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考点训练: 先秦时期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必修三第1课时先秦练习

一、单选题 1.《礼记》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主张( ) A.以德为主,礼法并重 B.礼制下移教化百姓

C.为政以德,体恤百姓 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2.在孔子以前,“君子”专指贵族男子。而孔子却为它赋予了新的意义,比如忠诚、守信、

仁慈、坚定等。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 A.具有阶级色彩 B.追求标新立异 C.蕴含立德意识 D.体现有教无类 3.《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中说:“有人,天也;

有天,亦天也”。二者都认为( ) A.道生万物 B.顺应天命 C.人定胜天 D.天人合一

4. “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

的主张。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等。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

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 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5.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

之怀”,“天命靡常”。这一思想( ) A.巩固了西周的封建统治 B.符合先秦儒学的追求

C.具有重天命、轻人事的特点 D.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6.西周的教育体系中,执行教育任务的有“师”和“儒”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官吏。春

秋时期,官师分离,“师”“儒”流入民间,处于政体基层的“乡校”有的成为民间私塾。这种变化( )

A.与察举制的推行密切相关 B.推动了完备教育体系的形成

C.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D.得益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7.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

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这反映了( )

A.诸侯纷争 B.中原文化中心地位

C.百家争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8.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天命”、“天道”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克己复

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剧变促使人们抛弃迷信思想 B.君权神授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

C.时局变动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性 D.政治意识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

9.战国时期,墨家思想曾成为显赫一时的显学。《荀子·成相》中记载“礼乐息灭,圣人隐

伏,墨术行”。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这主要是由于( ) A.社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 B.法家学说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家取代了墨家的显学地位 D.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

10.战国时期,墨子提出“一同天下”,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 ) A.说明墨家儒家法家思想趋于一致 B.意味着古代大一统思想雏形形成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D.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11.在对秦国进行细致观察后,荀子赞扬秦国国民的淳朴畏法,百吏的恭俭忠信,士大夫的

明通而公,朝廷的行政效率,他将秦治视为古代理想政治一般的典范。同时他也发现了秦治的根本问题在于“无儒”。由此可知,荀子( ) A.维护了儒学的尊严 B.注意吸收法家思想精华

C.推崇礼法结合治国 D.认识到秦朝存在的危机

12.在周以前,人们认为天命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周公旦总结商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提出

天命不常的观念,并把人事作为天命的补充。孟子继承了周公的思路,其引用《尚书·泰誓》的话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知孟子( ) A.认为君主运用权力要符合民意

B.开启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C.以广大民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D.思想符合专制集权统治需要 二、材料阅读

34.(2020·江苏镇苏北四市一模·25)(10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有深

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曾为委吏(主仓积出纳),又为乘田(主饲养牛羊),常在贵族家里当些贱职。由此习得当时贵族阶级种种之礼文。郏子来鲁,孔子即从之问古官制。周室东迁,丰、镐旧物,散失无存。东方诸国,犹得存周礼者惟鲁。孔子居文献之邦,故得大成其学。 材料二 孔子思想实绾合已往政治、历史、宗教各方面而成,实切合于将来中国抟成一和平的大一统的国家,以延绵其悠久的文化之国民性。孔子思想亦即从此种国民性中所涵育藴隆而出也……孔子周游,其抱负并不在为某一国、某一家,孔子实已超出当时狭义的国家与民族观念之上,而贡献其理想于当时之所谓“天下”。

——均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能够“大成其学”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学”的内容。(5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思想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从家国情怀的视角指出孔子所具有的品质。(5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

耻且格”说明孔子主张对百姓也进行礼制教育,故选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没有体现用法的思想,排除A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主张德礼同教,不仅仅是仁政,排除C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孔子在春秋时期说需要用礼来教化其目的是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不是历史倒退,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忠诚、守信、仁慈、坚定”等都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孔子将这些意

义赋予“君子”,说明了孔子的思想蕴含了立德意识,故选C项;“忠诚、守信、仁慈、坚定”这些词并不带有阶级色彩,因此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孔子的思想具有阶级色彩,排除A项;标新立异是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这并不是孔子的追求,排除B项;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的是教育的无差异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人应当遵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据此来看二者皆

