握情感主旨的能力。2013 年浙江卷第15 题(“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江西卷第16 题(“请概括本文的主题”)等直接考查主题。有些题目,虽然不是直接考查主题的,但如果对主题不够了解,很难准确答题。一般说来,考查文本情感变化、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之类的题目离不开对文本主题的准确把握。这类题目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如2013 年新课标卷Ⅰ和新课标卷Ⅱ的第11 题第3 小题(题干分别为“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和“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全国大纲卷第17 题(“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等都是这两类题目。其次,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内涵的理解也离不开对情感主旨的准确把握,如2013 年浙江卷第13 题(“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四川卷第17 题(“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都是这类题目。(二)了解内容和理清思路。

近几年的高考虽然没有直接让考生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并总结大意的题目,但考查梳理情节的题目时有出现,如2013 年重庆卷第16 题(“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回答这类题目,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其次,出现频率极高、考查作用效果类的题目都离不开对文本内容和结构思路的整体把握。如果我们在答题之前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及其结构思路有了整体把握,答到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效果时会思路清晰,不会丢三落四。

二、认真审读题干

好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题干里不会存在可有可无的文字,它的每一个字词对于答题来说都有要求或限制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理解这些要求或限定。做到这些,我们就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注意题干要求,树立“提示”意识。

一般说来,题干对答题方向、范围、形式都有一些提示或要求。就答题方向说,要弄清楚题目到底要我们干什么,不能南辕北辙。要我们回答“为什么”,就不能回答“是什么”;要我们谈谈深刻含义,就不能进行表面解释。答题范围方面的提示或限制有明示,也有暗示。明示如“在第×段中”“结合全文”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域;暗示如“联系(结合)主题(文意、内容、情节等)”。从答题形式方面说,有的题目需要你先答“是不是”,再答“为什么”,不能为了图省事而将“是不是”这一环节省略;有的题目问“有哪些”“哪几个方面”,对此类题目,我们就不能将答案煮成一锅粥,而要分要点作答;有的题目明确要我们“概括”,我们就必须将有关的零碎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有的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分析,我们就不能只有简单的观点概括。如2013 年四川卷第17 题(“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从全文看”暗示了答题范围,“为什么”提示了答题方向。

(二)注意分值暗示,树立“赋分”意识。

要学会根据试题的分值来合理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比如,4 分的题一般可分为4 点或两点来表述,6 分的题可分为3 点来表述。赋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试题的难易度,对于小分值的试题,考生的思考应该简洁一些。

(三)揣摩考查思路,树立“意图”意识。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因为任何一道题,命题人都有鲜明的命题意图,审题环节中,考生明确了命题意图,理解了命题人想考什么,就能避免答非所问。如2013年北京卷第18题: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 分)

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3 分)

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4 分)

题干先创设情境,指明小结句,然后要求结合原文回答问题。第1 小题从“鲁迅的故乡环境特色”这一角度设题,命题意图为筛选概括信息,对应答题区位为原文第4 段,根据赋分推断,要概括3 点特色;第2 小题从对作家的了解这一角度设题,命题意图也是筛选概括信息,对应答题区位为原文第6 段,根据赋分推断,要概括两个方面的要点。有了这样的揣摩推断,答题时才能心中有数。

三、重视答题技巧

在一轮复习中,老师一定给我们强调过一些基本要求,如“答案必须依据原文”“问什么答什么”“分要点规范作答”“答题语言平实简洁”等,不仅如此,回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也有一些基本技巧或套路。这里强调三点:

(一)合理借用“套板反应”,形成固定的思维套路。

“套板反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对文艺创作和行文态势所做的心理分析,“套板”即“套语”。我们这里所说的“借用”,是指文学类文本答题要遵循一些基本套路。如多角度思

考作答的思路: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思考;分析作用类题型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描写人物,内容方面分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描写角度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语言方面分概括描述和细节描写……这要靠平时的训练来形成基本素养。还有要熟练掌握常见的答题句式。如从内容方面分析作用,常见句式有:“交代(描写、叙述)了……”,“使意义更加丰富充实,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渲染或烘托出……的气氛”,“揭示(表现、深化)了……的主题”,“奠定了……的感情基调”或“升华了……的情感”等。概括主旨的基本句式:“通过叙述(描写)……”,“表现(彰显)了……”,“表达(抒发)了……的情感”。这些基本套路也体现了答题的规范性。从2013 年江西卷第16 题“请概括本文的主题”的参考答案中可以得到印证:

本文通过叙述沈从文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工作、生活,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从容潇洒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的尊崇和缅怀之情。

(二)恰当选择答题方法。

一般优先采用直接摘取法(直接摘录原文词语或句子),其次选择简单整合法(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再次采用概括转换法(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原文或转换原文作答)。对于散文,题目如果涉及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则尽量用原文恰当的关键语句作答。以上文提及的2013年北京卷第18题两个小题参考答案为例:

①色彩鲜明、谨严素净以及质朴温厚的特色。(3 分)

②要点一:鲁迅创作中即使最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要点二:鲁迅性格中极严格又不乏温情的一面。(4 分)

第1 小题的答案综合运用直接摘取法和简单整合法,第2 小题主要采用了概括转换法作答。

(三)准确运用鉴赏术语作答。

经过一轮复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方式、方法、技巧方面的鉴赏常用术语,如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主要的表现手法(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象征、人称、想象、联想、欲扬先抑、情景交融等),重要的布局谋篇方法(线索、顺序、过渡、悬念、照应、详略等),常见的语言技巧或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反语、反复、反问、双关等),答题时要灵活、准确运用。以2013年浙江卷第14 题(“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的参考答案为例:

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该题答案中运用了相关鉴赏术语,答案规范准确。由此可见,规范使用鉴赏术语,有时本身就是得分点。

攻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三种好习惯

攻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三种好习惯作者:王威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3年第36期王威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考试题中所占分值比例大,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师生在这一块倾注大量心血,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究其原因,除了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本身难度相对较大之外,主要是考生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rgv51un7u7b8vd538ce5nrap1rg8p00xj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