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此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作者回忆
精选
童年迷路的经历在第11段,从第13段来看,作者将迷路又找到路的过程比喻为游子回归母语环境的感受,强调的是一种“返归家园”的安全感。“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在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引出下文的议论。
【答案】 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精要点拨 1.审题 (1)设问方式
常式提问:①某句(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分析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变式提问:①文章以“××××(内容)”开头,有什么好处?/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内容)”?
②文章以“××××(内容)”结尾,有什么好处?/请赏析文章结尾段。
③有人认为第××段是赘笔,可以删去;有人认为它有重要作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2)审题要点 审题要关注四点:
①所给句段在文内(或段中)的不同位置。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题自然不同。另外,注意所给句段的数量,如句子,是几个句子;段,是一段还是几段,段数越多,答题越复杂。
②答题角度。这一点最重要。有给定角度的,如“结构中的作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等;未给定角度的,只是笼统地问“×××(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③注意题干的暗示性。如2009年高考全国Ⅱ卷《岳桦》第14题: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该题干暗示了一个信息:插入。由此自然明白“插入”起到“补充或解释”的作用。 ④注意变式提问。如:文章为什么要从××××写起,请分析开头一段的写作意图。 2.答题 (1)答题角度
一般要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①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还要考虑与
精选
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③表达效果
a.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b.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2)答题模式 ①结构类:
a.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b.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c.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由……转而写到……。
d.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e.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②内容类:是为了写……或为了说明……(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营造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③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类: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
④读者角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强化了读者印象;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3)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
①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答题方法。
文章总有其自身结构规律和特点。开头段有开头段的作用,结尾段有结尾段的特点。同一位置必然有其共性。但是,文章又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答句段作用题时必须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共性特征,又要注意其个性特征,做到两者完美结合。试以开头句段的作用为例,其共性作用是写出了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其个性作用有:开门见山,总结全文;先言他物他事,引出主体文字;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当从具体的开头句段的特点出发。
②辨析几个易混的作用术语。
a.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将其混为一谈。像引出下文,为……
精选
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都属结构之内;像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内容之内。当然,没有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当答“为下文写……(内容)做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时,这已是含有内容、结构和表达作用了。
b.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不过,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只有这时,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c.照应与过渡。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一般距离较远。过渡是该句(段)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照应。
(4)注意与句段作用相近的题型
文中引述性、插入性材料的作用题,其答法分三点:①对当前段落的作用;②对全文主旨、结构的作用,如拓展思路,使思路灵活多变,丰富了文章内容等;③引述性、插入性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文学性、文化性等作用。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