主张天人合一,故选D项;道生万物是老子强调的,排除A项;从材料来看二人不仅仅强调顺应天命,老庄二人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B项概括不全面,排除B项;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主张,老庄二人都没有人定胜天的主张,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

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项;诸子百家并非都致力于争霸战争,如墨家主张非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不是各家思想之长的集合,排除B项;韩非的思想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与春秋战国时期其他思想家无关,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先秦儒学重视“敬德保民”,提倡民本思想,周公“惟德是辅,惟惠

之怀”说明他重视德治与民心得失,两者有共同点,故选B项;A项的“封建”指的是封建社会,而西周是奴隶制社会,排除A项;“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体现的是周公对民心得失的重视,排除C项;分封制的政治基础是宗法制,经济基础是井田制,而

非天命观思想,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师”“儒”流入民间,助推民间私学兴起,不同阶层及文化背景的

人们通过私学得以学习交流,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察举制出现于西汉,时间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的教育体系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完备教育体系”说法欠妥,排除B项;“师”和“儒”流入民间,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项逻辑顺序错误,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这些

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可知此时不同地域文化既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故选D项;材料主旨为地域文化异同,并未涉及政局上诸侯争霸战争,排除A项;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可知此时有不同地域文化,强调多元性,并未涉及文化中心,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派别的涌现及各流派之间争论的局面,与材料主旨为地域文化异同无关,排除C项。 8.【答案】D 【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

社会变动反映在意识领域体现了对人世的关注,故选D项;视线的转移不代表抛弃迷信思想,排除A项;思想家更关注社会不代表冲击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文化观念的更替转变不是并存的“多元性”,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要是由于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思想,不能满足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需要而日益衰落,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杜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秦朝时期法家学说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取得显学地位,排除C项;“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墨子提出‘一同天下’,……韩非子主张‘一

匡天下’”可知当时三位思想家都主张统一,意味着古代大一统思想雏形形成,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儒家、法家思想并不相同,排除A项;韩非的法家思想为统一全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与墨子、荀子的思想无关,排除C项;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与墨子、荀子的天下观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战国后期的儒家的代表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材料中荀子肯定了法,

也认为儒学很重要,故选C项;材料中荀子肯定“秦治”说明重视法家思想,“维护儒学尊严”太片面,排除A项;他在肯定“秦治”的同时认为其缺点在没有儒学,只是强调“吸收法家思想”是片面的,排除B项;荀子生活于是战国后期,考察的是秦国,不可能是“秦朝”,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孟子继承周公思想,指出统治者应该重视民心、民意,实

际上就是指出君主运用权力要符合民意,故选A项;据材料“周公旦总结……把人事作为天命的补充”,可以判断西周就有了民本思想,排除B项;孟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不可能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排除C项;材料强调君主运用权力要符合民意,不符合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 34.【答案】(1)因素:贵族礼文生活熏陶;勤学好问;鲁国较好保存周礼。(3分)内容:仁;

礼;中庸。(任答2点,2分)

(2)作用:发展了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塑造国民性格。(任答3点,3分)品质:积极进取;责任担当;胸怀天下。(任答2点,2分) 【解析】(1)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一“习得当时贵族阶级种种之礼文。郏子来鲁,孔子

即从之问古官制。……东方诸国,犹得存周礼者惟鲁。孔子居文献之邦”可得贵族礼文生活熏陶;勤学好问;鲁国较好保存周礼。第二小问内容,结合所学孔子的思想主张可得仁;礼;中庸。

(2)第一小问作用,据材料二“实绾合已往政治、历史、宗教各方面而成,实切合于将来中国抟成一和平的大一统的国家,以延绵其悠久的文化之国民性。孔子思想亦即从此种国民性中所涵育藴隆而出”概括可得发展了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塑造国民性格。第二小问品质,结合材料一“丰、镐旧物,散失无存”和材料二“超出当时狭义的国家与民族观念”可得积极进取;责任担当;胸怀天下。

2020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考点训练: 先秦时期

必修三第1课时先秦练习一、单选题1.《礼记》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主张()A.以德为主,礼法并重B.礼制下移教化百姓C.为政以德,体恤百姓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r2xe142792xn8u9whcj4n25q6nxtf004f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