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化学推断题总结(经典+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H2 H2O NH4+ Zn - 金属 OHNH3 CaCOAg+ MnO2 取代 H+ HClO (强氧化性) 光 H+、CO2 ①2Fe+3Cl2=2FeCl3 ②Cu+Cl2=CuCl2 (生成高价) ①H2+Cl2=2HCl ②①2Fe+Cl2=2Fe+2Cl 2+3+---Ca(ClO)2 Ca(OH)2 氧化性 非金CO2 AgCl Cl2 C2H5Cl CH2=CH Cl Cl- HCl KMnO4、电解 H2S、HBr、HI Cl2 (黄绿色Na 电解 还原性 化合物 ②2I+Cl2=I2+2Cl ③S2-+Cl2=S↓+2Cl- ④SO2+Cl2+2H2O=H2SO4+2HCl ⑤8NH3+3Cl2=N2+6NH4Cl C2H5OH 加成 CH AgNO3 AgCl AgNO3 NaCl 自身②Cl+2NaOH=NaCl+NaClO+HO 22氧化③2Cl+2Ca(OH)=CaCl+Ca(ClO)+2HO ①Cl2+H2O=HCl+HClO 1.分清氯水、溴水的成分,反应时的作用和褪色的原理。

氯水中正因为存在可逆反应Cl2+H2O HCl+HClO,使其成分复杂且随着条件的改变,平衡发生移动,使成分发生动态的变化。当外加不同的反应物时,要正确判断是何种成分参与了反应。氯水中的HClO能使有色物质被氧化而褪色。反之,也有许多物质能使氯水、溴水褪色,发生的变化可属物理变化(如萃取),也可属化学变化,如歧化法(加碱液)、还原法(如Mg、SO2等)、加成法(加不饱和的有机物)等。值得一提的是有时虽然发生化学变化,但仍生成有色物,如Br2与Fe或KI反应。

2.区分清楚萃取和分液的原理、仪器、操作以及适用范围与其他物质分离方法不同。

萃取和分液是物质分离的众多方法之一。每一种方法适用于一定的前提。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而萃取是根据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性有很大差异从而达到提取的目的。一般萃取和分液结合使用。其中萃取剂的合理选择、分液漏斗的正确使用、与过滤或蒸馏等分离方法的明确区分等是此类命题的重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命题以选择何种合适的萃取剂、萃取后呈何现象、上下层如何分离等形式出现。解题关键是抓住适宜萃取剂的条件、液体是否分层及分层后上下层位置的决定因素。分液操作时注意“先下后上、下流上倒”的顺序。为确保液体顺利流出,一定要打开上部塞子或使瓶塞与瓶颈处的小孔或小槽对齐,与大气相通。

二、 碳族元素

【知识网络】

CaCCaO H2O O2 CO2 Δ Ca(OH)C H2CaO CaCOCO2+ H2O Na2CO3、Δ Ca(HCO3)CH4 SiC 高温 C CuO、O2 FeOHNO3、H2SOO2、 4、Mg CO CaCl2 Ca(OH)2 Na2O、NaOCOHCl、FeCl3、SiO2 Na2COSiOSiO2 CaCOSi ClH2 O2、FeO C SiOHF NaONa2SiOH+、CO2+H2O SiCl4 SiF4 H2O H4SiO- 11 - H2SiO3

【易错指津】

1.CO2通入NaOH溶液的判别错误。

CO2通入NaOH溶液的反应与CO2气体通入量有关。当CO2通入少量时生成Na2CO3,当CO2通入过量时生成NaHCO3,CO2通入量介于两者之间,既有Na2CO3又有NaHCO3。因此推断产物时一定要注意CO2与NaOH间量的关系。

2.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过程不清楚。

在Na2CO3溶液中滴加HCl,CO3先转化为HCO3,再滴加盐酸HCO3转化为H2CO3,不稳定分解为CO2。

3.CO2通入CaCl2溶液中是否有沉淀的分析错误。

可用反证法:如能产生沉淀,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Cl2+H2O=CaCO3↓+2HCl。因CaCO3

2-+

溶于盐酸,故反应不能发生。因为CO2只有通入中性或碱性溶液才能产生CO3,并同时产生部分H,

+2-2+

若原溶液无法消耗这部分H,则不利于CO2转化为CO3,也就无法与Ca形成沉淀。若要使CaCl2与CO2反应生成沉淀,就必须加入部分碱溶液中和CO2与H2O反应而产生的H+。同理,该思维方式适用于CO2、SO2通入CaCl2或BaCl2溶液。

