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施工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对上述危害不了解或认识不足。 B、技术交底不清或质量控制措施不力。 C、施工者有意偷工不顾后果。 ③治理方法:
A、加强技术培训,使施工技术入员和操作人员了解分层压实的意义。
B、要向操作者作好技术交底,使路基填方及沟槽回填土的虚铺厚度不超过有关规定。 C、严格操作要求,严格质量管理;惩戒有意偷工者。 2)倾斜碾压
①、现象:在填筑段内随高就低,使碾轮爬坡碾压。
②、原因分析:在填筑段那未将底层整平,即进行填筑,或在沟槽内填筑高度不一,使碾轮在帶有纵坡的状态下碾压。
③、危害:碾轮压实重力产生分力损失,在纵坡上使碾轮重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坡度越大损失的压实功就越大。
④、治理方法;在路基总宽度内,应采用水平分层方法填筑。路基地面的横坡或纵坡陡于1:5时应作成台阶。回填沟槽分段填时,应分层倒退留出台阶。台阶高等于压实厚度,台阶宽不小于1m。 3)挟带大块回填
①、现象:在填土中带有大砖块、大石块、大混凝土块、大硬土块。
②、危害:填土中挟带块状物,妨碍土颗粒间相互挤紧.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另一方面块状物支垫碾轮,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日后发生沉陷。 ③、原因分析:
A、不了解较大块状物掺入土中对夯实的不利影响。 B、不愿多运弃土方和杂物。 C、或交底不明确,或控制不严格。 ④、治理方法:
A、在回填土交底中要向操作者讲明带块状物回填的危害,使操作者能自觉遵守. B、要严格管理,对填土中的大砖块、大石块、大混凝土块要取出,对大于10cm的硬土块打碎或取出。
4)挟带有机物或过湿土的回填
①、现象:在填土中含有树根、木块、杂草或有机垃圾等杂物,或过湿土。 ②、原因分析
A、路基填土中不能含有机物质,本是最基本常识,主要是施工操作者技术素质过低,管理者控制不严。
B、取土土源含水量过大;或备土遇雨,造成土的过湿,又不加处理直接使用。 ③、危害:有机物的腐烂,会形成土体内的空洞。超过压实最佳含水量的过湿土,达不到要求的密实度,都会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陷,便路面结构变形。 ④、治理方法:
A、属于填土路基,在填筑前要清除地面杂草、淤泥等,过湿土及含有有机质的土一律不得使用。属于沟槽回填,应将槽底木料、草帘等杂物清除干净;
B、过湿土,要经过晾晒或掺加干石灰粉,降低至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再进行摊铺压实。 5)带水回填
①、现象:多发生在沟槽回填土中,积水不排除,带泥水回填土。
②、危害:带泥水回填的土层其含水量是处于饱和状态的,不可能夯实。当地下水位下降,饱和水下渗后,将造成填土下陷,危及路基的安全。
③、原因分析:由于地下水位高于槽底;又无降水措施,或降水措施不利,或在填土前停止降水,地下水积于槽内。或因浅层滞水流入槽内,雨水或其他客水流入槽内,不经排净即行回填土。 ④、治理方法:
A、排除积水,清除淤泥硫干槽底,再进行分层回填夯实; B、如有降水措施的沟槽,应在回境夯实完毕,再停止降水;
C、如排除积水有困难,也要将淤泥清除干净,再分层回填砂或砂砾;在最佳含水量下进行夯实。 6)不按段落分层夯实
①、现象:路基下沟槽回填土或者境筑路基,段落分界不清,分层不明,搭茬处不留台阶,碾压下段时,碾轮不到位或边角部位漏夯(压)。 ②、原因分析:
A、不按分段、水平、分层技术要求回填,而是随高就低,层厚不一的胡乱回填。 B、分段回填的搭荐不是按每层倒退台阶的要求填筑和碾压。
C、无法碾压的边角部位,采用夯打。
③、危害:造成搭茬处碾压不实,分层超厚处密实度不达标,边角处漏夯等都会陷造成路基日后不均匀沉降,路面变形。 ④、治理方法:
A、要按规范要求,分段、水平、分层回填,段落的端头每层倒退台阶长度不小于1m,在接填下一段时碾轮要与上一段碾压过的端头重迭。
B、槽边弯曲不齐的,应将槽边切齐,使碾轮靠边碾压;对于检查井周或其他构筑物附近的边角部位,应用动力夯或人力夯夯实。 (14)软土地基超限沉陷防治措施
软土具有含水量大、抗剪强度低、承载能力低的特性。在软土上修建路基或桥涵构造物基础易出现压缩沉降、滑陷、坍塌等,近年修筑的某工程的一座通道桥,其下部构造为分离式扩大浅基础,上部验收时沉降竟达十余厘米,经约请地质勘察部门及设计人到场对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得知,是由于软土地基的超限沉降引起,后采取预压方式至使沉降稳定,再调整纵断,以满足使用要求。对软土地基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采用换填渗水性良好的土,对基底进行加固。
