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
的内涵与特点
谈谈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内涵与特点宁尚根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校本”基本概念,阐述了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内涵与特点
【关键词】校本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随着我校改革改制的不断深入
,学校办学权日益扩大,学校对办学
方向、办学层次、课程设置、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教师招聘、学校管理等有了更大的权利,校本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传播并被接受,于是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的理念逐渐成为我们的共识,学校校本意识不断增强,“以校为本”的外涵空间得到发散和拓展,下面笔者围绕“校本”这个话题,谈谈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内涵与特点
一、什么是校本
校本(school―based)可以理解为以校为本或学校为本(inschool)和基于学校(basedschool).
1、为了学校
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改进”是其主要的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2、在学校中
.
,也指要.校本
.
(school―based)有三层含义,即为了学校(forschool)、在学校中
在学校中,意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真正对学校
问题有发言权的是校长、教师,“局外人”――那些专业研究人员、属地领导以及上级领导等,很难对学校的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
3、基于学校
基于学校,意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教学与培训、所开展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所开展的各类管理等
,都应.
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从新有效整合才能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灿放的更加彻底
二、校本管理
1、校本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校本管理(school-basedmanagement)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进入80年代后,西方国家纷纷开始进行教育改革逐渐成为各国学校管理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
.
,校本管理
,
90年代以后,校本管理逐渐从西方发达国家传播到其它国家和地区.我国的香港地区于1991年4月颁布了“学校管理改革”的政策,并于1992年开始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正式实施校本管理的改革实验
目前,校本管理正在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热点2、校本管理的内涵
顾名思义,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
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
.它,使.
.
,其核心就是强调教
,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
“外控式管理”向“内
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校本管理模式的产生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哲学从控式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外控式教育管理追求教育需求目标一元化,追求数量的发
,学
展,认为理性的行政管理科层结构和集权化是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校只是一个执行系统,学校所要做的就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行事.这种外控式教育管理哲学是在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时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公共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规模的扩充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
然而,外控式教育管理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学校缺乏自主权和应变能力,不能根据社会和自身的需要灵活地制定发展政策和策略
.
20世纪中后叶,以边缘化、分权化、多样化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兴起并迅速发展
,对教育管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
──校本管理──便应运而
.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外控式管理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此,与外控式管理相对应的内控式管理思想生.
外控式管理和内控式管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管理哲学
.从外控式
管理向内控制式管理的转变,实质上就是学校管理权的下放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等)角色转变的过程,校本管理使学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性、灵活性
3、校本管理的特征
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特征现代化必然要求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人本化
.学校教育的
.
.依据“科学、民
,不断增强,坚持依法
.促成
主、创新、全面”的办学思想,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凝聚力,积极探索学校管理新理念、新机制、新方法了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几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力求教育创新,
探索教书育人新模式,全面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探索和研究高效、轻负、实用的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上
,要
治校,以德治校,经过几年努力,形成了我校和谐的校本管理体系
求教师树立“教”服务于“学”的观点,扭转重教轻学的倾向,注重师生情感交流,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点的素质教育主阵地.
建立健全学校制度体系.学校依据“求实、创新”校风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推行的任何规章制度,都要求考虑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工作的需要
,考虑到强化积极
,
向上的群体价值观的需要.建立与学校主导价值观相适应的和谐校本管理体系,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从而影响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促成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
,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课程”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政策的贯彻,我国学校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与作用,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虽是一个外来语,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许多学校对实践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奏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于是“校本课程”这一术语便由此而逐渐流行于我国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在我国的提出与之在英美等国的出现相比较,虽有一些相似的原因,但也有明显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缘由.所以,我们探讨这个概念的内涵时,须充分反映我国校本课程的特点.
1、校本课程的涵义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这一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
,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
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校本课程的关联性,是指课程计划中的校本课程与同一课程计划中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校本课程只是课程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决不能取代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特有的重要功能
.由于
,它虽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但
,因而它必然要同国
家课程、地方课程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其关联性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各自的总体目标具有互补性;第二,校本课程的总课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总课时具有整体性;第三,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辅助性.
校本课程的校本性,是指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这是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根本特征.首先,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
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所以,校本课程不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复
.一方面,校本,即为满足本校
.
,要为学校办出特色而服务;
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而设置
,而是对它们的有力
补充.其次,校本课程须依靠学校而生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是以校长为首的本校教师.第三,校本课程深深植根于学校.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机构成的一片沃土.它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沃土里.
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是指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具有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学生要想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作为育人蓝图和育人媒体的学校课程应适当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然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只提供学生极有限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校本课程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在这一方面的不足
.当一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到比较
成熟的阶段时,它能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种种特别需要推进的.
2、校本课程的特点
校本课程的特点主要指校本课程的结构、功能与国家课程的结构、功能之间的差异.这集中表现在:校本课程大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换
言之,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
,它的根深深扎在这片
,提供多种多样
的课程门类,让学生自由选择.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是逐步增强、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