4.不要把Na2CO3+SiO2????Na2SiO3+CO2↑与Na2SiO3+CO2+H2O=Na2CO3+H2SiO3↓相混。前者是工业制玻璃的反应式之一,是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的反应,而后者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若交换条件,两者均不发生反应。

高温2---

三、氮族元素

【知识网络】

Ag(NH3)2+ AgNO3 O2(高温、催化剂) Δ Cl2、CuO H2加热加O2(放Cu、Fe2+、、I- O2 SO2 H2O Cu NaOH NH3.H2O HCl H2O NH3 H2O HCl N2 NH3 NO NO2 HNO3 NaOH Mg NH4Cl Mg3N2 NaNO2 N2O不稳定强氧化4HNO3(

浓)==4NO2↑【

易错指津】 硝化反应:C6H6 ①与金属反应:Cu 酯化反应:C3H5(OH)3 ②与非金属反应:C、S ③Fe、Al在冷、浓HNO3 钝化 ④Pt、Au能溶解于王水(浓HNO3:浓HCl=1:3) ⑤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Fe2+、SO2、H2S、HI 有机物 1.氨水显弱碱性的理解不全面。

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少部分电离出OH-、NH4+,所以氨水具有弱碱性。注意以下两点:

(1)氨水遇Al3+、Fe3+、Mg2+分别可以生成Al(OH)3、Fe(OH)3、Mg(OH)2沉淀,但氨水中滴加Ag+溶液开始出现沉淀AgOH,继续滴加沉淀即溶解生成银氨溶液;(2)氨水遇酸、酸性氧化物可以成盐,又根据氨水与酸的量关系分别得到正盐和酸式盐。如:用氨水吸收少量二氧化硫的离子方程式 NH3.H2O+SO2=NH4++HSO3-是错误的。

2.NO、O2被水吸收的分析错误。

NO、O2被水吸收实质上发生如下反应:2NO+O2=2NO2,3NO2+2H2O=2HNO3+NO。生成NO还可

- 12 -

以继续氧化,生成NO2再溶于水,这是一个循环反应。如无任何气体剩余,最终产物应为HNO3,恰好反应的量的关系:4NO+3O2+2H2O=4HNO3,实际反应中可以有NO或O2剩余,但不能两者兼有之。 3.氮可以形成多种氧化物。NO2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但NO2不是硝酸的酸酐。掌握酸酐的判断方法。NO2与溴蒸气不能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

4.NO3-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Fe2+氧化为Fe3+、SO32-氧化为SO42-,将I-、Br-、S2-氧化为I2、Br2、S。

5.检验NH4+离子,可加入烧碱溶液后,必须加热,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否则不一..定有NH3放出。

四、 硫和硫的化合物

【知识网络】 Na2SO3 HNaO氧化性 + 可燃不稳定2H2S+O2(少量H2S=S+H2 )=2H2O+2S 2H2S+3O2(过FeS HH2S ①2H2S+O2=2H2O+2S↓ 强还原②H2S+I2=2HI+S↓ ③H2S+2Fe3+=2Fe2++2H++S↓ ④H2S+H2SO4(浓)=S↓+SO2+2H2O H2+S=H2S Fe+S=FeS 2Cu+S=Cu2S(金属为S+O2=SO2 S+2H2SO4=3SO2↑Na2S2O3 HS 还原性 氧化性 还原性 3S+6KOH=2K2S+K2SO3+3H①SiO32-+SO2+H2O=H2SiO3↓+SO32- 酸②CO32-+ SO2=CO2+ SO32- ③HCO3-+SO2=CO2+HSO3- ④SO32-+ SO2+H2O=2HSO3- ①2SO2+O2====2SO3 强还原FeS2 ②SO2+Cl2+2H2O=H2SO4+2HCl ③SO2+2Fe3++2H2O=SO42-+2Fe2++4①SO2 氧化性与还原 O2 Cl2+H2O Na2SO酸HNaO弱氧化3Mg+SO2=MgS+2MgO ②2H2S+SO2=3S+ 2H2O 特性 漂白性:使品红溶液褪色 H2SO4 催化剂+脱水Cu CuSOHI I2 C2H5O2吸水性 脱水性 HCOOHFe、Al 钝化 强氧化性 C CO2 磺化剂 制苯 磺酸 与Ca3(PO4)2 制H3PO4、 过磷酸钙 作干?????CO↑+H2O 浓H2SO4 HSO 170℃ 浓4C2H4↑+ - 13 -

【易错指津】

1.掌握常见物质的俗名、组成、用途.