2)设置白灰粗砂桩,此法适用于粉砂土质、含水量大的软土地基。软土地基成孔后,筛选生石灰块加水泥、粗砂拌匀后填充,用木棍捣实,当生石灰块遇地下水消解后,填充料体积膨胀,起到挤压土基作用,提高了路基承载力。
3)石灰、水泥稳定碎石法:是用于苇塘、稻田、藕池的沼泽地区路基的处理。排水、清淤、清除草根植被后,将石灰和水泥混合,再将碎石与混合料拌和均匀,然后摊铺压实养护。
4)对路基采取强夯、预压等措施或使用土工织物。 6、路基沉降观测措施
软基地段应严格控制填土速度,路堤填筑时,派专人对路堤填筑高度和沉降量进行观测并作好记录。若观测到沉降量在中心处大于3cm、路基边缘大于1.5cm时,则停止填筑,待沉降稳定后再行填筑。
沉降观测采用地面观测桩法,即在地面坡脚20m外设置两根长2m的混凝土固定桩,然后在每天填筑的层面边坡上和路基中心,视填筑区段长度的不同各打上3-5个长0.5m的木桩,木桩的高度与填筑层面相同。通过观测不同层面桩顶的位移变化,来
观测路基的横向和竖向位移。
7、水泥稳定层质量控制及通病防治措施 1)质量控制措施 ①、原材料质量控制。
水泥:有出厂合格证,并取样试验,结果报监理工程师签认。
碎石:坚硬耐久、无杂质,级配良好,其压碎值不大于30%,按照标准抽样试验,试验结果报监理工程师签认。 ②、水泥石屑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设计规定水泥掺量为石屑重量基层为6%,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压实度(98%以上)的含水率,以指导施工。试验结果报监理工程师签认。
③、现场水泥石屑混合料配合比、拌和质量的控制。由项目部试验室派员现场值班,对原材料称量,拌和料均匀度监控,并每天上、下午各测定一次石屑含水率,以便及时调整混合料的用水量。
④、压实厚度和压实度的控制。水泥石屑稳定层厚度为20cm,分一层压实到设计标高;水泥石屑稳定层厚度为30cm,分二层分别压实到设计标高。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做压实试验,压实度不符合要求的,重新压实,直至合格,并将结果报监理工程师签认。
⑤、养护:碾压完成后,立即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养护期内禁止车辆行驶。 2)水泥稳定碎石质量通病的处理 ①、摊铺时粗细料分离
A、现象:摊铺时粗细料离析,也象级配砂砾出现梅花(粗细集中)砂窝(细料集中)现象一样。 B、治理方法:
如果在装卸运输过程中出现离析现象,应在摊铺前进行重新搅拌,使粗细料混合均匀后摊铺。
如果在碾压过程中看出粗细料集中现象,也要将其挖出分别掺入粗、细料搅拌均匀,再摊铺碾压。
②、稳定层干碾压或过湿碾压
A、现象:混合料失水过多已经干燥,不经补水既行碾压。或洒水过多,碾压时出现
“弹软”现象。 B、治理方法:
混合料出场时的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1%和+1.5%之间。
碾压前需检验混合料的含水量,在整个压实期间,含水量必须保持在接近最佳状态,即在-1%和+1.5%之间。如含水量低需要补洒水现场机械机拌和均匀后铺筑;含水量过高需在路槽内晾晒,待接近最佳含水量状态时再行碾压,碾压但不能超过初凝时间。 ③、稳定层成型后不养护
A、现象:混合料压实成型后,任其在阳光下曝晒和风干,不保持在潮湿状态下养生。 B、治理方法:
加强技术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对混合料养生重要性的认识
严肃技术纪律,严格管理,必须执行混合料压实成型后在潮湿状态下养生的规定。 养生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直至铺筑上层面层时为止。有条件的也可洒布沥青乳液覆盖养生。
8、道路附属构筑物质量控制 1)平石和侧石安装
侧平石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长、宽各±3mm,厚(最窄一面)±2mm。 预制块顶部高程和侧面平直度,弧度控制。通过控制预制块的砼垫层(人行道为水泥稳定石屑层)高程来控制侧、平石顶部高程,其误差不超过±3mm,通过高程桩(间距2m)来保证。
平直度通过挂线,弧度通过模板来控制。 9、结构物表面粗糙防治措施
混凝土结构物表面不光滑,外观不美观,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预防: 1)模板面要清理干净。
2)尽量采用刚度好的大模板,浇注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将模板湿洗干净,不留积水,模板缝应拼严,控制跑模,防止漏浆。 3)钢模隔离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4)加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重视外掺剂的使用研究。 5)混凝土振捣要密实,应不漏振不过振。 10、排水管、井工程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