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符合题意;
C、端午时节粽飘香,是因为粽子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氧气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B. 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C. 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及生态的平衡有重要意义 D.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氧气不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反而会使食品更容易变质,因为氧气有氧化性,易使食品氧化而变质,A不正确;
B、空气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越好,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差,B不正确;
C、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及生态的平衡有重要意义,例如氧循环可以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和有机物等,C正确;
D、分离液态空气是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而制得,该过程发生了物理变化,D不正确。故选C。
12.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向铁锈中加入稀硫酸,振荡,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变为浅绿色 B. 向氯化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C. 灼烧纯羊毛线,产生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
D. 红热的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向铁锈中加入稀硫酸,振荡,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符合题意;
B、向氯化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生成蓝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C、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不符合题意;
16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化肥和农药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使用化肥越多,农作物产量越高 B. 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以提高肥效
C. 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土壤和食品污染,因此要杜绝使用农药 D. 适当增大蔬菜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化肥过多的施用不仅对农作物造成不好的影响,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不符合题意; B、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熟石灰显碱性,铵态氮肥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不符合题意;
C、农药能杀灭病虫害,不能杜绝使用农药,应合理使用,不符合题意;
D、植物进行光和作用时需要二氧化碳,所以为促进光合作用进行,可在大栅内适当增大二氧化碳的浓度,符合题意。故选D。
14.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威廷汉和吉野彰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卓越贡献。下图是锂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
B. 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一个电子 C. 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6.941 g D. 氯化锂的化学式为LiCl2 【答案】B 【解析】
【详解】A、从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知道核电荷数是3,不符合题意;
B、由锂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符合题意;
C、由锂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知道,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单位不是g,不符合题意;
的17
D、由锂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则锂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氯元素显-1价,氯化锂的化学式为LiCl,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常用的医用酒精是体积分数为 75%的乙醇溶液,可用于杀菌消毒。乙醇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 代表碳原子,
代表氢原子,
代表氧原子。下列有关乙醇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乙醇的化学式为C2H6O B. 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6
C. 乙醇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 D. 乙醇是一种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每个乙醇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故乙醇的化学式为:C2H6O,不符合题意;
B、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6+16=46,不符合题意;
C、乙醇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6=4:1,符合题意; D、由化学式可知,乙醇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工业上用氮气合成氨气(NH3),用氨气生产硝酸,相关反应如下: ①N2+ 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②4NH3+ 5O2催化剂加热4X + 6H2O
③2NO + O2= 2NO2 ④3NO2+ H2O = 2HNO3+ N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①③属于化合反应 B. 反应②中 X 的化学式为 N2
C. 反应④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又有降低 D. NO 和 NO2 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B 【解析】
18
【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①③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结合化学方程式
4NH3+ 5O2催化剂加热4X + 6H2O,反应物中含4个氮原子、12个氢原子、10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含12
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故生成物中还应含4个氮原子、4个氧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NO,符合题意; C、二氧化氮中氧元素为-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
x+(-2)×2=0,x=+4;硝酸中氢元素通常为+1价,氧元素通常为-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y,根据化合
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1)+y+(-2)×3=0,y=+5;NO中氧元素为-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z,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z+(-2)=0,z=+2;故反应④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又有降低,不符合题意;
D、由③2NO + O2= 2NO2 ④3NO2+ H2O = 2HNO3+ NO可知,NO 和 NO2 可以相互转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是溶质的粒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 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减少
C. 同种溶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改变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D. 温度和溶剂的种类对物质的溶解性没有影响 【答案】AC 【解析】
【详解】A、溶液是一种物质或一种以上的物质的粒子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B、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故选项错误;
C、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一般方法是加入溶剂或升高(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低(升高)温度。所以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改变条件可以相互转化,故选项正确;
D、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是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例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难溶解在水里,却很容易溶解在汽油里。外部因素是温度、
的19
压强(是对气体来说的)。例如,除了气体和氢氧化钙等特殊的固体溶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反比以外,一般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正比;还有气体的溶解性也与压强成正比。故选项错误。故选AC。 18.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 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 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 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则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选项正确;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氢氧化钠属于碱,但二氧化碳不属于酸,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氯酸钾就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属于置换反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A。
19.某同学为验证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金属片均已打磨,且其形状大小相同;实验①②③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和体积均相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对比实验①②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判断出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 分析实验②④现象,能判断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 分析实验④的现象,能判断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D. 分析四个实验的现象,能判断出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A、金属与酸反应,反应越剧烈,金属活动性越强,对比实验①②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判断出镁和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