本章中出现的物质俗名比较多,有些名称之间又特别容易混淆,如冰晶石和重晶石、芒硝和硝石、 大苏打和苏打或小苏打等,还有名目繁多的矾盐。这些虽属识记性的知识,但也应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注意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对记忆其化学组成有帮助。同时要及时归纳和比较,以便清楚地区别它们。

2.熟悉有关各种价态的硫元素性质及转化,以作推断题(主要是框图型)。

牢固掌握各种代表物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知识网络和反应原理,就可避免死搬硬套。对于框图型等推断题,也要善于找“题眼”,挖掘题中隐含的提示,注意对题设条件的充分应用,尽量缩小范围。推断时不仅要关注网络的结构,还要注意题干提供的不起眼的信息,如颜色、状态、式量、用途等都可能成为突破的切入口。

3.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漂白性

SO2和Cl2虽都有漂白性,但漂白原理和现象有不同特点。氯气的漂白原理是由于溶于水生成次氯酸的具有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褪色后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而SO2是由于它溶于水生成的亚硫酸与有色物质直接结合,形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褪色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恢复原来的颜色。如: 加热至 通 入 褪红色 紫色石蕊 品红色 溶通入液 褪加热至不显红色 通入SO2 很快变成红色 立即变红随即变为无色 通入Cl2

4、特殊的反应类型:往往是题目的隐性突破口。 (1)单质A + 化合物B → 单质C + 化合物D

即置换反应,可以是金属置换出金属(最常见的是铝热反应)或金属置换出非金属(被置换出来的非金属应该是还原产物,而还原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还原性,故通常是H2或C),也可以是非金属置换出非金属(常见的是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或F2置换出O2、当然卤素都能置换出S,另外C可以置换出Si、H2)或非金属置换出金属(此时的非金属必作还原剂,而常见的还原性非金属只有C和H2)。 (2)A 的化合物 + A的化合物 → A 的单质 + 化合物B

该反应通常是一个归中到单质的反应,该单质必为非金属单质,常见的是S、Cl2、N2。 (3)单质A + 强碱 →两种含A 元素的化合物

该反应是一个碱性歧化反应,单质A 通常是X2或S;

(4)单质A + 单质B → 化合物C ;C + 单质A → 化合物D

综合以上两个反应,可知A、B两种元素可以形成C、D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其中必定有一种元素有变价。若有变价的元素是金属,则必为Fe;若有变价的元素为非金属则该元素通常是C、N、S或O等,故以上C、D分别是NO、NO2或CO、CO2、或SO2、SO3或Na2O、Na2O2等。 (5)一种物质分解得到两种以上产物:

常见的有KMnO4、NaHCO3、NH4HCO3、(NH4)2CO3、NH4I、Cu2(OH)2CO3等的分解。 (6)多种物质化合得到一种物质: 如Fe(OH)2+O2+H2O;NOx+O2+H2O等 (7)电解类型(惰性电极):

生成两种产物:电解质分解型或电解水型或熔融的NaCl等。 生成三种产物:放氧生酸型或放氢生碱型。 生成三种气体:电解氨水或NH4Cl溶液。 (8)与化工生产有关的反应:

如制漂白粉、制生石灰、工业合成氨、氯碱工业、硫酸工业、硝酸工业、玻璃工业等。

2. 抓住重点,编织网络

(1) 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图如下:

- 14 -

(2) 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图如下:

(3) 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如下:

- 15 -

高中化学推断题总结(经典+全) 

H2H2ONH4+Zn-金属OHNH3CaCOAg+MnO2取代H+HClO(强氧化性)光H+、CO2①2Fe+3Cl2=2FeCl3②Cu+Cl2=CuCl2(生成高价)①H2+Cl2=2HCl②①2Fe+Cl2=2Fe+2Cl2+3+---Ca(ClO)2Ca(OH)2氧化性非金CO2AgClCl2C2H5ClCH2=CHClC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qx1b11eyo6i8ss1cmq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