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课时教案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题 《登 高》 课型 讲评课 教时 2 知识与能力 ⒈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⒈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⒉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重点 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难点 教学 环节 导入 整体感知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课前 准备 预习与朗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1、登高望远,思亲怀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 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 ”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教师展示 3、登高望远,抒怀励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二)作者简介 名:杜甫,字,子美。时:经历了安史之乱,唐代由盛 转衰。作: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少陵集》 “三吏”《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评 我国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作的诗歌被人 誉为“诗史”。艺术上形成沉郁顿挫的 艺术风格。被誉为“诗圣”。 教师提问 (三)写作背景 作者经历安史之乱,与难民一起,历尽劫难,颠沛流离,坎坷万端。目(一)导入:关于登高诗 课文诵读 课文分析 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残破景象,又见百姓流血,“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凄凉情景,顿生忧国忧民之情。 唐代宗大历三年,作者想返回家乡,但战乱使他无法北上,只好辗转飘 泊于湖北、湖南一带,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流浪两年,最后在破船上病死。 (四)整体感知: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景、抒情。 (五)诗句赏析: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此句出现了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体现了 作者什么情感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 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孤独无依,漂泊痛苦,凄楚忧伤,悲哀绝 望。 (2)此句写景角度有何变换 ?写景有何特点? 从仰视到俯视。采用细致描绘,工笔的手法,形、声、色、态:一一得 到表现 。 提问 思考交流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释疑 回答 (1)由“落木”、“长江”我们分别想到什么?这是种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 什么情感? 生命短暂,韶光易逝;历史与时间的久远。通过对比,更能表现出作者 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壮志难酬的悲怆。 总结上片:孤独无依,漂泊痛苦,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生命短暂,韶 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悲从景中来!!!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分析这句话是如何写悲的? 1“万里”:家远,欲归更难; 2 “悲秋”:秋景凄惨,目接身触,悲上加悲。 3 “常”:表明漂泊已久,艰险倍尝,愈加可悲; 4“作客”:羁旅异乡; 5“百年多病”:垂老之年,身体多病 6 “独登台”:孤独之感与思亲之情 4、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分析这句话是如何写悲的? 天下离乱,时世艰难,而自己两鬓苍苍,功业无成。心忧天下,无以作为。衰颓潦倒,护病断饮,不能借酒浇愁,满怀愁绪怎生推排。 总结下片:羁旅之思,怀乡之情,垂暮之叹,衰病之怨。天下离乱,时世艰难。衰颓潦倒,无以推排。悲从情中来!!! (六)诗歌鉴赏的启示 1、关于诗歌的类型、体裁。登高诗、抒情诗。 2、把握作者风格、背景。 3、了解表达方式。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 4、抓关键意象,以点带面。 5、把握意境。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6、咀嚼字词。“哀”“悲”等,分析他们的表现力及作用。 (七)能力迁移: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首联、颔联分析? 提问 释疑 思考交流回答 首联:伟岸的柏树,既象征诸葛亮精神久远,让人肃然起敬,又营造静谧肃穆的氛围; 颔联:采用视觉听觉结合,动静相衬,景色凄凉。“自”独自的意思,“空”空有、只有的意思,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 ,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哀悼。 2、颈联、尾联分析? 颈联: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 尾联:对诸葛亮未能实现其灭魏兴汉统一天下宏愿的无限痛惜。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联系自己身世抒发壮志未酬的悲痛感慨。 (八)作业。 课外作业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札 记
结合自己领悟,展开想象,把《蜀相》改写成现代诗或散文。 要求:想象丰富,意境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 教师布置 学生记录